..續本文上一頁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對于我們有害的,她都給我們救護,給我們救出來,把我們防護,不受損害;一切利樂,能夠使我們快樂的,利益的事情,“悉皆成辦”,都給我們做。這個父母都這樣子嘛:孩子的一切,有損害的事情,他全部給你排除了,甚至于自己去受;一切利樂,自己該享受的,都拿給孩子享受,都成辦。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特于今世”,那麼就觀想了,特別呢,過去無始以來都是這樣子的,那麼今世的想呢,更現實了,特別于今世呢,“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那麼就觀想現世的母親。開始呢,十月懷胎,在這個胎裏邊,她這麼大一個肚子,非常不方便。但是她很注意,總是保持這個孩子不要受損害,“恒久保持”,一切該做的事情想做的都不做,就是爲保持這個胎兒不受損害了。那麼有的東西呢,本來要吃的,也敢不吃了;本來要運動的不敢運動了;本來要怎麼地,都不做了。目的是保護這個孩子。那麼生了之後,這個孩子呢,還是胎毛了,“黃毛疏豎”,細細的毛,這個看起來很髒的。但是母親呢,一點也不嫌髒,她“附以暖體”,抱在自己懷裏邊,十個手指捧玩,當做很寶貝的,把他抱起來。“哺以乳酪”,喂他的奶。“授以口食”,孩子沒有牙齒,自己親自咬了給她吃。他的鼻涕、髒東西給他擦掉。那個大小便呢,也不嫌髒,給他擦幹淨。種種的方便,各式各樣的,一點也沒有厭煩的,而最好的方法,使這個孩子,資養他長大。
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那麼長大一點之後呢,孩子餓了、渴了,馬上給他吃,給他飲;冷了馬上給他穿衣服;要用錢的時候,錢不夠了,馬上給他錢用。這些東西,吃的用的,都是自己舍不得用的;給孩子呢,卻是慷慨,一切都給。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
這些飲食,這個衣服、資財是不是很容易得來的呢?都是很艱難得來的。“是負罪苦”,是背了罪、背了苦、背了惡名、受了各式各樣的艱辛,求的來。求來幹啥?給孩子用,所以說來之不易。這個我們以前在社會上幹工作的時候就看到了:在單位裏邊,總是吵架,什麼東西了,多得很,所以賺幾個錢極不容易。甚至于有些不正規的錢呢,還要犯罪。那麼還要有些錢拿了,人家要譏嫌,要罵等等。但是做母親的,不管她受多少苦,多少辛苦,人家怎麼罵,她拿來錢呢,都是拿來先給孩子用了。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肯自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苦甯肯自苦,出于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肯自死”,假使孩子有病了,她就非常之難受,最好自己代受。孩子要死呢,她甯可自己死,希望孩子就不要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孩子的病呢,甯可自己來害。“較其子苦甯肯自苦”,這個孩子有苦呢,她甯可自己受苦,叫孩子不要苦。這個“出于自心實願易代”,並不是假裝的,是真心地願意代他受。“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她用盡了方法,如何把孩子的苦除掉?盡自己所知的,所能的,只要自己有多少所知的、所能的方法,一切都用上去了。“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只要對孩子有利的,使他快樂的,沒有一個不盡自己所知所能去做的;凡有損苦的,對孩子有利的,是受苦的事情,盡自己所知所能都給他遣除。這些道理,要好好思惟。那麼現世的好思惟了,過去的就不好思惟。自己的母親,過去沒看到,看看人家的嘛,這個容易思惟了。
有時候也有說,我們說世間上呢,確實也有一些父母呢,對子女是比較不合理的,就是不太歡喜的,也有。但是你想一想,畢竟是十月懷胎,給你養下來。給你養大了。像舊社會裏邊,我們是聽到很多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節製生育了。孩子養下來,養下來之後,當然大戶人家是無所謂了;窮的,假使女孩子的話,就馬桶裏一丟就不要了。養不起了麼,一個女的,沒啥用處,那麼沒有把你丟在便桶裏邊,養大了,這個恩就不小了,那其它的就不要計較那麼多了。這些道理呢,應多多地思惟。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于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那麼這個不是想一次兩次了,多多地修,那麼念恩的心確實生起來了,不是口頭的說說而已了。那麼真正內心是發起這個對母親的感恩的心,生起來了,那麼就調個所緣境了,對父親,對其它的親戚朋友,也一樣的,一個個去修。
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親心,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
那麼這個親友修完之後,中等的,對自己沒有親,也沒有怨的人,也去修知母,就是把她當作自己母親的恩,這麼去想。那麼這個也生了之後,“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那麼最後呢,對怨家,也把他當自己母親的這麼地修,念他的恩。這個次第呢,跟修平等舍就不一樣了。平等舍是從中等修起,再修親,再修怨。這是從親生起,再修中等,再修怨家。
若于怨敵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爲先漸廣修習。
假使怨家的,也能夠生起跟母親一樣的心,念恩的心生起了。那麼就“遍緣十方一切有情”,這個一起來,總的緣起來,都是母親,這樣子的廣地修習,推廣。那麼親友畢竟是少數了,要遍及到十方一切有情呢,就要推廣了。
那麼次第是這樣子,那麼修的具體的呢,他舉了一些,當然是我們可以回憶,但是你可以補充很多現實的,自己看到的。也有我們過去的一些文章,就是寫父母恩的那些,有這個很好的字、辭這些,也可以參考。總之要把自己的母親的恩,確實生起來。那麼這個下邊的就好辦了。如果這個念恩的心生不起,那報恩的心也不過是泛泛的。
尤其是,這個我也聽到很多了,因爲現在的人呢,是父母從小恩寵太大了,總感到自己了不得了,一般對父母都不太好。那麼這個就是要念恩的心多修。多修之後,就會改變你對父母的感情。這個改過來之後,才能說後頭的修法。如果對現實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還感到感情上格格不入,感到討厭,說她不好。那麼你這個修行呢,上不了路了,到此頂住了。那麼這個事情呢,要事實上呢,要通過很多的具體的事實,要把它沖過去。尤其對自己母親不太孝順的,經常觀母親過失的,這個要把它克服,把念恩的心,念、修得把一切母親的過失都蓋完了,看不到了,那麼再可說修下邊的了。
寅叁 報恩
叁修報恩者。
自然我們修了念恩了,那麼大的恩在我們身上了,那要報。忘恩負義,這個是很可恥的了,一般人性都是知恩要報恩,都天然會生起這個心來嘛。畜生也這樣子嘛,你給它喂它,這個狗你天天喂它的呢,它就會保護你嘛。人家賊來了,它就會保護你了嘛,這個何況是人呢?你對他有恩呢,他要報恩嘛,所以第叁科呢,要真正恩,念恩生起來,報恩就容易了。“叁修報恩者”。
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舍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于此。
既然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的母親,“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就是除了我們要流轉生死呢,這個過去的事情想不起來了,沒有宿命通嘛,認不到她是我的母親。認不到,並不是說她沒有恩,實際上呢,一切有情都實實在在的,都是我有恩的母親,那麼就是現在因爲流轉生死了,而認不到而已。不能說認不到,恩就忘掉了。“彼等受苦無所依怙,舍而不慮”,她們在受那麼大的苦,地獄餓鬼畜生的苦、人間的苦等等,沒有依怙,沒有依靠的人。“盼子作救拔”嘛,父母受苦,希望孩子救嘛。那麼自己“舍而不慮”,舍了他,不去管他,自已了脫生死,這是自了漢。“薄無慚愧”,你這個太沒有人性了麼,你這個心太薄了,不厚道嘛,沒有慚愧。父母這麼有恩,他在受苦,你不管他,自己跑掉了算數,這樣子怎麼好說呢?“何甚于此”?那個感情的薄,沒有慚愧,哪裏比這個再過甚,再過于的,再比這個再多的,哪裏還有呢?就是最薄、最無慚愧的就是這些人,所以說我們絕對不能這樣做。
如《弟子書》雲:「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舍,自脫無愧何過此。」
這個宗大師不是自己說的話,《弟子書》裏邊就有這個,他就引原文。“諸親”,我們的母親。“趣入生死海”,在生死流轉。“現如沈沒”,現在正在受苦,好象沈在大水的,大水的苦海水裏,沈在底下一樣,或者在地獄餓鬼畜生的受大苦的時候。“易生不識而棄舍”,自己因爲投生,換了一個生呢,認不到過去自己父母了,這就不管了。“自脫”,自求解脫,自己了了生死,不管父母了。“無愧何過此”?這個無慚無愧還有比這個再過份的,哪裏還有呢?就這樣的人呢,太無慚愧了,是最大的無慚無愧的人了。自己的有恩的正在受大苦的時候,你卻不管他,跑掉了,這個無慚無愧,哪有比這個再過的呢?
故若棄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
“故若棄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應理”,最下流的還不應當這樣做,何況我們是佛弟子呢?所以說對有恩的人不能棄舍。所以這裏就說了,一定要發大乘心了,菩提心要生起來,不能單顧自己了。而現在一般人都是只顧自己了,這個事情我管不了了,就跑掉了。獨善其身,把自己保住就不管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那麼最下等的人,尚且不應理,在佛教裏邊,大乘法裏,怎麼可以這樣子做?
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雲:「嬰兒始産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