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9

  ..续本文上一页讲了,我们就下一次再说了。

  今天嘛我们先回向。

  第七十七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愿菩提心。那么愿菩提心的事情讲好了,那么是不是到此为止了?那么我们说,虽然愿菩提心是很大的胜利,但是不学菩萨的学处,不受菩萨戒的话,成不了佛的,所以对菩萨戒的殊胜的大行应当要修学。

  《伽耶经》里边说,“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菩提这个佛果,要修正行而为它的心要的,这个正行大菩萨能够修行、能够得到的,而有一些其他的人修邪行的,为坚实、为心要的人呢,他不能得到这个菩提。

  另外《三摩地王经》说,假使以正行而为心要的话,这样子,无上正等菩提并不是很难得到的。那么什么叫正行呢?就是成佛的方便,就是学习菩萨的学处,也就是菩萨戒了。《修次初篇》说的:“如是发心菩萨”,自己不能调伏,就不能调伏他人。“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既然知道之后呢,应当自己对菩萨戒、六个波罗蜜要多好好地修学。假使没有菩萨的正行成不了佛的。这里都说了很多,要以正行为坚实。也就是说什么叫正行呢?受了戒之后要学它的学处。这个正行特别强调,它所行的是不错的,正的,不是邪的。那么什么叫正行呢?什么叫不错呢?下边我们接下去第十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

  庚二 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

  我们以前发了愿菩提心,要为了众生的利益,要成就众生了,要自己要成佛,这是双关的。自己自利方面成佛为圆满,利他方面也是要成佛才能圆满,那么这样子发这个愿要成佛。但是单这个发愿要求成佛,这个还不够的。那么你如何成佛的方便?要有“进趣”,就是要进入方便才能够成佛了。

  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

  我们说成佛要靠方便了,但是这个方便不能搞错。搞错了之后你再努力,菩提的果不会生的。假使说我们要挤牛奶,那么你搞错了,从牛角里边去挤,那么你挤了半天,牛角里边不会出奶的,这个“牛奶”的果是得不到的。所以第一个不能错。我们前面说的:我们所行的不能有错,一错的话就不能生果。下边:虽然不错,但是还要圆满,不圆满的话,果也生不出来。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假使说这个方法是不错了,但是支分不够,不圆满,那么你也是同样的,再怎么努力果还是生不出来。打个比喻:“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那么我们就打世间上比喻了:种子下了地之后,要水去灌溉,还要土把它养起来,还要光了、肥料了等等,少一个芽不会生的。没有水不能生芽;没有地这个土也不能生芽;假使一点养料也没有,也生不了芽。那么尽管你种子是对的,是这个种子,但是缘不够,同样果生不出来。所以说我们要生果的话,第一个,我们的方法,方便不要错。但是,不错的方便,如果因缘不具足、不圆满的话,也生不了果。所以说既要无谬,又要圆满,这二个都要。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修次中篇》里边把这个道理详细地说了,假使说我们的因错了,错的因你再殷勤地努力地去修,虽然经过极长的时间,终不能获所欲得的果。我们要得到的果还是得不到的。那么外道,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外道苦行,也是长期地修行。他们要解脱轮回的苦,能不能得到呢?他的方法不对头。所以说这个是错的因,你再怎么修不能解脱生死的。

  打个比喻:“譬如从角而构牛乳”,我们要挤牛乳的话,应当从牛的奶上挤嘛,你从角里面去挤,那么怎么得到呢?这是错了,搞错了!是得不到果的。那么这一个。

  另外,“若不修行一切因者”,假使不修行一切因,(本该)具足的圆满的因不够的话,“亦不生果”,这个果还是不够。虽然因没有错,但是不具足、不圆满,那么果还生不出来。

  打个比喻:“种子等”,水、土、阳光、肥料等等,“随缺一缘”,你缺一个缘的话,这个芽就生不出芽的果。所以说要得到果的话,二个条件都要,一个是无错的,一个是要一切因缘圆满的。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那么你说了那么多了,成佛要有圆满的、没有错的因缘,那么什么是圆满的、不错的因缘呢?那么宗大师引经来说。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引这部经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经里边怎么说呢?他就说,秘密主,他说“一切种智”,就是佛了、佛的果了,从大悲的根本生,根本是大悲,那么大悲也生起菩提心了,这个因是菩提心,大悲的根本、菩提心的因而生的。“以诸方便”,就是六波罗蜜多等等、六度四摄等等,“而至究竟”,才能圆满。那这个就说得很清楚了。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大悲嘛,前面讲过了,它的量怎么样子,都说过了。“菩提心者”,这个菩提心是二种: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我们前面说的:七重因果、自他相换。证了空性之后,那就得到胜义菩提心,这二个都要的。方便是什么?“谓施等圆满”,圆满布施等等六个波罗蜜多。“是莲花戒大师所说”,这个话也是莲花戒大师也这么说的,这里我们就明确地知道,“方便者”,就是“施等圆满”,六个波罗蜜多要圆满,这么就这个方便就够了。这个是讲,就是说我们要证到佛,一个是要空性,一个是要方便,这二个都要。但是有些知见不正的,以支那堪布为代表的,这个里边就说了很多混淆的话。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

  “支那堪布等”,以支那堪布为代表了,这样的人还很多了。“于如此道颠倒分别”,他对这个道理起了颠倒的分别。“有作是云”,他是这么样子说的,这是支那堪布的话。

  「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说法是:修行的时候,不能起分别心。不要说恶分别,就是善的分别心也不能起,它是都是系缚生死的。凡是起分别心,都能系缚于生死中,不能解脱的。“其所得果”就不出生死了。

  「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他这里打了很多比喻,他说:不管你善的分别也好、恶的分别也好,就像个绳子,金打的绳子也好,草结的绳子也好,一个是好的,一个坏的,但是都是系缚,把你捆起来,都捆住了,哪怕金的绳子,同样把你捆住了。

  天上的黑云不好,白云好,但是这二个云飞在天上后,把虚空都遮住了。同样地在虚空,管你白云也好、黑云也好,都是把虚空遮住的。

  那么(支那堪布)再打个比喻:狗要咬人,黑狗(不好的狗)咬人故然痛,但是白狗(你说它是好嘛,白的是好嘛)但是它咬起来同样地痛。那么就是说:善的分别也好,恶的分别也好,都能系缚生死,不能解脱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照支那堪布他们的话呢,“是故唯有无分别住”,什么也不要分别,呆呆地就这样子定在那里,这个就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般若波罗蜜多等等不是佛说的嘛,为什么不要呢?他说这些布施、持戒等等,他是为那些不能修这些了义的、无分别空性的人说的,这些愚夫而说的,对那些下劣的人说的。假使你得到了了义的,无分别住的方法,再去修布施波罗蜜多,那就是倒过来了。就等于说做了皇帝的人还要去耕地,做了皇帝了你富有全国了,你还要耕地干啥嘛?耕地的收入有限得很,你皇帝去耕地,这是划不来的事情。“得象求迹”,你求象的迹,主要跟着这个迹要抓那个象的,你象都抓到了,你把这个迹再去跟了它跑,有啥意思嘛!那就是说,已经得了无分别住的人,那些施、戒等波罗蜜多这些方便,是不要修的,修了是白白的浪费,徒劳的。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这是支那堪布他前面的主张,这个主张,他说他是有依据的,他引了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的经作一个根据,作他的依据,成立他的道理。他的意思是说:“一切方便之品”,一切方便就是说六度、四摄等等,“皆非真实成佛之道”,都不是真正成佛的道。那么这样子说就毁谤世俗的那些方便,就不要了,诽谤了。“破佛教之心藏”,佛教的心要给他破掉了。佛的方便和般若,不能少一个的,但是他偏于一个“空”,而把方便那一部分、世俗那一方面去掉了,那么佛教的心要也把它破坏掉了。

  “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他把“思择无我”的“真实义”的“观察慧”,就是说我们要进入无分别智之前要观察它的道理。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了,无分别智之前的加行是有分别的。那么你这个观察慧是有分别的,你也不要了,那么这个观察慧破掉了;“思择无我真实义”也不要思择了,就呆呆地这样子定在那里就完了。

  “故亦远离胜义道理”,既谤世俗,又破坏胜义,这二个是佛教的心藏嘛,全部破坏掉了。“胜义道理,任何胜进”,既把前面的世俗谛的一切破坏掉了,胜义的道理的胜境,如何上进的,也破坏掉了。“终唯摄于奢摩他品”,那么你总的归纳呢,仅仅停留于“止”的那一方…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