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49

  ..續本文上一頁講了,我們就下一次再說了。

  今天嘛我們先回向。

  第七十七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願菩提心。那麼願菩提心的事情講好了,那麼是不是到此爲止了?那麼我們說,雖然願菩提心是很大的勝利,但是不學菩薩的學處,不受菩薩戒的話,成不了佛的,所以對菩薩戒的殊勝的大行應當要修學。

  《伽耶經》裏邊說,“菩提是以正行而爲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爲堅實諸人所有”,菩提這個佛果,要修正行而爲它的心要的,這個正行大菩薩能夠修行、能夠得到的,而有一些其他的人修邪行的,爲堅實、爲心要的人呢,他不能得到這個菩提。

  另外《叁摩地王經》說,假使以正行而爲心要的話,這樣子,無上正等菩提並不是很難得到的。那麼什麼叫正行呢?就是成佛的方便,就是學習菩薩的學處,也就是菩薩戒了。《修次初篇》說的:“如是發心菩薩”,自己不能調伏,就不能調伏他人。“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既然知道之後呢,應當自己對菩薩戒、六個波羅蜜要多好好地修學。假使沒有菩薩的正行成不了佛的。這裏都說了很多,要以正行爲堅實。也就是說什麼叫正行呢?受了戒之後要學它的學處。這個正行特別強調,它所行的是不錯的,正的,不是邪的。那麼什麼叫正行呢?什麼叫不錯呢?下邊我們接下去第十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

  庚二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

  我們以前發了願菩提心,要爲了衆生的利益,要成就衆生了,要自己要成佛,這是雙關的。自己自利方面成佛爲圓滿,利他方面也是要成佛才能圓滿,那麼這樣子發這個願要成佛。但是單這個發願要求成佛,這個還不夠的。那麼你如何成佛的方便?要有“進趣”,就是要進入方便才能夠成佛了。

  又此方便須無錯謬,于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構乳而扯牛角。

  我們說成佛要靠方便了,但是這個方便不能搞錯。搞錯了之後你再努力,菩提的果不會生的。假使說我們要擠牛奶,那麼你搞錯了,從牛角裏邊去擠,那麼你擠了半天,牛角裏邊不會出奶的,這個“牛奶”的果是得不到的。所以第一個不能錯。我們前面說的:我們所行的不能有錯,一錯的話就不能生果。下邊:雖然不錯,但是還要圓滿,不圓滿的話,果也生不出來。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假使說這個方法是不錯了,但是支分不夠,不圓滿,那麼你也是同樣的,再怎麼努力果還是生不出來。打個比喻:“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那麼我們就打世間上比喻了:種子下了地之後,要水去灌溉,還要土把它養起來,還要光了、肥料了等等,少一個芽不會生的。沒有水不能生芽;沒有地這個土也不能生芽;假使一點養料也沒有,也生不了芽。那麼盡管你種子是對的,是這個種子,但是緣不夠,同樣果生不出來。所以說我們要生果的話,第一個,我們的方法,方便不要錯。但是,不錯的方便,如果因緣不具足、不圓滿的話,也生不了果。所以說既要無謬,又要圓滿,這二個都要。

  故如《修次中篇》雲:「若于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構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修次中篇》裏邊把這個道理詳細地說了,假使說我們的因錯了,錯的因你再殷勤地努力地去修,雖然經過極長的時間,終不能獲所欲得的果。我們要得到的果還是得不到的。那麼外道,佛沒有出世之前,印度外道苦行,也是長期地修行。他們要解脫輪回的苦,能不能得到呢?他的方法不對頭。所以說這個是錯的因,你再怎麼修不能解脫生死的。

  打個比喻:“譬如從角而構牛乳”,我們要擠牛乳的話,應當從牛的奶上擠嘛,你從角裏面去擠,那麼怎麼得到呢?這是錯了,搞錯了!是得不到果的。那麼這一個。

  另外,“若不修行一切因者”,假使不修行一切因,(本該)具足的圓滿的因不夠的話,“亦不生果”,這個果還是不夠。雖然因沒有錯,但是不具足、不圓滿,那麼果還生不出來。

  打個比喻:“種子等”,水、土、陽光、肥料等等,“隨缺一緣”,你缺一個緣的話,這個芽就生不出芽的果。所以說要得到果的話,二個條件都要,一個是無錯的,一個是要一切因緣圓滿的。

  若爾何爲圓滿無錯因緣耶。

  那麼你說了那麼多了,成佛要有圓滿的、沒有錯的因緣,那麼什麼是圓滿的、不錯的因緣呢?那麼宗大師引經來說。

  如《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雲:「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引這部經來解釋這個問題,這個經裏邊怎麼說呢?他就說,秘密主,他說“一切種智”,就是佛了、佛的果了,從大悲的根本生,根本是大悲,那麼大悲也生起菩提心了,這個因是菩提心,大悲的根本、菩提心的因而生的。“以諸方便”,就是六波羅蜜多等等、六度四攝等等,“而至究竟”,才能圓滿。那這個就說得很清楚了。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大悲嘛,前面講過了,它的量怎麼樣子,都說過了。“菩提心者”,這個菩提心是二種: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我們前面說的:七重因果、自他相換。證了空性之後,那就得到勝義菩提心,這二個都要的。方便是什麼?“謂施等圓滿”,圓滿布施等等六個波羅蜜多。“是蓮花戒大師所說”,這個話也是蓮花戒大師也這麼說的,這裏我們就明確地知道,“方便者”,就是“施等圓滿”,六個波羅蜜多要圓滿,這麼就這個方便就夠了。這個是講,就是說我們要證到佛,一個是要空性,一個是要方便,這二個都要。但是有些知見不正的,以支那堪布爲代表的,這個裏邊就說了很多混淆的話。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雲。

  “支那堪布等”,以支那堪布爲代表了,這樣的人還很多了。“于如此道顛倒分別”,他對這個道理起了顛倒的分別。“有作是雲”,他是這麼樣子說的,這是支那堪布的話。

  「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系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說法是:修行的時候,不能起分別心。不要說惡分別,就是善的分別心也不能起,它是都是系縛生死的。凡是起分別心,都能系縛于生死中,不能解脫的。“其所得果”就不出生死了。

  「金索繩索皆是系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他這裏打了很多比喻,他說:不管你善的分別也好、惡的分別也好,就像個繩子,金打的繩子也好,草結的繩子也好,一個是好的,一個壞的,但是都是系縛,把你捆起來,都捆住了,哪怕金的繩子,同樣把你捆住了。

  天上的黑雲不好,白雲好,但是這二個雲飛在天上後,把虛空都遮住了。同樣地在虛空,管你白雲也好、黑雲也好,都是把虛空遮住的。

  那麼(支那堪布)再打個比喻:狗要咬人,黑狗(不好的狗)咬人故然痛,但是白狗(你說它是好嘛,白的是好嘛)但是它咬起來同樣地痛。那麼就是說:善的分別也好,惡的分別也好,都能系縛生死,不能解脫的。

  那麼該怎麼辦呢?照支那堪布他們的話呢,“是故唯有無分別住”,什麼也不要分別,呆呆地就這樣子定在那裏,這個就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爲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爲農,得象求迹。」

  般若波羅蜜多等等不是佛說的嘛,爲什麼不要呢?他說這些布施、持戒等等,他是爲那些不能修這些了義的、無分別空性的人說的,這些愚夫而說的,對那些下劣的人說的。假使你得到了了義的,無分別住的方法,再去修布施波羅蜜多,那就是倒過來了。就等于說做了皇帝的人還要去耕地,做了皇帝了你富有全國了,你還要耕地幹啥嘛?耕地的收入有限得很,你皇帝去耕地,這是劃不來的事情。“得象求迹”,你求象的迹,主要跟著這個迹要抓那個象的,你象都抓到了,你把這個迹再去跟了它跑,有啥意思嘛!那就是說,已經得了無分別住的人,那些施、戒等波羅蜜多這些方便,是不要修的,修了是白白的浪費,徒勞的。

  和尚于此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執爲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這是支那堪布他前面的主張,這個主張,他說他是有依據的,他引了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的經作一個根據,作他的依據,成立他的道理。他的意思是說:“一切方便之品”,一切方便就是說六度、四攝等等,“皆非真實成佛之道”,都不是真正成佛的道。那麼這樣子說就毀謗世俗的那些方便,就不要了,誹謗了。“破佛教之心藏”,佛教的心要給他破掉了。佛的方便和般若,不能少一個的,但是他偏于一個“空”,而把方便那一部分、世俗那一方面去掉了,那麼佛教的心要也把它破壞掉了。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他把“思擇無我”的“真實義”的“觀察慧”,就是說我們要進入無分別智之前要觀察它的道理。我們學過《攝大乘論》就知道了,無分別智之前的加行是有分別的。那麼你這個觀察慧是有分別的,你也不要了,那麼這個觀察慧破掉了;“思擇無我真實義”也不要思擇了,就呆呆地這樣子定在那裏就完了。

  “故亦遠離勝義道理”,既謗世俗,又破壞勝義,這二個是佛教的心藏嘛,全部破壞掉了。“勝義道理,任何勝進”,既把前面的世俗谛的一切破壞掉了,勝義的道理的勝境,如何上進的,也破壞掉了。“終唯攝于奢摩他品”,那麼你總的歸納呢,僅僅停留于“止”的那一方…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