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8

  ..续本文上一页当然不要学了,那么行心菩提受了的学处,菩萨戒呢,当然也不要学嘛,这是说他学处的地方是有些不对,不可靠的。

  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

  假使这个话你说不对的话,那么你这个愿心菩提学处和行心菩提学处,二个没差别了。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须学《七法经》者,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除了前面的二个学处之外,其他学处,根据《道炬论》及《发心仪轨》里边所说的,要学一个《七法经》。“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那么此外还有一些说要学《七法经》的,这是指某一些人他要很快地发神通,教化众生,这些人要学的。并不是说发心以后都要学的,“特别学处”,所以说这里就不要讲了。这里面支节问题很多了,这里来一个一个来给你解开。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所以说我们这个总结了。“自宗”,就是我们宗大师,我们自己这个宗派了。除了你“舍愿心”,就是说你不想成佛了;不愿意度众生,“心舍有情”,这两个:不想成佛了;不想度众生了。这两个除了以外,这是舍愿心的。其他的学处犯了呢,“乃至未具菩萨律仪”,你还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没有犯菩萨戒的罪,是没有的。除了这两个,是舍了愿心菩提了,其他的犯都可以忏悔的,并没有说犯菩萨戒了,根本的没有犯。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那么你犯了这些不是犯根本罪,那么犯什么呢?“中类善性学处”,“中类善性”,想到《俱舍》里就是处中的善,处中的善那些学处,不是根本的。那么好不好呢?也不是好。“恶行”,不是妙行。那么既然是恶行,要用四力门去忏悔,除掉它。但是这不是犯根本罪。这个宗大师特别强调,前面有一些话是不能依据的。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

  假使你菩萨戒受了之后,你犯了这些违背菩萨戒的那些学处,那么根据论上所说的出罪法,就是怎么忏悔法,依照它去做就对了,这是属于行心学处,不是其他地方的。

  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六次发心前面说昼三次夜三次的发心,那是愿心的学处,不共的。

  这里在就把西藏一些混淆的一些概念,宗大师都把它给分析清楚了。对我们来说,我们也没有这些混淆的概念。有的人经过这么一说,反而说糊涂了:“到底是搞啥呢?”那么你就把宗大师的话,把他重点抓住就是了。重点就是说:愿心菩提,发了愿心菩提的人,你舍了愿心,舍了有情,这是愿心菩提就退掉了,其他的都能忏悔,不是属于根本罪的。那么这一节我们就这样子过去了。

  学菩萨行

  己三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这很重要。我们学习的时候,就是缘起性空的问题。智慧讲性空的,方便是讲缘起的,这二个是不能缺一分,二个都要学,单学一分不能成佛。那么支那堪布之类只要修空性好了,那些思想的什么事情,他认为是不要做的,这些就是错误的概念那后边要广辨。

  庚一 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

  这就是第一个告诉我们,假使我们发了愿心之后,不跟着接下去学六度的学处,就是菩萨戒的行心学处的话,那么虽然前面《慈氏解脱经》里说发了愿心还是有很大的福报,因为愿菩提发起了,前面讲过嘛,福报还是很大。但是你不修学菩萨戒的话,成不了佛的,你的功德再大,福报再大,成佛的功德你是得不到。所以“胜行应当修学”,对六度那些殊胜的菩萨行应当还是要学的。就是要进一步了,不能到此为止就停下来了。

  《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伽耶经》里说,菩提――佛果,是以正行――正行就是说菩萨道,六度,四摄等等,“而为坚实”,“坚实”是心要,菩提果与菩萨的正行,是它的扼要,心要。“诸大菩萨之所能得”,这是大菩萨能够得到的。“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不是以邪行而为心要的人才能得到的。就是说这个是什么呢?修佛道的大菩萨才能做得到的,不是修其他的邪的不好的那些,把那些作为心要的所能够修这些法的。

  《三摩地王经》亦云:「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

  《三摩地王经》也这么说:应当以正行为我们的心要,就是我们的重点了,为什么原因呢?“童子”,招呼他,是对一个童子来讲啦:若以正行而为心要去修的话,“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你把这个当一个重点来修呢,那么成佛不是难事情。那就是说极重要的事,这个修的正行是极为重要。

  那么,什么叫正行呢?“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就是成佛的方便。“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就是学菩萨戒。那么我们说了半天,正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学的菩萨戒。这个也是方便,空性是一个智慧,这是方便,菩萨戒,属于事相的。

  《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

  《修次初篇》也说的,前文下来,照这样子发心的菩萨,自己没有调伏就不能调伏他。这样子知道之后呢,“自于施等极善修学”,那么这个菩萨道,六波罗蜜的菩萨戒要好好去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假使你没有学菩萨的戒(菩萨道),得不了成佛的。那么这里面我们就要说了,“自未调伏不能伏他”是对的,但是不要作为借口:我不理他了,我自己还没调伏好——你该怎么做啊?你马上去修菩萨道,菩萨戒要好好修嘛!学了就好利他嘛。

  在《现观庄严论》 ,有坚稳的自行,自己要好好地修行。随顺利他,随顺利他就是自己修的时候随缘利他。最后证了清净意乐之后,就是证了高位层次的空性,证到以后,自然利他,那是不顾一切地把自己都舍掉了,去利他去了。那么我们说没有自然利他之前,随顺利他还是要做的。我们有因缘碰到的时候,能做的还是要做,不要一个挡箭牌:“我没调伏,我不做。”这个话很不好!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这个文,后面二句,前面出现我们也讲过,但是这里我们要把它的原意抄出来,看一看。《释量论》的略释。

  《释量论略解》云:「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它说:具足悲心的加行道的菩萨――这个位次不低了,加行道,这是高层次,快要见道,那是具足大悲心,这个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因为加行道的菩萨他不能叫圣者了,还是异生,还是凡夫了。但是他要摧灭他苦,要度一切众生的苦,要做的。那么所以说一定要精勤地修行息灭众苦的那些方便的行。“此因决定”,这个道理是决定的。“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苦、灭是果,所生的苦、灭二谛是果,它的因,集是苦的因,道是灭的因,于它的因: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这是我们看不到的。虽然说苦谛我们是看到一些,但是真正的行苦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很多的外道或这个世间法,以为生了禅定之上就很享受了,甚至以为生了欲界天就享受了,看不到它的苦了,那么“不现见”了。那么集谛更看不到了,灭谛、道谛那是更远了,都不现见的事情。“是不现见事故”,这些都是不现见的。“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假使自己没有搞清楚,没有现见,那就是说自己还没有证道了,那么跟人家说很困难的。这两句我们前面有过。那么他引这个呢就是说:

  谓于他所,若有大悲须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他说,你说菩萨道、发菩提心,要灭他的苦,假使有大悲心,要除他的苦。但是除苦呢,只有善心,没有行动,“愿其离苦”,这是一个好心:“噢,我愿他离一切苦。”这样子够不够呢?不够!行动还没有嘛!“故应转趣除苦方便”,我们要进入除苦的方便。如何拔除苦的那些方法要知道了。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那么你自己还没有修这个方便,那当然不能度人了。“故欲利他当先自调”,所以说要利他就自己要调伏自己。

  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

  “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怎么自调呢?“正行而为坚实”,以菩萨律仪作我们核心的重要的修行的心要。

  “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受了菩萨戒之后,学菩萨戒的戒条。

  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所以说“以正行为坚实者”,这个话,你对你所行的那些东西,不要搞错,要没有错谬的。什么叫错谬呢?下边还要广讲。第十卷一开篇就讲趣入方便,这个方便要无错谬的,那么下边要广…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