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一切不想是止嘛!那么“观”也不要了,世俗谛那些方便也不要了。“于此住心执为胜道”,就在止里面定在那里,认为这是最殊胜的道,这样子“是倒见中最下品者”,是颠倒见里面最下等的那一品。连观都不要了,在止里面,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无我、空性,都没有了,只晓得心不动就算是得了空性了,这些是最下品的。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那么过去,莲花戒是跟支那堪布辩论了,辩论了三年,最后把支那堪布辩倒了,支那堪布也感到惭愧,就向他(莲花戒大士)献了花蔓,表示自己离开藏地——这是藏王预先立的规矩,就是他们二方面辩论,哪个输了,就向对方胜的一方面献花蔓,自己离开藏地,再不要在藏地弘扬你的法了。那么最后支那堪布输了,他也就感到很痛苦了,他就把献了花蔓之后,就离开了藏地。实际上他们说没有离开,他的残余还在。(莲花戒大士)他就把佛所欢喜的善道,就是佛真正的善道弘扬开了,那个时候很好。
但是现在呢,“然由圣教将近隐没”,末法时期,圣教快要隐没了。“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能够真正地把了义的、没有垢的、就是清净的教理,来判别正道的圆满的心、要点,这些善士夫,大善知识也都灭亡了,这就像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后面的那个颂一样,那正法灭亡,能够判别那些正法的人、能够证道的人也都没有了,那么就是邪的就要生起来了。
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那么现在末法时期,莲花戒大师破斥那些邪见,兴隆佛教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么能够以了义的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的那些大德、高僧们也都灭亡了。那么现在的众生都是福气也不够了。他虽然信你的正法,也是“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但是他的智慧不够,他也亲近了佛教了,也对佛教产生信仰了,但是智慧不够,他佛教里面吸收不了真正的营养而自己搞错了。所以说现在还有一些仍旧是“轻毁行品”,对修菩萨道,布施、持戒等等事情,认为不重要的。“于修道时弃舍此等”,修行的时候只要坐在那里修定就完了,这些事情认为是不要的。“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就像依了支那堪布所教的方法来修。虽然支那堪布是输了,但是末法时期这些人智慧没有,还是走这个老路去了。
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还有一类,他虽然不诽谤方便,就是说布施、持戒等等还是要的,不是说不是成佛之道,并不诽谤,但是他的“见解道理”――他的知见也还是认为和尚(支那堪布)说得好——就是说只要一心修定就可以了。这些虽然不诽谤,但是认为不重要。认为和尚说的:一心在“止”里不分别就对了。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也有一些人,他就根据和尚的“一切分别都不要”,这个我们汉地也有这些的,善的恶的都不要想,只要定在那里,那么就会豁然开悟了,就证得道了。观慧不要了,弃舍了,不要去观察了,不要去分别了,什么都不要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心里认为和尚的――支那堪布的修法是对的。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这些人他对修空这一类的他一点也没有接近。那就是说根本没有碰上修空的方所,修空的那个方法呢根本没碰上嘛。“纵许修空”,就算你在修空,假使你说已经得到“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假使说你没有颠倒的空性,道理得到了,你没有错地去修习,有修证的人只要修空就好了,不要再修世间的那些方便,就是说布施般若波罗蜜多、持戒等等,不要修了;或者说修布施等等不是中心,随便修一点点就可以了,这样子的“多门修习”——那么这些子多种多样的说法,都与“一切圣教相违”,他们的这些说法跟支那堪布的犯错是相同的,是跟一切圣教相违背的;“唯是违越正理之道”,不但是与圣教相违,正理也相违。违教违理,这是都是错的。这里就是说宗大师感叹当时还有很多的藏地的很多的见接近支那堪布的,好几种。但是这些总的来说都是错的。跟教相违的,跟正理也相违的。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这是宗大师是把重点扼要的说出来了。他说我们大乘的修行人,他要成就什么呢?我们要成办的,就是要修的,修成得到的果是无住大涅槃,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无住大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二边不沾的:不住有边,也不住空边。他能够不住生死,就是说知道一切法自性空了,不像凡夫一样执着生死了,流转不息了。既然不住生死,“是由觉悟真实义慧”,就是知道通达了一切法空的道理啊,这个智慧,这个以哪一个方面呢?“胜义道次”,就是不是世俗的,是胜义道的次第。“甚深之道”,也叫“甚深之道”,也叫“智慧资粮”,也叫“智慧支分”,是这一方面成办的。
由智慧的胜义的道、甚深道,那么这个呢观察一切法是自性空,不再执着生死流转,那么就可以不住生死了。那么,二乘也有这个,但是他对涅槃,他就是说认为是最好的地方,生死不住,住涅槃去了,那么又住了一边了,住空边去了。
“不住寂静般涅槃者”,不住了二乘的寂静涅槃里边的,是由什么呢?“了悟尽所有慧”,这个真实义慧——空性,尽所有慧――了缘起的。“俗谛道次”,这是前面是胜义谛,这是世俗谛的;前面是“甚深之道”,这是“广大之道”;前面是“智慧资粮”,这里是“福德资粮”;前面是智慧的支分,这里是方便的支分。“之所成办”,就是说我们要不住涅槃的话,要世俗谛的广大道、福德资粮,靠方便,这二个都要有。有了之后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如果没有智慧,那就住于生死,那是凡夫。如果说,没有方便,那住于涅槃,也等于二乘。
前面我们说过的鹅王的二个翅,这个鹅的二个翅很有力,一飞就可以飞到彼岸。这二个翅,一个就是甚深道的智慧的翅,一个是广大道的方便的翅。这二个具备才能飞。如果你说一个翅有了,这个翅的力量好大,但是一个翅是飞不起来的。二个都要有才能超到彼岸。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
这里又引一个经来证明方便品是不能少的。《秘密不可思议经》里边说:智慧资粮是什么呢?断除一切烦恼的,也是证空性的;福德资粮呢?长养一切有情的,增长一切功德的。所以说这二个,他就是说:“世尊”,就喊了,因为这个原因菩萨摩诃萨,他二个都要修。“当勤修习福智资粮”,福德资粮要修,智慧资粮也要修,才能圆满地成佛。所以说我们尽管是无谬之道,要圆满,不能说这个道是对的,但是不圆满是不够的。
《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遍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同样的,《圣虚空库经》里面说,“由慧智故”,由观空的智能够舍掉一切烦恼,烦恼怎么断呢,要由空性来断的,没有空性断不了烦恼的。“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你如果说一切法自性空,那不是空掉了,人补特伽罗也空了,法也空了,你还度什么众生呢?就不要度了嘛,他本来自性空你还度他干啥?那么因为众生还没有觉悟嘛,那么你要方便智――世俗谛的智慧来度一切有情,所以说“不舍一切有情”。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圣解深密经》里面说,我说,这个佛说的,“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只晓得修空性,把利益众生的事情从来不管的。“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一向背弃那些方便,那些行所作的事情的,能够证到无上菩提。那就是说单是空性一边是不够的。
《无垢称经》云。
《无垢称经》也就是《维摩诘经》,它里边说。
「何为菩萨系缚解脱,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
那么这个《维摩诘经》,我们汉地的只有后边这二句,前面这几句是没有的,那么可能的是藏文有前面这么多了。那么,《维摩诘经》怎么说呢?什么叫菩萨的系缚?什么叫菩萨的解脱?假使你没有方便,去摄取三有,摄取三有就是说世间法,假使没有方便的话,这是对于菩萨所说是系缚,捆起来了。“若以方便趣向三有”,假使你是有这个方便去趣向三有呢,这是解脱。就是说我们对世间法要有方便,另外还要智慧。“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没有智慧你去摄取三有,那就是度众生了,没有智慧度众生那是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但若以智慧趣向三有就是解脱。这二个是总的。当然了我们说方便里边还有智慧,智慧里边有方便。下面就说这个话。
“方便未摄慧为系缚”,单是有方便,方便是什么?菩提心、大悲心、六度等等,“未摄慧”,这个慧单是空性,没有方便的,这个慧还是系缚,系缚于哪里呢?不是生死,系缚于涅槃,就是二乘的涅槃里去了。只要空,不要那些大…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