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51

  ..续本文上一页悲心、菩提心,这些不要的。所以说方便未摄的慧也是一个系缚,对菩萨说是个系缚。二乘说是解脱,我们菩萨说,这是系缚,系到空的那一边去了。“方便所摄慧为解脱”,由方便所摄的慧,那么你这个慧,可以不趣涅槃,去随缘度众生的,大悲心、菩提心度众生的,这个是解脱。这个解脱什么?我们大乘的无住涅槃。无住涅槃就是不捆在声闻的涅槃里边,它可以自在的。涅槃里边同样做很多的利生的事情。为什么?它有方便嘛!就是有大悲心、菩提心和六度等等。所以说方便所摄的慧是解脱,这个话就是说:支那堪布的说“不要方便的慧”本身就是系缚,这是解释。这个在《维摩诘经》里面已经很明确地说了。不要方便,单求空性慧,本身就是系缚,系缚到哪里呢?系缚涅槃去了。而这个还是说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的慧,而支那堪布的不分别的那个,根本不是慧!这是止,这是奢摩他的范围还没有超出,慧的边还没进去。那么更差了!所以说最下品的。

  那么下面:“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慧没有摄的方便,那么你说做了很多的布施、持戒的事情,但是没有智慧,没有空性的慧来摄持它,那么这个还是生死,就感了人天福报就完了,这是系缚,系缚于生死。“慧摄方便是为解脱”,由慧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的慧,它所摄受的方便,度众生的方便——就是菩提心、悲心、六度等等,这是解脱。这个不是系缚于生死了,而是解脱。解脱什么?还是无住涅槃。这个无住涅槃是真正的解脱,大乘的解脱就是无住涅槃。

  如是广说。

  这个经里边呢,各式各样的经讲了很多。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那么从这个里边那么多经得到个结论,我们想修行成佛的话,那么修道的时候,方便、智慧这两个一个也不能离的。离开了之后,那就不成功的。那么《道炬论》 里边有这个话:“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跟方便假使离开了,或者方便跟智慧离开了,“俱说为系缚”,都是系缚。“故二不应离”,所以这二个不好离开的。那就是《维摩诘经》说的话。离开智慧的方便,跟离开方便的智慧都是系缚,这个不能离。

  所以说修道的时候,方便智慧二个不能离开,一定要有的。这个是宗大师再再强调的,因为什么呢?支那堪布就是强调不要方便。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修行人也是滚了这边去了,尽管他没有看到支那堪布的书,也没听过他的话,但是因为智慧不够,凭自己看书,看着看着,就滚到那边去了。以为修定就够了,不须要修那些,这个我收了很多信,他就是说他已经得了定了,空性定得到了,他说住在房间里边呢,也不要出去做那些事情――度众生,只要心里边,一切都具足了,度生的功德都有了,不要再做了。这些就是这种见一模一样的,现在还是很多。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

  《伽耶经》里边也说:菩萨道有二种,哪二种呢?方便、智慧。这个从来一切经论都这么说的。那么我们记得好象有一个笔记,这个,可以看一下,我们说的是《广论》二百四十九页,应该《伽耶经》下边,《略论》里边有一段文,是引《道炬论》的,那么《道炬论》原文我们引一下。

  《略论释》云:「昔藏王菩提光问阿底峡,方便与慧,只修一分可否?阿底峡于是造《道炬论》以答之,云:离慧度瑜伽,不能尽诸障。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伽。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藏王再问,何者为方便?何者为慧?故此论又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非单修无我。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

  “离慧度瑜伽”,离开了智慧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这些瑜伽,这些修的定。“不能尽诸障”,不能够断一切障的。“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那么要无余地断完一切烦恼所知障的话,那么要具方便。“修慧度瑜伽”,那么离开般若智慧的瑜伽,不能断障的。那么什么能断障呢?要具方便的般若的瑜伽才能断障。要无余断除一切烦恼所知障的话,应当具方便。修慧度瑜伽还要有方便,单是慧度瑜伽不够,离开慧度瑜伽更不行。

  “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 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这就是《道炬论》昂旺堪布引的话。他说般若――智慧了,跟方便假使不联起来,离开了,单是般若没有方便,或者单有方便没有般若,这二种都是系缚。那么前面我们《维摩诘经》看过了,都是系缚。“故二不应离”,所以说,我们要解脱,要净障,一切烦恼、所知障都要断除呢,方便跟智慧不能离的。

  那么这一句话,《道炬论》的原文,为什么阿底峡尊者要说这个话呢?因为当时藏王菩提光,他问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才去嘛,他就问道,他说:“方便与智慧这二个,只修一分可不可以?”就是说,佛说的经里面说修方便、修智慧,我们单修一分可不可以?阿底峡尊者就造《道炬论》,告诉他,这个是不行的——“故二不应离”,这个二个不能分开的。

  那么这个藏王看到《道炬论》之后,他就问了:他说什么叫方便呢?什么智慧呢?那么《道炬论》下边有说了,“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那么什么叫方便呢?阿底峡尊者就回答藏王,他说:除了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以外,其他的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忍辱等等,一切的善的资粮,佛说都是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那么你由修方便的力量,加上自己好好地再修般若,就是方便、智慧不离了,他这样子人呢很快地证到菩提了。

  “非单修无我,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这个单修无我是不够的,就是说要修方便力,再修般若呢,很快就证菩提,不是单单修无我能证的。那么叫修无我呢?普遍地通达一切蕴处界,都是没有生,就是无生,没有自性,没有生的。“了知自性空”,了知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这就叫般若。那么前面说的什么叫方便,除了般若之外,其他的布施、持戒等等一切善的资粮,都是方便。最后说“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一切都是无生。“了知自性空”,为什么无生呢?自性空嘛,自性都没有的,空的,你怎么生呢?“说名为般若”,这就叫般若。那么重点说方便、般若,联合起来,能够很快证菩提。如果单修般若无我,没有方便,还不行的。这个说的话都一样的。

  下边我们又抄了一段文,他说:方便是“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到底具体是指哪一些呢?他这个文里边还是有具体的东西的。第八章里边:

  

  《道炬论释》云:「波罗蜜多与四摄,四无量及七觉支,十法行及余善业,圣七法财六随念,献曼达与造塑像,绕佛等等皆方便,为圆满报化身因。独般若度是智慧,而彼即是法身因。」

   “波罗蜜多与四摄”,那么这个波罗蜜多当然是把般若除外,施等波罗蜜多等,就是前面说过的,六度四摄,四无量定。“四无量及七觉支”,四无量、七觉支。及“十法行”,“十法行”我们前面讲过了。“及余善业”,其他的一些善的事业。“圣七法财六随念”,七个法财,信、舍、闻等等。那么还有六个随念,“献曼达与造塑像,绕佛等等皆方便”, 一切善的法佛教里的都是方便。“为圆满报化身因”,这个方便感什么果呢?圆满佛的报身、化身。“独般若度是智慧”,那么这个六度里边单独的一个般若波罗蜜多属于智慧的。“而彼即是法身因”,般若波罗蜜多证的果成了法身的。一个报化身,一个是法身的因。这么就把智慧和方便,具体地大大小小都包进去了。好,这个文我们引过就可以,加深我们理解方便、般若的事情。那么下边:

  《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这个我们前面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母,声闻缘觉都靠波罗蜜多,都有的;而善巧方便菩提心这是父。有菩提心的加上般若波罗蜜多就成佛;有出离心的加上般若波罗蜜多就成声闻缘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共因,不共因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菩提心大悲心。这是父,这个我们成佛的不共因,父就是不共因,就是方便善巧,大悲菩提心。那么共因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跟声闻缘觉是共的。

  《迦叶请问经》云:「迦叶,譬如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这个经里边佛告诉迦叶,打个比喻,假使一个大臣,他要办一切事情。“所保国王”,他是为国王做的,那么你做事情很顺,都能成办;假使你不是为国王做的,为自己的,那你困难重重的,人家不听你的。“所保国王”,你为保护国王而做事情,人家当然都会听你了,一切都能成办。这是一个比喻。那么同样的,菩萨所有的智慧,假使由方便所摄持,使由方便所摄的智慧,那么成办一切佛的事业;反过来不是方便所摄受的,等于说大臣做事情,不是为保国王的,那么你成办一切靠不住了。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所以说我们要修这个空性,修什么空性呢?要“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要具足施等一切方便,一切里边最殊胜的空性,这是我们要修的,不是单是一个空性,不是没有方便的那些。“一切种最胜”,就是一切里面最殊胜的,这个一切里边最殊胜的就是“完具施等一切方便”,这是最殊胜的空性。

  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仅以单空”,单修一个空性,而没有方便的,对于大乘道来说“全无进趣”的,就是毫无成就的。因为单空这是二乘,没有方便单个空,最多证到阿罗汉、缘觉,不能证大乘的,对大乘来说是毫无用处的,没有进趣,没有成果的。那么这是说空了,而支那堪布说的“一切不分别”连空都没有,还在止里边。空,我们说要慧,无…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