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51

  ..續本文上一頁悲心、菩提心,這些不要的。所以說方便未攝的慧也是一個系縛,對菩薩說是個系縛。二乘說是解脫,我們菩薩說,這是系縛,系到空的那一邊去了。“方便所攝慧爲解脫”,由方便所攝的慧,那麼你這個慧,可以不趣涅槃,去隨緣度衆生的,大悲心、菩提心度衆生的,這個是解脫。這個解脫什麼?我們大乘的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就是不捆在聲聞的涅槃裏邊,它可以自在的。涅槃裏邊同樣做很多的利生的事情。爲什麼?它有方便嘛!就是有大悲心、菩提心和六度等等。所以說方便所攝的慧是解脫,這個話就是說:支那堪布的說“不要方便的慧”本身就是系縛,這是解釋。這個在《維摩诘經》裏面已經很明確地說了。不要方便,單求空性慧,本身就是系縛,系縛到哪裏呢?系縛涅槃去了。而這個還是說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的慧,而支那堪布的不分別的那個,根本不是慧!這是止,這是奢摩他的範圍還沒有超出,慧的邊還沒進去。那麼更差了!所以說最下品的。

  那麼下面:“慧所未攝方便爲縛,慧攝方便是爲解脫”,慧沒有攝的方便,那麼你說做了很多的布施、持戒的事情,但是沒有智慧,沒有空性的慧來攝持它,那麼這個還是生死,就感了人天福報就完了,這是系縛,系縛于生死。“慧攝方便是爲解脫”,由慧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的慧,它所攝受的方便,度衆生的方便——就是菩提心、悲心、六度等等,這是解脫。這個不是系縛于生死了,而是解脫。解脫什麼?還是無住涅槃。這個無住涅槃是真正的解脫,大乘的解脫就是無住涅槃。

  如是廣說。

  這個經裏邊呢,各式各樣的經講了很多。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那麼從這個裏邊那麼多經得到個結論,我們想修行成佛的話,那麼修道的時候,方便、智慧這兩個一個也不能離的。離開了之後,那就不成功的。那麼《道炬論》 裏邊有這個話:“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跟方便假使離開了,或者方便跟智慧離開了,“俱說爲系縛”,都是系縛。“故二不應離”,所以這二個不好離開的。那就是《維摩诘經》說的話。離開智慧的方便,跟離開方便的智慧都是系縛,這個不能離。

  所以說修道的時候,方便智慧二個不能離開,一定要有的。這個是宗大師再再強調的,因爲什麼呢?支那堪布就是強調不要方便。而我們現在很多的修行人也是滾了這邊去了,盡管他沒有看到支那堪布的書,也沒聽過他的話,但是因爲智慧不夠,憑自己看書,看著看著,就滾到那邊去了。以爲修定就夠了,不須要修那些,這個我收了很多信,他就是說他已經得了定了,空性定得到了,他說住在房間裏邊呢,也不要出去做那些事情――度衆生,只要心裏邊,一切都具足了,度生的功德都有了,不要再做了。這些就是這種見一模一樣的,現在還是很多。

  《伽耶經》雲:「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爲二,謂方便智慧。」

  《伽耶經》裏邊也說:菩薩道有二種,哪二種呢?方便、智慧。這個從來一切經論都這麼說的。那麼我們記得好象有一個筆記,這個,可以看一下,我們說的是《廣論》二百四十九頁,應該《伽耶經》下邊,《略論》裏邊有一段文,是引《道炬論》的,那麼《道炬論》原文我們引一下。

  《略論釋》雲:「昔藏王菩提光問阿底峽,方便與慧,只修一分可否?阿底峽于是造《道炬論》以答之,雲:離慧度瑜伽,不能盡諸障。爲無余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方便,修慧度瑜伽。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爲系縛,故二不應離。藏王再問,何者爲方便?何者爲慧?故此論又雲: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爲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非單修無我。遍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了知自性空,說名爲般若。」

  “離慧度瑜伽”,離開了智慧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了,這些瑜伽,這些修的定。“不能盡諸障”,不能夠斷一切障的。“爲無余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方便”,那麼要無余地斷完一切煩惱所知障的話,那麼要具方便。“修慧度瑜伽”,那麼離開般若智慧的瑜伽,不能斷障的。那麼什麼能斷障呢?要具方便的般若的瑜伽才能斷障。要無余斷除一切煩惱所知障的話,應當具方便。修慧度瑜伽還要有方便,單是慧度瑜伽不夠,離開慧度瑜伽更不行。

  “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 說爲系縛,故二不應離”,這就是《道炬論》昂旺堪布引的話。他說般若――智慧了,跟方便假使不聯起來,離開了,單是般若沒有方便,或者單有方便沒有般若,這二種都是系縛。那麼前面我們《維摩诘經》看過了,都是系縛。“故二不應離”,所以說,我們要解脫,要淨障,一切煩惱、所知障都要斷除呢,方便跟智慧不能離的。

  那麼這一句話,《道炬論》的原文,爲什麼阿底峽尊者要說這個話呢?因爲當時藏王菩提光,他問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才去嘛,他就問道,他說:“方便與智慧這二個,只修一分可不可以?”就是說,佛說的經裏面說修方便、修智慧,我們單修一分可不可以?阿底峽尊者就造《道炬論》,告訴他,這個是不行的——“故二不應離”,這個二個不能分開的。

  那麼這個藏王看到《道炬論》之後,他就問了:他說什麼叫方便呢?什麼智慧呢?那麼《道炬論》下邊有說了,“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爲方便”,那麼什麼叫方便呢?阿底峽尊者就回答藏王,他說:除了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以外,其他的布施、持戒、精進、禅定、忍辱等等,一切的善的資糧,佛說都是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那麼你由修方便的力量,加上自己好好地再修般若,就是方便、智慧不離了,他這樣子人呢很快地證到菩提了。

  “非單修無我,遍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了知自性空,說名爲般若”,這個單修無我是不夠的,就是說要修方便力,再修般若呢,很快就證菩提,不是單單修無我能證的。那麼叫修無我呢?普遍地通達一切蘊處界,都是沒有生,就是無生,沒有自性,沒有生的。“了知自性空”,了知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這就叫般若。那麼前面說的什麼叫方便,除了般若之外,其他的布施、持戒等等一切善的資糧,都是方便。最後說“遍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一切都是無生。“了知自性空”,爲什麼無生呢?自性空嘛,自性都沒有的,空的,你怎麼生呢?“說名爲般若”,這就叫般若。那麼重點說方便、般若,聯合起來,能夠很快證菩提。如果單修般若無我,沒有方便,還不行的。這個說的話都一樣的。

  下邊我們又抄了一段文,他說:方便是“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到底具體是指哪一些呢?他這個文裏邊還是有具體的東西的。第八章裏邊:

  

  《道炬論釋》雲:「波羅蜜多與四攝,四無量及七覺支,十法行及余善業,聖七法財六隨念,獻曼達與造塑像,繞佛等等皆方便,爲圓滿報化身因。獨般若度是智慧,而彼即是法身因。」

   “波羅蜜多與四攝”,那麼這個波羅蜜多當然是把般若除外,施等波羅蜜多等,就是前面說過的,六度四攝,四無量定。“四無量及七覺支”,四無量、七覺支。及“十法行”,“十法行”我們前面講過了。“及余善業”,其他的一些善的事業。“聖七法財六隨念”,七個法財,信、舍、聞等等。那麼還有六個隨念,“獻曼達與造塑像,繞佛等等皆方便”, 一切善的法佛教裏的都是方便。“爲圓滿報化身因”,這個方便感什麼果呢?圓滿佛的報身、化身。“獨般若度是智慧”,那麼這個六度裏邊單獨的一個般若波羅蜜多屬于智慧的。“而彼即是法身因”,般若波羅蜜多證的果成了法身的。一個報化身,一個是法身的因。這麼就把智慧和方便,具體地大大小小都包進去了。好,這個文我們引過就可以,加深我們理解方便、般若的事情。那麼下邊:

  《祥勝初品》雲:「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這個我們前面講過,般若波羅蜜多是佛母,聲聞緣覺都靠波羅蜜多,都有的;而善巧方便菩提心這是父。有菩提心的加上般若波羅蜜多就成佛;有出離心的加上般若波羅蜜多就成聲聞緣覺。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共因,不共因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菩提心大悲心。這是父,這個我們成佛的不共因,父就是不共因,就是方便善巧,大悲菩提心。那麼共因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跟聲聞緣覺是共的。

  《迦葉請問經》雲:「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這個經裏邊佛告訴迦葉,打個比喻,假使一個大臣,他要辦一切事情。“所保國王”,他是爲國王做的,那麼你做事情很順,都能成辦;假使你不是爲國王做的,爲自己的,那你困難重重的,人家不聽你的。“所保國王”,你爲保護國王而做事情,人家當然都會聽你了,一切都能成辦。這是一個比喻。那麼同樣的,菩薩所有的智慧,假使由方便所攝持,使由方便所攝的智慧,那麼成辦一切佛的事業;反過來不是方便所攝受的,等于說大臣做事情,不是爲保國王的,那麼你成辦一切靠不住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說我們要修這個空性,修什麼空性呢?要“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要具足施等一切方便,一切裏邊最殊勝的空性,這是我們要修的,不是單是一個空性,不是沒有方便的那些。“一切種最勝”,就是一切裏面最殊勝的,這個一切裏邊最殊勝的就是“完具施等一切方便”,這是最殊勝的空性。

  僅以單空,于大乘道全無進趣。

  “僅以單空”,單修一個空性,而沒有方便的,對于大乘道來說“全無進趣”的,就是毫無成就的。因爲單空這是二乘,沒有方便單個空,最多證到阿羅漢、緣覺,不能證大乘的,對大乘來說是毫無用處的,沒有進趣,沒有成果的。那麼這是說空了,而支那堪布說的“一切不分別”連空都沒有,還在止裏邊。空,我們說要慧,無…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