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嘛,果报也布施掉了。一切悭贪的执着,全部是破除了。至心的,诚心诚意的、一点不夹杂烦恼的施给他,这才是叫布施圆满,所以以心为主的。
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这就对了,不但是身、财,善根要布施,就是布施的果报。“舍报”,就是舍了布施的报――将来感招的异熟报等等,也一起布施有情,自己毫不保留。“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这样子全部布施掉了,内财、外财、善根、乃至施的报,全部布施完了,这个心――舍心布施到极点了、到极圆满了。这样子呢,布施波罗蜜多,就圆满了。并不是一定要所有有情都不穷了,都富了,才圆满。这个我们说布施波罗蜜多圆满是这样子的,把这个舍的心到极圆满了,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
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这个《阿含经》里边的这个释迦牟尼前身了,他做好施太子,把一个国家最不凡的白象也送给人家了。那么这个大臣就起讥谦了,这个太子要不得,那么就在国王面前说那些不好的话呢,就把他赶出去了。太子嘛,也不在乎。他就带着他王妃啦,两个孩子了,就到一个山野里生活去了,也很好。野兽什么东西,都相处得很好。但是那个时候,一个婆罗门,他一个妻子极漂亮,婆罗门很老很丑,十八个丑。但是妻子很漂亮、很年轻,天天给婆罗门打水呀,扫地呵,做杂务。那么一些年轻的男青年的呢,就跟那个女人说了:“哎呀,你那么年轻还漂亮,天天做那些苦事,你这个给婆罗门做得太辛苦了,你叫他另外找个人来代你做嘛。”她听了回去么,就给婆罗门嘛,颠颠起发娇嘛,说不干了,什么东西了。那个老婆罗门没办法。他想了,这个好施太子有两个孩子,把他要过来做事情吧。他就跑到好施太子那里去,他说:我这个做事情没人做,你两个孩子嘛,能够做点事了,能不能把他布施我了?那么我拿去嘛,可以拿去做事情了。”好施太子毫不在乎,就交给他了,拿走了。那么他的夫人呢,这个时候不在。回来之后就感到很痛苦。好施太子说:“你不是已经发了愿的嘛,我给什么你都随喜嘛,怎么你现在不满意呢?”这件事总算平下来了。结果呢,帝释天来考验他,到底布施的心够不够?他就化了一个,也化了一个老人。他就来说,他说:“好施太子呀,听说你什么都肯布施呀,是不是有这个事呀?”他说:“就是就是,你要什么都可以。”他说:“是真的吗?我现在要个东西,你到底给不给呀?”他说:“给嘛。”他说:“我要你的夫人了。”太子说:“没关系嘛,你要去好了。”这个他夫人嘛,不太情愿。他,这个帝释天化身说:“她不走怎么办?”太子就把这个女的手,拿个绳子牵起,交给化的那个人:“那你牵起走吧。”那么帝释天就走了七步,停下来了,他说:“哦,我是考验你的,这个以后妻子嘛,就不要布施了。”这样子呢,他的布施的心已经到圆满了。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修布施的波罗蜜多圆满的,这个一个公案。它就说心到跟一切都布施圆满了,这就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不要说众生的愿满了,一切贫穷都没有了,不是这个。那么这就是。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那么这就是,这个《入行论》也有这个话,这是第五卷里边的。这里引的很多,大家可以去对照。“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假使你说,一切众生的贫穷把他除掉了,才算到布施波罗蜜多圆满。那么现实我们看到,还是有很多穷的众生嘛,那么过去那么多佛,这个布施波罗蜜多怎么圆满的呢?“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这个就是说不是这样子的。“一切有”,一切所有的东西,管你是身、财、善根,“及果”,乃至于布施的果报。至心的,以这个修这个舍心。一切都布施于众生,这个呢,叫作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了。所以呢,布施从心上讲的,不是从对方的众生贫穷除不除掉而讲的。那么这个《入行论》,把这两个问题呢,用这个两个颂呢,把它很扼要的表达出来了。
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所以说布施波罗蜜多,不是一定要有钱的人才能修。即使你现在没有钱,你可以对那个舍的心,多多的修,令它增长,这也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就是布施波罗蜜多不一定要用财来修,单是修舍心,现在没有财,你把舍心修起来,使它慢慢地增长,这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多了。不一定要由财产来布施。
卯二 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第二者唯尽破除身财悭悋,犹非布施波罗蜜多。
那么我们说,把这个悭贪的心除掉就是布施波罗蜜多了吗?把身了――执着我们的内身;外的财――这个悭贪的心、悭吝的心破除了,是不是叫布施波罗蜜多呢?这个还不够。
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唯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悭是贪分”,悭吝了,悭是贪的一分了。这个贪阿罗汉也除掉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阿罗汉已经把贪的种子都断掉了,那么他该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没有。
“故非唯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所以说单纯把布施的障碍,悭贪这个执着,把它除掉了,就叫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这是不够的,这仅仅除了一个障。那么怎么圆满呢?要至心地发心,把一切所有东西,能够布施的全部布施给他,这个心才叫布施波罗蜜多。并不是把悭贪除掉了,就叫布施波罗蜜多。悭贪,阿罗汉早就除掉了,而且根子也断掉了。那么这是简别和小乘的除悭贪有什么差异呢,是不够的,这有说明。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那么我们要把自心发心一切所有都要施给人家。那么你这个要做到呢,先要修习摄持的过患,这些财我们把它摄持不布施的话,有什么坏处?如果摄持有很多好处,就舍不得布施了。摄持有很多坏处,那么你丢掉都来不及,那你布施就很容易了。所以先要修这个“摄持过患”、“惠施胜利”――布施有什么好处?你摄持他、不布施有什么坏处?这个修好之后,然后你布施就容易了。“故当宣说”,所以这里边呢,把这个道理要好好地说。
《月灯经》云:「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洛迦。」
那么这就是我们内身不要执着,应当布施,不要摄持内身。一般的人外财摄持还轻一点,这个身体他是不放的。那么这里就是说,这个腐烂的色身,这个色身终究就要腐烂的。我们就是还没有死掉,那些细胞不断新陈代谢,坏的不断的换掉,新的长出来,还是在腐烂,不过在长新的。到死掉之后,烂的烂了,新的不长了,那就成了一个腐烂的尸体了。所以说这个腐烂的色身呢,总是不净的。“命亦动无主”,这个命动摇没有主宰,自己没有主宰的,你叫它能够坚定,不一定。他什么时候“动摇如悬岩水”,都不晓得。“如梦如幻化”,犹如梦一样的、不实在的,幻化的,靠不住的。但是愚夫呢,“由贪此”,一般的凡夫呢,都贪着这个身体。因为贪身体呢,要保护它了,造了很大的恶罪、恶业。“而随罪恶转”,造了恶业呢,就被业力所牵了。“不智被死乘”,那个愚痴了,没有智慧,到你死的时候,死亡乘这个死的时候呢,就把你拉到那洛迦去了,到地狱受苦去了。这是一个《月灯经》的偈颂,宗大师嘛就解说,他这个经的意思是说:
此说身不洁净,命常动摇如悬岩水,身命俱是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着。
我们这个身体腐烂色身呢,这个身体不干净的,不净。命呢,也是动摇无常,犹如悬岩的水,悬岩的水,倒下来的水,动摇无常的。“身命俱是随业自在”,你造了业之后,你的身体――你的命根子根据业报所转。“无我主宰”,你要想怎么,不行的。你要到哪里去,不行,他要你到地狱去,就到地狱去。他要你死掉,就要死掉,你做不了主。“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着”,这个身体虚幻不实,如梦如幻。那么你这样子的东西,你又贪它干啥呢?应当灭除贪着了。
贪若未除则随贪转,造大恶行而往恶趣。
你假使贪心――贪着这个身体的心没有除掉,还是执着这个身体的话,那么你还是随着烦恼转了,造了很大的恶业、恶行。那么被业所牵呢,到那洛迦恶趣去了,这就是划不来了。
《修无边门陀罗尼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于境断爱,断爱得总持。」
有情为什么斗争呢?小点的是吵架,大点的就是两个国家战争了。根本呢,为了摄持资财嘛。所以说“于境见断爱”,对于那些外境呢,你若不去贪着,把爱断除的话,那么断爱的种子。这个断了爱之后,得一个总持门了。就是说,一切那些斗争的事情,全部都消灭了。就是说摄持的根本是爱,你要不要摄持呢,那就是得了总持门,善法都开了。你要摄持的话,斗争就要来了,一切斗争都从这个地方来。这是摄持的害处,摄持嘛,由爱来了。
《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
那么要观我自己这个身体、心,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的。假使说我们有无常的身体,就是不贪着这个身体,而去修行。无常的身体,“垢移常流注”,种种不净了,这个鼻孔流鼻涕了,口里吐痰了,大小便等等,脏东西了,毛孔汗了,都是脏东西,常常跑出来的这个不净的身体。我们不净身体不要执着它,而去修行的话,那么可以得到常乐我净的菩提了。那么这个不是得到无价之宝了吗?你要执着我这个脏的、无常的身体呢,那就不能得常净菩提,常净菩提得不到,那就可惜了。所以说,你要得到常净菩提的话,就不要执着这个无常的、垢秽常流注的身体…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