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65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摄大乘论》里讲了一些,这个里边可以对照,很多是《摄大乘论》的。狮子贤论师,那是《现观庄严论》的一个最著名的注解,是狮子贤的一个疏,他里边这么讲的。“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他们这两位发挥的,对于六度能够产生定解的,这个道理是最切要的,所以把他们引出来。

  子二 兼说次第决定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一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那么这六个数字决定,讲了很多。他次第是不是决定呢?是不是一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么按照这个次第来呢?能不能调呢?这也不行,一定要按次第。次第决定呢,分三个,“生起次第”,这六个,按着次第生的,就是说生起次第者,第一个从生起的次第来说,它是不能乱的。

  “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就是说先要能够布施一些自己的资产,不顾惜、也不贪着,这样子的人才能持戒。持戒就是说把一切资财都舍掉嘛,家庭一切舍掉嘛。你舍不了话,怎么持戒呢?不能持。所以先要有布施资财,能够不顾、不贪,这样人才能持戒,所以布施决定在前。

  “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那么你受了戒之后,一些坏事不能作了,你对这个怨害呢,他要害你呢,你不报嘛,打不报打,骂不报骂嘛。这个要持戒嘛,然后才能够忍。没有持戒的心,他要打你,你要还打,要报复了,那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说先要布施才能持戒,持戒之后才能忍辱。

  “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有忍辱了,那么再困难的事情,他忍得下去。那么这样子呢,就不会退了,退的缘就少了。这样子呢,生精进心。所以说精进呢,要靠忍辱,不能忍的话,精进也生不起来。

  “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那么有了精进之后,才能生定。定,你不精进,松松垮垮的,你说得定了,那是不成功的。有定呢,决定先要有精进,那么才能生定。怎么生起呢?就是这么生起的,一定要精进之后,才能生定。

  “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你心,对这个善的所缘境,能够安住不动了,心定下来了。“若心定者”,那么这个智慧才出来。通达真实、真如证到。所以说心不定,你想通达真如,那做不到的。所以说要心定之后,才能产生无漏的智慧了,般若的智慧才生起来。若根据它们生起的次第来说,决定是先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能颠倒。

  二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第二,“胜劣次第”,从它殊胜的和不太殊胜的来看呢,也是决定是这个六度,不能颠倒。“前前微劣,后后殊胜”,越是前面的比较劣的,越是后头的,比较殊胜的。最一开始的布施,是最下,是最劣的。持戒胜一步了。忍辱又胜一步了。到智慧、般若,最高的。那么前面的是微劣,后面的是殊胜。

  三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第三,“粗细次第”,“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那么前面的较后边的,假使布施对于持戒来说,它容易做到。易转,容易生起来了,也容易做。那么它的相比较粗,比较明显。那么后面到前面的呢,难转,难以生起来,难以做,比它前面的那个要微细一些。持戒要比布施要难一点,布施就把钱舍掉好了,持戒要把一切世间都舍掉了,名誉、地位、家室、妻子、儿女、父母全部放下了,那要难一点,也更微细了。那么忍辱更微细,乃至般若是最微细。所以说从粗的、细的次第来看,也决定是这个六个,不能颠倒。

  所以说这个六度,不但是数字决定,次第还是决定的,不能随便的这个乱编的。所以说佛教的法相,跟世间的那些名相,截然不同的。一个法相出来了,是不能动摇的,五蕴就是五蕴,不能六蕴,学过《俱舍》都知道。六度就是六度,也不能七度、也不能五度。而这个六度的次第、五蕴的次第,都是不能颠倒的。所以这个里边,道理极微细,不是我们现在的人,搞学问的,编一套,今天编了这么一套,明天改了,又改一套,这是不行的。佛的智慧呢,是甚深。他看了最微细的道理,就讲了之后,没有什么转变的。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这是总结,“依前而生后”,就是生起次第;“安住胜劣故”,就是胜劣次第;“粗显微细故”,这是第三个,粗细的次第;“说如是次第”,这个六度的次第就是按这么三个道理来说的。

  那么前面这一大段把六度的为什么要六个数字决定,为什么它的次第要决定?讲了很多。这个生了定解,对我们的修行有大好处。所以说宗大师再再地说,这些道理要引发定解,不是看过了就算了。

  

  布施波罗蜜

  癸三 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第三学此次第分二: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这是总的要学,最后呢重点的学后面二个,后面二个最重要了。

  子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

  初中分二: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六度、四摄分二个。

  丑一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初中分六:一学习布施, 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道理。

  寅一 学习布施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别,四此等略义。 今初

  布施里边又分四个,“布施度性”,布施度的,它的自性。“转趣发起布施方便”,如何生起布施的方法?“布施差别”,有几种布施?第四,“此等略义”,总的道理。开始就是布施的自性。

  卯一 布施度性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菩萨地》”,这是三十九卷,你们可以回去看一看。因为补充的东西不多呢,我们就没有写了,否则的话这个笔记也太多了。“《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布施的自性是什么?“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那么什么叫布施自性呢?就是说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自己的一切资具,那就是原文的自身的资财,一点也没有顾惜。能施,一切应施的物,一切所应施的东西都能施,包括内财、外财一切。只要能施的,他都能布施;不能施的,当然不乱施。那么那些能施,那些不能施?后边要广讲。

  一切资具只要能施的,“所有无贪俱生之思”,没有贪,就是这个意业的无贪、无瞋、正见的一个了,无贪心,无贪的心所。“俱生之思”,思心所就是意业,我们学过《俱舍》都知道,前面讲三业的时候也知道,身口二业就是思心所发动的,这个审虑思、决定思是意业,动身思是身业,发语思是语业了。那么无贪跟它同时生的思心所,就是意业了,这个布施的意业。“及此所发”,这个思心所发动的,那就是动身思、发语思。发动的什么?“能舍施物身语二业”,总的来说就是三业了,没有贪心,无贪俱生的思心所――意业。意业所发动的,能够布施的身语二业。布施嘛要动身体了,要说话了。那么能够布施的身语二业,这三个,三个业。就是布施的自性。那么这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宗大师解释:

  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善舍思”,这个善的舍的思,不是恶舍。这个恶舍,不如法的舍了,就是如法的舍,这个思心所这是意业。“及此发起”的,意业发动的“身语诸业”――身语二业,这么就是布施的自性。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是不是说一切有情都富有了,不穷了,那么才算圆满呢?我们说不是的。就是把自己的施心所,这个舍,身语意都圆满了,这个就是圆满了。如果说把一切有情都成富有了,那等哪一天呢?穷的人永远有。过去佛,十方三世佛,那么多了出现了,到现在我们还是很穷的人还有,要饭的还有嘛!那么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才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呢?所以说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呢。“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不是说他有情,我们给他东西之后,把他所有的贫穷都除完了,这是我们布施波罗蜜多的圆满了。不是这样子的,把施心所的圆满就对了。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

  “若不尔者”,假使说不是这样子,是说要一切众都富有了,不穷了,布施波罗蜜多才圆满的话,“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假使不是这么说法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看到了,就是我们现有的人间都看到很多,穷的人很多,那么其他的饿鬼更苦了。那么过去诸佛,做了那么多布施,难道还没圆满嘛,还没究竟?没究竟他怎么成佛呢?“是故身语非为主要”,所以身语业布施的东西,不是主要的。“唯心为主”,只要布施的心圆满了,这个就波罗蜜多圆满了。什么叫这个“唯心为主”呢?

  谓自所有身财根善,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这就叫心圆满,布施圆满。自己所有的身,内身、外身。内身、财,外财。根善,我们的善根,一切全部布施他。不但是身体要布施,财产要布施,一切善根――你修的善根也要布施掉。那么说,我布施完了,没有了,没有就对了嘛,你本来布施嘛就要布施完嘛,还要保留干啥呢?保留就不叫布施了嘛。甚至于布施的果报也要布施掉,后面要讲的。布施不是感大富嘛?你不是做生意嘛!“我现在布施一点东西,将来我感得福报,要成千成万倍的大福报。”那不是投机生意嘛?这个果报也不要,也要布施给人家,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了。善根布施掉…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