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攝大乘論》裏講了一些,這個裏邊可以對照,很多是《攝大乘論》的。獅子賢論師,那是《現觀莊嚴論》的一個最著名的注解,是獅子賢的一個疏,他裏邊這麼講的。“對于六度引發定解,最爲切要”,他們這兩位發揮的,對于六度能夠産生定解的,這個道理是最切要的,所以把他們引出來。
子二 兼說次第決定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叁。一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屍羅,善防惡行,則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于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那麼這六個數字決定,講了很多。他次第是不是決定呢?是不是一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麼按照這個次第來呢?能不能調呢?這也不行,一定要按次第。次第決定呢,分叁個,“生起次第”,這六個,按著次第生的,就是說生起次第者,第一個從生起的次第來說,它是不能亂的。
“若能布施,于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就是說先要能夠布施一些自己的資産,不顧惜、也不貪著,這樣子的人才能持戒。持戒就是說把一切資財都舍掉嘛,家庭一切舍掉嘛。你舍不了話,怎麼持戒呢?不能持。所以先要有布施資財,能夠不顧、不貪,這樣人才能持戒,所以布施決定在前。
“若具屍羅,善防惡行,則于怨害而能堪忍”,那麼你受了戒之後,一些壞事不能作了,你對這個怨害呢,他要害你呢,你不報嘛,打不報打,罵不報罵嘛。這個要持戒嘛,然後才能夠忍。沒有持戒的心,他要打你,你要還打,要報複了,那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說先要布施才能持戒,持戒之後才能忍辱。
“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有忍辱了,那麼再困難的事情,他忍得下去。那麼這樣子呢,就不會退了,退的緣就少了。這樣子呢,生精進心。所以說精進呢,要靠忍辱,不能忍的話,精進也生不起來。
“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那麼有了精進之後,才能生定。定,你不精進,松松垮垮的,你說得定了,那是不成功的。有定呢,決定先要有精進,那麼才能生定。怎麼生起呢?就是這麼生起的,一定要精進之後,才能生定。
“心于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你心,對這個善的所緣境,能夠安住不動了,心定下來了。“若心定者”,那麼這個智慧才出來。通達真實、真如證到。所以說心不定,你想通達真如,那做不到的。所以說要心定之後,才能産生無漏的智慧了,般若的智慧才生起來。若根據它們生起的次第來說,決定是先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不能顛倒。
二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第二,“勝劣次第”,從它殊勝的和不太殊勝的來看呢,也是決定是這個六度,不能顛倒。“前前微劣,後後殊勝”,越是前面的比較劣的,越是後頭的,比較殊勝的。最一開始的布施,是最下,是最劣的。持戒勝一步了。忍辱又勝一步了。到智慧、般若,最高的。那麼前面的是微劣,後面的是殊勝。
叁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爲微細。
第叁,“粗細次第”,“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爲微細”,那麼前面的較後邊的,假使布施對于持戒來說,它容易做到。易轉,容易生起來了,也容易做。那麼它的相比較粗,比較明顯。那麼後面到前面的呢,難轉,難以生起來,難以做,比它前面的那個要微細一些。持戒要比布施要難一點,布施就把錢舍掉好了,持戒要把一切世間都舍掉了,名譽、地位、家室、妻子、兒女、父母全部放下了,那要難一點,也更微細了。那麼忍辱更微細,乃至般若是最微細。所以說從粗的、細的次第來看,也決定是這個六個,不能顛倒。
所以說這個六度,不但是數字決定,次第還是決定的,不能隨便的這個亂編的。所以說佛教的法相,跟世間的那些名相,截然不同的。一個法相出來了,是不能動搖的,五蘊就是五蘊,不能六蘊,學過《俱舍》都知道。六度就是六度,也不能七度、也不能五度。而這個六度的次第、五蘊的次第,都是不能顛倒的。所以這個裏邊,道理極微細,不是我們現在的人,搞學問的,編一套,今天編了這麼一套,明天改了,又改一套,這是不行的。佛的智慧呢,是甚深。他看了最微細的道理,就講了之後,沒有什麼轉變的。
《莊嚴經論》雲:「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這是總結,“依前而生後”,就是生起次第;“安住勝劣故”,就是勝劣次第;“粗顯微細故”,這是第叁個,粗細的次第;“說如是次第”,這個六度的次第就是按這麼叁個道理來說的。
那麼前面這一大段把六度的爲什麼要六個數字決定,爲什麼它的次第要決定?講了很多。這個生了定解,對我們的修行有大好處。所以說宗大師再再地說,這些道理要引發定解,不是看過了就算了。
布施波羅蜜
癸叁 于此如何學習次第
第叁學此次第分二: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二特于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這是總的要學,最後呢重點的學後面二個,後面二個最重要了。
子一 初于總行學習道理
初中分二: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六度、四攝分二個。
醜一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初中分六:一學習布施, 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寅一 學習布施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叁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今初
布施裏邊又分四個,“布施度性”,布施度的,它的自性。“轉趣發起布施方便”,如何生起布施的方法?“布施差別”,有幾種布施?第四,“此等略義”,總的道理。開始就是布施的自性。
卯一 布施度性
《菩薩地》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
“《菩薩地》”,這是叁十九卷,你們可以回去看一看。因爲補充的東西不多呢,我們就沒有寫了,否則的話這個筆記也太多了。“《菩薩地》雲:雲何施自性”?布施的自性是什麼?“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那麼什麼叫布施自性呢?就是說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自己的一切資具,那就是原文的自身的資財,一點也沒有顧惜。能施,一切應施的物,一切所應施的東西都能施,包括內財、外財一切。只要能施的,他都能布施;不能施的,當然不亂施。那麼那些能施,那些不能施?後邊要廣講。
一切資具只要能施的,“所有無貪俱生之思”,沒有貪,就是這個意業的無貪、無瞋、正見的一個了,無貪心,無貪的心所。“俱生之思”,思心所就是意業,我們學過《俱舍》都知道,前面講叁業的時候也知道,身口二業就是思心所發動的,這個審慮思、決定思是意業,動身思是身業,發語思是語業了。那麼無貪跟它同時生的思心所,就是意業了,這個布施的意業。“及此所發”,這個思心所發動的,那就是動身思、發語思。發動的什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總的來說就是叁業了,沒有貪心,無貪俱生的思心所――意業。意業所發動的,能夠布施的身語二業。布施嘛要動身體了,要說話了。那麼能夠布施的身語二業,這叁個,叁個業。就是布施的自性。那麼這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宗大師解釋:
謂善舍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善舍思”,這個善的舍的思,不是惡舍。這個惡舍,不如法的舍了,就是如法的舍,這個思心所這是意業。“及此發起”的,意業發動的“身語諸業”――身語二業,這麼就是布施的自性。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衆生所有貧窮。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是不是說一切有情都富有了,不窮了,那麼才算圓滿呢?我們說不是的。就是把自己的施心所,這個舍,身語意都圓滿了,這個就是圓滿了。如果說把一切有情都成富有了,那等哪一天呢?窮的人永遠有。過去佛,十方叁世佛,那麼多了出現了,到現在我們還是很窮的人還有,要飯的還有嘛!那麼什麼樣子,什麼時候才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呢?所以說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呢。“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衆生所有貧窮”,不是說他有情,我們給他東西之後,把他所有的貧窮都除完了,這是我們布施波羅蜜多的圓滿了。不是這樣子的,把施心所的圓滿就對了。
若不爾者,現有衆多貧乏衆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爲主要,唯心爲主。
“若不爾者”,假使說不是這樣子,是說要一切衆都富有了,不窮了,布施波羅蜜多才圓滿的話,“現有衆多貧乏衆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爲主要,唯心爲主”,假使不是這麼說法的話,那麼現在我們看到了,就是我們現有的人間都看到很多,窮的人很多,那麼其他的餓鬼更苦了。那麼過去諸佛,做了那麼多布施,難道還沒圓滿嘛,還沒究竟?沒究竟他怎麼成佛呢?“是故身語非爲主要”,所以身語業布施的東西,不是主要的。“唯心爲主”,只要布施的心圓滿了,這個就波羅蜜多圓滿了。什麼叫這個“唯心爲主”呢?
謂自所有身財根善,一切悭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這就叫心圓滿,布施圓滿。自己所有的身,內身、外身。內身、財,外財。根善,我們的善根,一切全部布施他。不但是身體要布施,財産要布施,一切善根――你修的善根也要布施掉。那麼說,我布施完了,沒有了,沒有就對了嘛,你本來布施嘛就要布施完嘛,還要保留幹啥呢?保留就不叫布施了嘛。甚至于布施的果報也要布施掉,後面要講的。布施不是感大富嘛?你不是做生意嘛!“我現在布施一點東西,將來我感得福報,要成千成萬倍的大福報。”那不是投機生意嘛?這個果報也不要,也要布施給人家,這才是真正的布施了。善根布施掉…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