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现行不起,修静虑就可以了,那么要修静虑;把烦恼的种子灭掉,跟所知障也要灭掉,那么要般若。
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你这个道理知道了,我们修行,一切道、方便道,只有六个度,这个数字决定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八十讲
上次我们根据《现观》,还有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里边讲这个六个波罗蜜的次第,是决定的。第一,对增上生来说,次第是决定的。第二,引发二利的来说(这里是以自利为主),次第也是决定的。第三,引发利他呢,圆满利他的,这个数字来说也决定是六个。第四,对这个能摄一切大乘的来说,也是次第定的。第五,就是说一切道,或者方便来说,数字也是一定的。那么今天呢,我们讲第六个。
六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对于三学,戒定慧三学来说,这个数字呢,是六个,也是决定的。那么这个里边。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那么三学,第一个戒学, ,戒学的自性即是戒波罗蜜多,那么它本身就是戒度。那么这个戒呢,“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那么要受戒,如何的正受?一定要不顾资财,要放弃这财产了,这是戒的资粮。由这个“施不顾资财”,才能够正受戒。所以说,对受戒来说呢,布施是他的资粮。
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
受了戒之后,那么就是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弄不报弄。那么要这样子持戒的话,没有忍辱是不行的,一定要去忍辱去守护这个戒,那么忍就是眷属。所以说,布施是戒的资粮,忍辱是它的眷属。戒本身呢,就是戒波罗蜜多,那么这是戒里面包三个。
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静虑心学,般若慧学”,那么禅的波罗蜜多呢,属于心学了。那么我们三学就是戒学,心学、慧学了。那般若呢,属于慧学了。这两个度呢,两个学。
那还有精进度呢,“遍通三学所摄”,这个精进,戒定慧都通的,戒也要精进,定慧同样也要精进,这是“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照这么说,也是六个度。戒里边,戒本身是戒度,它决定要有它的资粮:布施不能少;那么要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决定要忍辱,它的眷属。定慧呢:就是静虑、就是心学;般若就是慧学,三个学包完了。那么精进呢,遍通三学。所以这个六度,数字决定,不能少。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依三学增上”,就是说从三学的增上来说,佛说六度。初学――戒学,就是包前三:布施、持戒、忍辱,这三度是属于戒学的。后二度:禅定跟般若,属于心学跟慧学,所以是后边两个学。精进度遍通三分,戒定慧三个都要精进。
如是当以何等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学,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那么我们以这样殊胜的身,那是要戒了。“圆满何等自他二利”?这前面说过的,要“安住何乘”(大乘)?有几个方便?要修什么学?“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总结前面的说,那么都是要六个波罗蜜多,数字决定。“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总结呢是六度,没有这个广大定解之前呢,要多思惟。要一定生起,广大的定解,才能够得到好处了。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着家室,能治此者谓施及戒。
又初不令超出三界,下边又说几个原因。我们说第一个,不使我们出生死的原因是两个: “贪资财及着家室”,贪那个财跟家室,那就是财、色是两个东西。“能治此者谓施及戒”,能够对治财贪的――布施波罗蜜多;对治家室、色贪的――持戒。
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这个不出生死的原因是两个,贪资财及贪家室。那么,要对治它呢,施跟戒二个。但是施和戒二个对治了,已经能够暂时出离了,但是中间要退,“不能究竟,而复退堕”的,什么原因呢?
“谓由有情邪行众苦”,有情他的恶行,损害我,造了很多苦,那么这个要退了。或者“长修善品”,长时间的修善法,那么时间久了,厌弃、疲厌。这两种都会退堕我们的出离。那么要对治这个:忍,其他的有情,他的邪行、损恼产生的苦,要靠忍辱来对治;那么长时间修善法,产生的厌倦、厌离,要精进来对治。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这就是忍辱了。“耐众苦”,修行的很多苦――冷热、饥寒、或者乞食得不到等等。“及他怨害”,其他的人来迫害。经过无量的时间“犹如一日”,那个靠忍辱。假使不忍辱的话,不要说无量时,一下子都忍不住了。
“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那么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这个是精进,善巧地知道,修善法要有勇悍的精神。这样子发起的忍辱和精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这是很重要的。
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
那么不要说修菩萨道,就是说现在我们做些好的事情,受了一点点辛苦,意志薄弱,要退。所以修的时候,没有勇悍的心:心怯弱,那么还是会退。所以说以这个因缘,心力薄弱的关系,或者是修行没有勇悍的关系,虽然开始修的时候有很多人,但是中间能够不退的、能够坚持的,实在不多见。我们《五字真言》里边,“发心非难难常继”。一下子发心呢,倒不是很难,但是长久不退,那却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说呢,“初入虽多”,开始做的时候有很多的人,中间坚持不退的,“实不多见”,这个能够经过长时间不退的,确实很少。
“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这些人为什么会退呢?就是说对忍辱精进的教授没有好好地去修,那么就吃亏了。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那么我们说修了忍辱精进,就不退了,那么很好嘛。但是还有两个问题,“失坏之因”――坏失的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所以说你很精进修了,但是你心散乱,不能安住于善的所缘的境,那么是一个,就是没有定了;“及坏恶慧”,坏恶慧就是邪慧,不正的慧。那么修这个不正的慧,那又糟糕,颠倒了。
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
“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对治这两个坏失的因的,就是失坏的因的,就是静虑――心不散乱。那么般若呢,生起不颠倒的正知正见。
“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佛说的以散乱的心,你修念诵也好,修定更不行了,没有什么好大的好处,没有大义。那么我们,所以说念经的人,念经是大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要散心念。尽量地能够摄持自己的心与所缘的境,就是静虑,把静虑的文好好摄持。这么可以得大义嘛。否则的话,散心念、打妄想,这个意思就不大了。
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
散心念诵等等一些功德是不取的,所以要禅定。那么心虽然是不乱了,对“内明法藏”,就是我们的佛法的那个精要了,这个道理,没有抉择的智慧。不知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没有这个智慧。那么对粗显的、很明显的,该取该舍地方,也搞不清楚,哪些错误。该取的舍了,该舍的又去取了,那么起了错误颠倒的行,这就是没有智慧,所以要求般若。
此一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这个是所对治品,能够断除所对治品的能对治的增上,这个关系来看呢,这个六度也是决定的。那么所对治品呢,就是前面的,执着这个什么资财、家室,对治他的,就是四个戒。那么虽然能够放弃了财、家室,布施、持戒得到了,出离了,但是中间退。为什么?不能忍。有情的邪行,还有种种的苦,修行的苦,忍不住。“长时修行善品,生疲厌”,那么这个要忍辱,能对治的,忍辱、精进。那么即使对治好了,心散乱,也不能得好处。那么没有智慧,不能知取舍,最明显的、粗显的取舍都搞不清楚,颠倒。那么也不能入道了。所以说要能对治的呢,禅定、般若。从断除所对治的那些不好的东西。从能对治的这方面来看,数量也是决定的,是六度。这是第一个。
二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谓初四度是定资粮。
第二个,“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我们说一些佛法最根本的要点,能够成办它的,从这方面来看,这六度数字也决定的。“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佛教最根本的扼要是什么东西?定、慧嘛。前面四个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成就慧,成就定的,是定的资粮。
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这个四种能够成就心不散乱的静虑,这个定,这个静虑度。“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那么依着这个定呢,假使能够修妙观,那么就通达真实义了。真实义就是说证得法性,证得真如。那么这个从他的修行扼要,定慧两个来说,也是六个度,不能少,所以决定。
三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此是圣者无着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第三个,“随顺成熟有情”,从成熟有情的这方面来说,就是六度,这前面讲过的。前面第三行,“与前所说第三义同”,成圆满利他,那个是相同的,这个意思一样的。“此是圣者无着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无着所许”,那就是说,…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