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現行不起,修靜慮就可以了,那麼要修靜慮;把煩惱的種子滅掉,跟所知障也要滅掉,那麼要般若。
此于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你這個道理知道了,我們修行,一切道、方便道,只有六個度,這個數字決定的。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八十講
上次我們根據《現觀》,還有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裏邊講這個六個波羅蜜的次第,是決定的。第一,對增上生來說,次第是決定的。第二,引發二利的來說(這裏是以自利爲主),次第也是決定的。第叁,引發利他呢,圓滿利他的,這個數字來說也決定是六個。第四,對這個能攝一切大乘的來說,也是次第定的。第五,就是說一切道,或者方便來說,數字也是一定的。那麼今天呢,我們講第六個。
六觀待叁學數決定者。
對于叁學,戒定慧叁學來說,這個數字呢,是六個,也是決定的。那麼這個裏邊。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那麼叁學,第一個戒學, ,戒學的自性即是戒波羅蜜多,那麼它本身就是戒度。那麼這個戒呢,“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那麼要受戒,如何的正受?一定要不顧資財,要放棄這財産了,這是戒的資糧。由這個“施不顧資財”,才能夠正受戒。所以說,對受戒來說呢,布施是他的資糧。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
受了戒之後,那麼就是罵不報罵,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那麼要這樣子持戒的話,沒有忍辱是不行的,一定要去忍辱去守護這個戒,那麼忍就是眷屬。所以說,布施是戒的資糧,忍辱是它的眷屬。戒本身呢,就是戒波羅蜜多,那麼這是戒裏面包叁個。
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靜慮心學,般若慧學”,那麼禅的波羅蜜多呢,屬于心學了。那麼我們叁學就是戒學,心學、慧學了。那般若呢,屬于慧學了。這兩個度呢,兩個學。
那還有精進度呢,“遍通叁學所攝”,這個精進,戒定慧都通的,戒也要精進,定慧同樣也要精進,這是“遍通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照這麼說,也是六個度。戒裏邊,戒本身是戒度,它決定要有它的資糧:布施不能少;那麼要罵不報罵、打不報打,決定要忍辱,它的眷屬。定慧呢:就是靜慮、就是心學;般若就是慧學,叁個學包完了。那麼精進呢,遍通叁學。所以這個六度,數字決定,不能少。
如雲:「依叁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叁,後二攝後二,一通叁分攝。」
“依叁學增上”,就是說從叁學的增上來說,佛說六度。初學――戒學,就是包前叁: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度是屬于戒學的。後二度:禅定跟般若,屬于心學跟慧學,所以是後邊兩個學。精進度遍通叁分,戒定慧叁個都要精進。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那麼我們以這樣殊勝的身,那是要戒了。“圓滿何等自他二利”?這前面說過的,要“安住何乘”(大乘)?有幾個方便?要修什麼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總結前面的說,那麼都是要六個波羅蜜多,數字決定。“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總結呢是六度,沒有這個廣大定解之前呢,要多思惟。要一定生起,廣大的定解,才能夠得到好處了。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又初不令超出叁界,下邊又說幾個原因。我們說第一個,不使我們出生死的原因是兩個: “貪資財及著家室”,貪那個財跟家室,那就是財、色是兩個東西。“能治此者謂施及戒”,能夠對治財貪的――布施波羅蜜多;對治家室、色貪的――持戒。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複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衆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這個不出生死的原因是兩個,貪資財及貪家室。那麼,要對治它呢,施跟戒二個。但是施和戒二個對治了,已經能夠暫時出離了,但是中間要退,“不能究竟,而複退墮”的,什麼原因呢?
“謂由有情邪行衆苦”,有情他的惡行,損害我,造了很多苦,那麼這個要退了。或者“長修善品”,長時間的修善法,那麼時間久了,厭棄、疲厭。這兩種都會退墮我們的出離。那麼要對治這個:忍,其他的有情,他的邪行、損惱産生的苦,要靠忍辱來對治;那麼長時間修善法,産生的厭倦、厭離,要精進來對治。
以耐衆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爲扼要。
“以耐衆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這就是忍辱了。“耐衆苦”,修行的很多苦――冷熱、饑寒、或者乞食得不到等等。“及他怨害”,其他的人來迫害。經過無量的時間“猶如一日”,那個靠忍辱。假使不忍辱的話,不要說無量時,一下子都忍不住了。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那麼善知修習勇悍之法,這個是精進,善巧地知道,修善法要有勇悍的精神。這樣子發起的忍辱和精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爲扼要”,這是很重要的。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于少艱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于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那麼不要說修菩薩道,就是說現在我們做些好的事情,受了一點點辛苦,意志薄弱,要退。所以修的時候,沒有勇悍的心:心怯弱,那麼還是會退。所以說以這個因緣,心力薄弱的關系,或者是修行沒有勇悍的關系,雖然開始修的時候有很多人,但是中間能夠不退的、能夠堅持的,實在不多見。我們《五字真言》裏邊,“發心非難難常繼”。一下子發心呢,倒不是很難,但是長久不退,那卻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說呢,“初入雖多”,開始做的時候有很多的人,中間堅持不退的,“實不多見”,這個能夠經過長時間不退的,確實很少。
“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這些人爲什麼會退呢?就是說對忍辱精進的教授沒有好好地去修,那麼就吃虧了。
又于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又于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那麼我們說修了忍辱精進,就不退了,那麼很好嘛。但是還有兩個問題,“失壞之因”――壞失的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所以說你很精進修了,但是你心散亂,不能安住于善的所緣的境,那麼是一個,就是沒有定了;“及壞惡慧”,壞惡慧就是邪慧,不正的慧。那麼修這個不正的慧,那又糟糕,顛倒了。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對治這兩個壞失的因的,就是失壞的因的,就是靜慮――心不散亂。那麼般若呢,生起不顛倒的正知正見。
“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佛說的以散亂的心,你修念誦也好,修定更不行了,沒有什麼好大的好處,沒有大義。那麼我們,所以說念經的人,念經是大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要散心念。盡量地能夠攝持自己的心與所緣的境,就是靜慮,把靜慮的文好好攝持。這麼可以得大義嘛。否則的話,散心念、打妄想,這個意思就不大了。
若于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于粗顯取舍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散心念誦等等一些功德是不取的,所以要禅定。那麼心雖然是不亂了,對“內明法藏”,就是我們的佛法的那個精要了,這個道理,沒有抉擇的智慧。不知道哪些該取,哪些該舍,沒有這個智慧。那麼對粗顯的、很明顯的,該取該舍地方,也搞不清楚,哪些錯誤。該取的舍了,該舍的又去取了,那麼起了錯誤顛倒的行,這就是沒有智慧,所以要求般若。
此一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這個是所對治品,能夠斷除所對治品的能對治的增上,這個關系來看呢,這個六度也是決定的。那麼所對治品呢,就是前面的,執著這個什麼資財、家室,對治他的,就是四個戒。那麼雖然能夠放棄了財、家室,布施、持戒得到了,出離了,但是中間退。爲什麼?不能忍。有情的邪行,還有種種的苦,修行的苦,忍不住。“長時修行善品,生疲厭”,那麼這個要忍辱,能對治的,忍辱、精進。那麼即使對治好了,心散亂,也不能得好處。那麼沒有智慧,不能知取舍,最明顯的、粗顯的取舍都搞不清楚,顛倒。那麼也不能入道了。所以說要能對治的呢,禅定、般若。從斷除所對治的那些不好的東西。從能對治的這方面來看,數量也是決定的,是六度。這是第一個。
二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謂初四度是定資糧。
第二個,“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我們說一些佛法最根本的要點,能夠成辦它的,從這方面來看,這六度數字也決定的。“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佛教最根本的扼要是什麼東西?定、慧嘛。前面四個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成就慧,成就定的,是定的資糧。
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這個四種能夠成就心不散亂的靜慮,這個定,這個靜慮度。“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那麼依著這個定呢,假使能夠修妙觀,那麼就通達真實義了。真實義就是說證得法性,證得真如。那麼這個從他的修行扼要,定慧兩個來說,也是六個度,不能少,所以決定。
叁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叁義同,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對于六度引發定解,最爲切要。
第叁個,“隨順成熟有情”,從成熟有情的這方面來說,就是六度,這前面講過的。前面第叁行,“與前所說第叁義同”,成圓滿利他,那個是相同的,這個意思一樣的。“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無著所許”,那就是說,…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