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63

  ..续本文上一页来害你,你能够忍耐、不报复,这是忍辱;“无厌”,帮助人家做好事没有厌倦,精进;“引摄”,以神通摄引他,那就是定;“善说故”,摄引之后成法器了,以智慧善巧地给他说法。这个样子“利他即自利”,这个纯粹利他,圆满地利他。假使利他就是自利,为什么?利他的时候就是自己成佛的条件,你自己利他才能成佛,你不利他是成不了佛。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前面这二个颂修自利也好、说利他也好,“不可不依六度”,都是六个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假使说引发自利也好,引发利他也好,决定要靠六度这个定解生起来了,那么你决定修六度能够产生殷重的心。因为我们总是修菩萨道,目的是要自利利他,既然六度是能够自利利他的,那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当然就要殷勤地来修习了!这是第三个的方面来看。

  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从六度来摄一切大乘的方面来看,它的数字也是决定的,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着,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这个六个事情能够把趣入大乘的法门全部摄完了,就是由这个六度按了次第引发,不要再多了。所以说能摄一切大乘的数字也就是六个,不要再多了。哪六个呢?这里要一个一个分析了。

  “已得财位”,已经得到的财位不贪着,就是布施。我有了很多的钱,不贪着才能布施,如果你贪着了,那你怎么布施呢?所以说“已得财位无所贪着”就是布施。

  “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没有得到的财位不追求,那持戒了;不持戒的呢,世间上财越多越好了。我们修行的人,没有得到的不去求他,“于诸财位能不顾恋”,对那些财、这些问题“不顾恋”,没有那么执着,不去多考虑的。“有此则能守护学处”,那么你对未来的财不希求了,也不顾恋那些财位了,才能受戒,才能守戒,才能守护学处。守护学处之后,就能受戒,学处做不到的话,受戒也不要受了,受了也不能守嘛,能够守护学处了,就去受菩萨戒。受了之后,“敬戒”,尊重戒不犯,这是持戒了。

  “依情非情所生众苦”,有情产生的苦;无情产生的苦什么?下雨、刮风、大寒、大热,这些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不厌烦,这是忍辱。

  “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作善的事情,勇敢地去做,努力地去做,不怕疲厌,这也是精进。

  “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这个无分别瑜伽不要跟支那堪布的无分别瑜伽混为一谈,我们引《略论释》 的话:“心住静虑所缘”,心住在静虑里面,所缘的境。“不为他法所乱”,其他的法不乱了,你要缘什么境就缘这个境,其他的所缘境、法“不为他乱”,不去缘它了。“心住胜义所缘,亦不为他法所乱”。“静虑所缘,不为他法所乱”就是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心住胜义所缘,亦不为他法所乱”,就是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反正能够专注一境,不为他法所乱的,就叫无分别,不是支那堪布的“什么都不想叫无分别”。那么,他又举一些例:假使我们修无常观、修空、修苦、修无我等等,都叫无分别瑜伽。奢摩他就是指禅定。

  毗钵舍那,就是智慧了。

  这个六个事情,一切趣大乘的法门都在里边,这些法门由六度按了次第引发出来,不要再多了,这是六度数字决定。那么有个颂子。

  如云:「不乐着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唯此。」

   “如云:不乐着受用”,“不乐着受用”,就是布施――“已得财位无所贪着”,“极敬”,敬重戒,那就是持戒;“二无厌”,一切情非情所生的苦能堪忍,不起疲厌,这是忍,而对于修善的法,勇悍又没有疲厌,这个无厌是精进;“无分别瑜伽”,奢摩他的禅定;毗钵舍那的就是智慧了。“诸大乘唯此”,大乘的法就是这么几个。所以说,六个数字决定。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从这个地方看呢,你要进入大乘的法而把六度舍掉了,实在是违背的我们经教的,经教相违,正理相违。既然说进入大乘,一定要修六度。从这个里边也看到,支那堪布的那些论点是不正的。这是第四个。第五个。

  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一切种,修道了,一切种的道就是方便了,一切种道就是方便:就是修大悲、慈悲、菩提心、六度等等,数字也是决定是六个。下边要广讲了。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已经得到的境界的受用,这是说不是可以去求来的,已经得到了那个境界受用,没有贪欲。“无贪欲道”,或者就是方便,道就是方便了,这就是布施了。“由修能舍离彼贪故”,我们修离财受用、境界受用的贪,这就叫布施,离贪就是布施嘛,这是布施,第一个。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已经得到的,不要起贪欲了,能够舍了。那么没有得到的,一般人就是已得到就是贪,要防护,没有得到的要追求。那么我们说没有得到的境界受用呢,一般就是要追求了。“为得彼故功用散乱”,要心散乱,就把我们功夫散掉了,就去追求财去了。“防护方便”,要防护没有得的受用境,为了得到它所生的散乱,我们要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净戒的最高、圆满的就是比丘戒了,这是具足戒,那以此为代表了。假使我们安住了比丘律仪之后,“一切事业边际”,就是一切一切的我们想象得到的那些散乱都生不起来了,那么持戒就可以防止那些为了追求没有得到的受用境界而起的散乱,由持戒可以防止掉。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我们要不舍有情,有情我们说要利益他了,但是有的时候,有的众生刚强难调,你去利益他,他反而害你,那么你忍不住的时候就要放弃了。前面说过的舍了有情就把菩提心就舍掉了。我们要不舍有情怎么帮?有什么方便呢?要“堪忍”,修忍辱了。一切有情怨害来害你的,一切苦要不怕,不厌,不厌烦。这些苦能忍的话,就不会舍有情了。所以说要不舍有情的方便呢就是能堪忍了,堪忍就“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要增长善法以什么方便呢?修精进。因为精进的缘故一切善法就能增长。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要净我们的障怎么办呢?就是后头二个度:禅定和般若。禅定“伏惑”,一切烦恼不能起现行,虽然没有断掉,但是这个烦恼障作用没有了,所以净障;“般若能净所知障故”,般若――智慧生起来呢,把烦恼障的根子、种子也断掉了,所知障也断掉了,那么一切烦恼、所知障全部断掉了。所以说,静虑是伏障,伏惑;而般若断障了,那不但是烦恼,所知障也断掉了。

  “故六度决定”,所以说六度这个数字是决定的,从道的方面来看,要无贪道,就是要布施;要防止那些散乱就要持戒;不舍有情的就是要堪忍;要增善的方便要精进;同时要净障就是要禅定和般若。那么这些道都摄完了,这些六个数字也决定,那么还是一个颂来总结。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不贪诸境道”――布施,不贪受用的境界,布施,不贪那个受用的境,已经得到的;“余防为得散”,“余”就是还没得到的,“防为得”――防止为了追求还没有得到的受用境界而起散乱,防止它,不给它起来,这是持戒;“不舍有情”,这是忍辱;“增”,增善法,精进;“余二”――禅定和般若,能净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说,一切道或者叫方便,这个六度摄完了,也是就六个数字,不能多不能少。这是一个,下边另外一个意思。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已经生的欲尘,就是受用的境界已经有了,不要随着欲尘的散乱自在而转,那么就布施了,不要贪了。不随那些生的欲尘散乱转呢就布施掉了,就不随它转了;没有生的预先的遮止,持戒,没有生的不去追求嘛,预先就遮止了。“防护无义非义散乱”,有了戒之后,“无义”――没有意思的、或者“非义”――不合理的这些散乱,都能够防护它,这是前面一样的。

  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恶行有情,这是做坏事的有情,数字很多,也很容易碰到。碰到这些人嘛退失菩提心的位,“由此因缘退舍利他”,利他的心就退失了。既然这些有情数字既多,又很容易碰到,那么,那什么方法来防止“退舍利他”的心呢?就是能够对治它的,“修习有力堪能”――强有力的忍辱心,这样嘛你再怎么恶的有情,数字再多,碰到再多,不会因为忍不住退舍利他的心。

  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净善”,一般是无漏的善,很多――我们修的善法很多,六度、四摄、菩萨万行。那么要长时地做,而且不是一时做了,三大阿僧祗劫,不断地做。“令增长”,你还要不但是做,还要使它增长,那怎么办呢?“要由思惟此胜利等”,你要好好地思惟这些善法的胜利。“发起恒常猛利勇进”,知道胜利之后,就能发起恒常、不断的、猛利的勇猛的精进心才生起来。那就是精进心要靠思惟胜利而来的。

  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烦恼种子断不了,但是把它伏下…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