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63

  ..續本文上一頁來害你,你能夠忍耐、不報複,這是忍辱;“無厭”,幫助人家做好事沒有厭倦,精進;“引攝”,以神通攝引他,那就是定;“善說故”,攝引之後成法器了,以智慧善巧地給他說法。這個樣子“利他即自利”,這個純粹利他,圓滿地利他。假使利他就是自利,爲什麼?利他的時候就是自己成佛的條件,你自己利他才能成佛,你不利他是成不了佛。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前面這二個頌修自利也好、說利他也好,“不可不依六度”,都是六個度。“若于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假使說引發自利也好,引發利他也好,決定要靠六度這個定解生起來了,那麼你決定修六度能夠産生殷重的心。因爲我們總是修菩薩道,目的是要自利利他,既然六度是能夠自利利他的,那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當然就要殷勤地來修習了!這是第叁個的方面來看。

  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從六度來攝一切大乘的方面來看,它的數字也是決定的,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衆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這個六個事情能夠把趣入大乘的法門全部攝完了,就是由這個六度按了次第引發,不要再多了。所以說能攝一切大乘的數字也就是六個,不要再多了。哪六個呢?這裏要一個一個分析了。

  “已得財位”,已經得到的財位不貪著,就是布施。我有了很多的錢,不貪著才能布施,如果你貪著了,那你怎麼布施呢?所以說“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就是布施。

  “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沒有得到的財位不追求,那持戒了;不持戒的呢,世間上財越多越好了。我們修行的人,沒有得到的不去求他,“于諸財位能不顧戀”,對那些財、這些問題“不顧戀”,沒有那麼執著,不去多考慮的。“有此則能守護學處”,那麼你對未來的財不希求了,也不顧戀那些財位了,才能受戒,才能守戒,才能守護學處。守護學處之後,就能受戒,學處做不到的話,受戒也不要受了,受了也不能守嘛,能夠守護學處了,就去受菩薩戒。受了之後,“敬戒”,尊重戒不犯,這是持戒了。

  “依情非情所生衆苦”,有情産生的苦;無情産生的苦什麼?下雨、刮風、大寒、大熱,這些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不厭煩,這是忍辱。

  “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作善的事情,勇敢地去做,努力地去做,不怕疲厭,這也是精進。

  “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這個無分別瑜伽不要跟支那堪布的無分別瑜伽混爲一談,我們引《略論釋》 的話:“心住靜慮所緣”,心住在靜慮裏面,所緣的境。“不爲他法所亂”,其他的法不亂了,你要緣什麼境就緣這個境,其他的所緣境、法“不爲他亂”,不去緣它了。“心住勝義所緣,亦不爲他法所亂”。“靜慮所緣,不爲他法所亂”就是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心住勝義所緣,亦不爲他法所亂”,就是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反正能夠專注一境,不爲他法所亂的,就叫無分別,不是支那堪布的“什麼都不想叫無分別”。那麼,他又舉一些例:假使我們修無常觀、修空、修苦、修無我等等,都叫無分別瑜伽。奢摩他就是指禅定。

  毗缽舍那,就是智慧了。

  這個六個事情,一切趣大乘的法門都在裏邊,這些法門由六度按了次第引發出來,不要再多了,這是六度數字決定。那麼有個頌子。

  如雲:「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

   “如雲:不樂著受用”,“不樂著受用”,就是布施――“已得財位無所貪著”,“極敬”,敬重戒,那就是持戒;“二無厭”,一切情非情所生的苦能堪忍,不起疲厭,這是忍,而對于修善的法,勇悍又沒有疲厭,這個無厭是精進;“無分別瑜伽”,奢摩他的禅定;毗缽舍那的就是智慧了。“諸大乘唯此”,大乘的法就是這麼幾個。所以說,六個數字決定。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棄舍六度,實爲相違。

  從這個地方看呢,你要進入大乘的法而把六度舍掉了,實在是違背的我們經教的,經教相違,正理相違。既然說進入大乘,一定要修六度。從這個裏邊也看到,支那堪布的那些論點是不正的。這是第四個。第五個。

  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一切種,修道了,一切種的道就是方便了,一切種道就是方便:就是修大悲、慈悲、菩提心、六度等等,數字也是決定是六個。下邊要廣講了。

  謂于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舍離彼貪故。

  已經得到的境界的受用,這是說不是可以去求來的,已經得到了那個境界受用,沒有貪欲。“無貪欲道”,或者就是方便,道就是方便了,這就是布施了。“由修能舍離彼貪故”,我們修離財受用、境界受用的貪,這就叫布施,離貪就是布施嘛,這是布施,第一個。

  諸未得境爲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刍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已經得到的,不要起貪欲了,能夠舍了。那麼沒有得到的,一般人就是已得到就是貪,要防護,沒有得到的要追求。那麼我們說沒有得到的境界受用呢,一般就是要追求了。“爲得彼故功用散亂”,要心散亂,就把我們功夫散掉了,就去追求財去了。“防護方便”,要防護沒有得的受用境,爲了得到它所生的散亂,我們要持淨戒。“由能安住苾刍律儀”,淨戒的最高、圓滿的就是比丘戒了,這是具足戒,那以此爲代表了。假使我們安住了比丘律儀之後,“一切事業邊際”,就是一切一切的我們想象得到的那些散亂都生不起來了,那麼持戒就可以防止那些爲了追求沒有得到的受用境界而起的散亂,由持戒可以防止掉。

  不舍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我們要不舍有情,有情我們說要利益他了,但是有的時候,有的衆生剛強難調,你去利益他,他反而害你,那麼你忍不住的時候就要放棄了。前面說過的舍了有情就把菩提心就舍掉了。我們要不舍有情怎麼幫?有什麼方便呢?要“堪忍”,修忍辱了。一切有情怨害來害你的,一切苦要不怕,不厭,不厭煩。這些苦能忍的話,就不會舍有情了。所以說要不舍有情的方便呢就是能堪忍了,堪忍就“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要增長善法以什麼方便呢?修精進。因爲精進的緣故一切善法就能增長。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要淨我們的障怎麼辦呢?就是後頭二個度:禅定和般若。禅定“伏惑”,一切煩惱不能起現行,雖然沒有斷掉,但是這個煩惱障作用沒有了,所以淨障;“般若能淨所知障故”,般若――智慧生起來呢,把煩惱障的根子、種子也斷掉了,所知障也斷掉了,那麼一切煩惱、所知障全部斷掉了。所以說,靜慮是伏障,伏惑;而般若斷障了,那不但是煩惱,所知障也斷掉了。

  “故六度決定”,所以說六度這個數字是決定的,從道的方面來看,要無貪道,就是要布施;要防止那些散亂就要持戒;不舍有情的就是要堪忍;要增善的方便要精進;同時要淨障就是要禅定和般若。那麼這些道都攝完了,這些六個數字也決定,那麼還是一個頌來總結。

  如雲:「不貪諸境道,余防爲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淨障。」

   “不貪諸境道”――布施,不貪受用的境界,布施,不貪那個受用的境,已經得到的;“余防爲得散”,“余”就是還沒得到的,“防爲得”――防止爲了追求還沒有得到的受用境界而起散亂,防止它,不給它起來,這是持戒;“不舍有情”,這是忍辱;“增”,增善法,精進;“余二”――禅定和般若,能淨煩惱障、所知障。所以說,一切道或者叫方便,這個六度攝完了,也是就六個數字,不能多不能少。這是一個,下邊另外一個意思。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屍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屍羅”,已經生的欲塵,就是受用的境界已經有了,不要隨著欲塵的散亂自在而轉,那麼就布施了,不要貪了。不隨那些生的欲塵散亂轉呢就布施掉了,就不隨它轉了;沒有生的預先的遮止,持戒,沒有生的不去追求嘛,預先就遮止了。“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有了戒之後,“無義”――沒有意思的、或者“非義”――不合理的這些散亂,都能夠防護它,這是前面一樣的。

  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舍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惡行有情,這是做壞事的有情,數字很多,也很容易碰到。碰到這些人嘛退失菩提心的位,“由此因緣退舍利他”,利他的心就退失了。既然這些有情數字既多,又很容易碰到,那麼,那什麼方法來防止“退舍利他”的心呢?就是能夠對治它的,“修習有力堪能”――強有力的忍辱心,這樣嘛你再怎麼惡的有情,數字再多,碰到再多,不會因爲忍不住退舍利他的心。

  淨善衆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常猛利勇進。

  “淨善”,一般是無漏的善,很多――我們修的善法很多,六度、四攝、菩薩萬行。那麼要長時地做,而且不是一時做了,叁大阿僧祗劫,不斷地做。“令增長”,你還要不但是做,還要使它增長,那怎麼辦呢?“要由思惟此勝利等”,你要好好地思惟這些善法的勝利。“發起恒常猛利勇進”,知道勝利之後,就能發起恒常、不斷的、猛利的勇猛的精進心才生起來。那就是精進心要靠思惟勝利而來的。

  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

  煩惱種子斷不了,但是把它伏下…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