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顺因;身体长得好是持戒而来的,持戒是身体好的随顺因;我们的眷属圆满是忍辱而来的,忍辱是它的随顺因;我们事业能成办由精进而来的;我们不为烦恼的火所转,前面说的不为烦恼的火转,这就是要修定,把烦恼压下去了,不为它所转,这是修禅定而来的;不但是不随它转,而且对它能够取舍,能无倒地分辨、善巧地分辨,没有颠倒地进止,那是智慧了,这是禅定智慧。这个是六个盛事是随顺因,不是无因,也不是不平等因,随顺因就是六度。
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
“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多修,要修、要习,而且多多地修习六个波罗蜜多。就是从果上看,它的因是如此。因为这个果是我们成佛需要的了,那么我们说要多多修因了。“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这个殊胜的果是从殊胜的因来的。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那么现在的增上生的果,就是六度感来的。这个身圆满到究竟了,这最究竟的增上生:身圆满、受用圆满、眷属圆满、一切圆满呢――佛,只有佛了。最究竟的就是佛。那么这一切都是从六度而来的。所以说从增上生的地方看我们要感到六个盛事,决定是六个殊胜因而来的,数字决定是六个。
如《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如《庄严经论》云”他以《庄严经论》一个颂来总结这个话:“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现在我们的财的受用是靠布施;殊胜的身体靠持戒;眷属圆满靠忍辱;作事能成办,靠精进。这是圆满的增上生的受用了,那么这个增上生不能随烦恼转了,一随烦恼转就是生死之因了。要“恒不随惑转”,恒常――就是决定不会随惑转的,靠禅定。禅定把烦恼压下去了,不现行了,就不会随它转了。“诸事无颠倒”,做事的时候,能够善巧分辨、没有颠倒地取舍,进止,那就要靠智慧。所以这六个是靠六个波罗蜜多来的,所以说从增上生的方面看,波罗蜜多决定是六个。这是第一个。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二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这么引第二个出来了,以这样的身体,圆满的身体(他的受用,圆满的眷属等等)修菩萨道了,那菩萨道做什么事情呢?二个事情,自利利他。从引发自利利他的来看,这个数字,六波罗蜜多也决定是六个。那么他怎么说呢?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
你要利他,你先要以财饶益他。他不听你的话,你给他吃、给他喝、给他用、钱给他多了,他慢慢跟你好了,这就听话了,《药师经》也有么,“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这就是说先要财布施。第一个要利他先从财饶益他,慢慢他听话了,他也接受你的法了。
财布施的时候,“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你虽然给他财,你财给他之后损恼他,就是说给的时候很看他不起,甚至于给了之后骂他,怎么,弄得他很难堪,这样子他也不会听你的话的。所以说“此若损恼有情”的话,那么你布施,虽然你布施,而损恼有情的,他也不会听你的话。“亦无所济”,也没用的。
要“善遮损他及所依事”,那么你要好好地遮止不要损害他。“及所依事”,损害他身语七支嘛:嘴里说的不好的话,身上做杀盗淫的事情。那么所依:这个身语七支依什么来的?意三。依贪、瞋、痴邪见来的,把损他的七支跟最后意的三业都遮止了,那么,这样子去利他,那么利益极大了,不损恼他。“故须尸罗”,那么,你财布施还不够,要加上尸罗,有了尸罗的防护不损恼他,那才是起作用了,利他的力量就大了。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
但是有情难调,你饶益他,他有的时候还要和你作怨害,他给你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假使他给你做了怨害了,你报复他,一次、二次地报复,那么你的戒就清净不了了。所以说,要想持戒究竟清净的话,得要忍辱。他再怎么怨害、对你不好,你要忍辱,不去报复他,那么这个戒才清净。所以说布施要圆满要靠持戒,持戒要圆满要靠忍辱。
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你不报复,忍辱了。他来恼害你,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你不报复他,他心也平下去了,他也不跟你拼命地造冤业了,很多造罪的事情他就免掉了。“他若信乐堪令行善”,他因为这样子你忍辱了,他坏事不做了,对你开始相信了,他也是能够行善了,那么这个最大的利他了。就是靠忍辱利他,更提上一步了。这是从利他来说。布施持戒忍辱。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
自利方面说呢,“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那么我们说自利来说,现在这个世间是苦,生死的系缚,我们要解脱这个生死系缚,解脱的快乐就要靠慧断烦恼。你要断烦恼的话,“若心散乱不能得此”,心乱的,这个慧是生不出来的――断烦恼的慧是生不出来来的,那么需要静虑。“令心住定”,心住在定里边了,智慧才生出来。“堪能如欲安住所缘”,心定下来了,你要缘什么,就能安住在所缘的境里边。这样子你这个断烦恼的慧才能生起来。慧生起来,解脱的乐才得到。这自利呢需要静虑般若了。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有懈怠的人就做不到了,那心定下来安住在所欲了(做不到了)。“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有懈怠的人都做不到的。要利益他的:布施、持戒、精进、……你懈怠了、不干了、算了,那做不到了,生不起利他的功效;自己自利要修禅定、智慧,你懈怠了,不想修了,定也得不到,智慧也开不了。所以说有懈怠的人呢,这自利利他的事情都生不起来的。所以要“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这个精进是“彼等”――自利利他的其他五个度的根本。所以修二利――自利利他,六个度是决定的。利他:布施、持戒、忍辱;自利:般若、禅定;而精进则是一切的根本,这个六个数字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多一个,多了也不需要。所以说修二利的话,也是六个度决定,如此数字决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云”,他引经论里的话,“勤行利有情”,这是利他,利他方面要“修舍”,“修舍”――布施;“不害”――持戒、不损恼他;“忍”――持戒你要圆满呢,要忍他的怨害,要忍;那么自利呢,“住”――得止,安住于所缘境;“脱”,得解脱的乐,观,就是得智慧;“及根本”――自利利他的根本是精进。“一切自利行”,这些一切总的来说,六度还是自利的。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因为(此中的)利他不是一切的利(他),真正的利他饶益有情戒里摄了。这六度,还是自己圆满自己的功德为主,属自利行。前面说的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并不是说“一切种”――全部就是利他,里面还是含有自利的。
“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慧就是解脱生死的了。那么住就是住在所缘境――静虑了。“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这两个要分辨清楚。“则于寂止”,这个在止――一切散乱的接下去了(念头接下去了),只缘一个境了,不致认为是毗钵舍那。这里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支那堪布就把止当作观了。得了定之后,感觉很安乐、很静,以为得了空观了。那么这是宗大师特别强调,你要把定慧二个搞清楚:一个心住所缘是静虑的“行迹”――是静虑的事情;解脱生死是慧的事情。你住在定里面很高兴、很安乐,认为是毗钵舍那,这搞错了。你搞清楚啊,把二个善辨清楚呢,那就不会把止当作观了。
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支那堪布之类他以为是甚深的空观了,实际上这仅是定的一个支分。这个是辨不要堕入邪见。“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六度圆满的体,就自利利他里面也可以得到定解。这是第二个。第三个。
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这是利他的圆满了,引发圆满的利他。前面是自利利他,重于自利的,那么这里是圆满的利他。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先以布施财来把他贫穷、匮乏解除了;“次于有情不为损恼”,那么持戒了,一切有情不去损恼他;“且忍怨害”,这是忍;“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帮助他做事情,发起精进毫不厌倦,这是精进;“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这里静虑引发神通来摄受他,使他进入佛道了;“若成法器”,假使摄引之后,他已经成就法器了。“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他成了法器了呢,依智慧来给他说法,断除疑惑,令他解脱。这个重点在利他了,使他解脱。前面的自利,定慧是自利了,自己解脱了,这是利他了。从纯粹的利他,圆满的利他说,这个六度数字决定是六个,不会多不会少。那么一个颂。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不贪及不害”,“不贪”即布施;“不害”即不恼害,持戒;“耐怨事”,那么人家害你,冤家…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