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也不杂乱。“是故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毘达磨”,阿毘达磨――对法,大家学过《俱舍》,都知道,摩怛理迦和阿毘达磨的作用有相通之处。“又即依此摩怛理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论议”,因为摩怛理迦是解释诸经的体相的,那么其他解释诸经的道理的也叫论议,摩怛理迦和论议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个一段,我们就把《广论》的,把它解释清楚了。而重点就是说:要受菩萨戒的时候,先要戒师给他讲;讲了之后,他自己看,能受就受。他自己思择以后,他的堪能性能受的,有爱乐,不是人家劝的,也不是胜他的,那么这样的菩萨――坚固菩萨,坚固菩萨他可以受菩萨戒,那么应该给他授菩萨戒。
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
为什么叫坚固菩萨呢?宗大师又给解释一下:受菩萨戒,先要先学它的学处。“作意境”,就我们的思想的对象,这样子学过之后。“若于学处至心爱乐”,学了之后,对菩萨戒起极大的爱乐心、欢喜要学,那么就给他受戒,这样子受了戒,就坚固了、不会犯了,所以叫坚固菩萨。这是善的方便。
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有些话后边要讲了,这里就不说了。
壬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决择。
如何受菩萨戒,受了之后,根本罪和小的恶作罪该怎么防护,不要犯?假使犯了之后,怎么还净、怎么忏悔干净?“《戒品释》中已广决择”,《菩萨戒品释》(这也是宗大师作的),这个我们以前讲这个菩萨戒的时候,也附带地讲了,这个里边“已广决择”,讲了很多了。
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未受律仪定须先阅”,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一定要先看一看。“如彼当知”,那么你看了之后就知道了。这里也就不多引了。
壬三 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第三分三:一何所学处,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今初
癸一 何所学处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那么你说哪里去学菩萨戒呢?菩萨戒你广分别的话,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是无边了),菩萨要做的事情,该怎么做,该怎么做?那说不完的多了。但是,“随类略摄”,把它分了类,略地把它摄起来,那就六度就够了。六度里面可以包含一切菩萨要学的东西,都在里头了。“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所以六度是把菩萨道里边的一切的要紧的地方全部摄住一个“大嗢柁南”,就是总聚,总的就积聚在这里了。
四摄亦即摄于其中,摄施易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四摄亦即摄于其中”,那么说六度不是还有四摄吗?我们说四摄实际上也在六度里边了。“摄施易知”,“摄施”,六度中也有布施,四摄中有布施,那这二个相似,一看就一目了然,就容易知道了;
“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以六度来教化所化的有情,这就是爱语,你好好地给他教,你好好地给他说嘛,就是爱语;
“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那么利行呢,“安立他于所教义”,你教了之后,安立他,照这个去做;
“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同事呢,自己跟那所化的有情一起做。那么六度里都摄完了。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
六度可以摄一切菩萨,那么其它的呢,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跟三学,也同样可以把菩萨的一切正道也可以摄的完。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但是说,虽然二资粮、三学也能摄一切菩萨道了,正道。但是六度来摄的,它能够产生的一些道理,其他的摄没有那么清楚,“不能尔”,故以六度来摄最好,所以说我们菩萨道一般是以六度来摄。这是把菩萨道的范围,学什么呢?总摄来说是六度。虽然也可以说三学,也可以二资粮,但是它六度来说的,最容易解了、最明白。那么所以说六度来摄最好、第一。
癸二 其中能摄诸学道理
第二分二:一正义数量决定,二兼说次第决定。
那么六度,为什么说要六度?能不能五度、七度?这个数量是不能动的;次第也不能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决定按这个次第,不能把布施摆在后面,持戒摆在前面;或者是禅定、般若摆在前头,都不行。次第也是定的。
佛是最有智慧的,所以佛说的法,法相、法数都是决定的、不能动摇的。我们学过《俱舍》的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数量决定的:五蕴决定是五蕴,不能六蕴也不能四个蕴;次第绝对是:色—受—想—行—识,不能是颠倒,这个都决定的。那么我们这个六度决定这个度就六个,不能多。当然也有十度了,十度就是六度化出来的;那么它的次第也决定是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样子排,不能颠倒的。
子一 正义数量决定
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道理。
“佛薄伽梵”,佛亲自说的六度,总的一个嗢柁南,总的一个总聚,总的一个扼要说了。“最胜绍尊”最胜子,就是弥勒菩萨,他根据佛的密意,他把它开解讲,主要是在《现观》里边打开来讲,解释这些重要的因相,令我们看了之后产生“定智”――决定不摇的智慧。“即此数量决定道理”,这个就是说数量决定的道理,就是由弥勒菩萨给我们讲了,使我们看了之后产生定智,这个数量“六”不能动摇的。
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其中分六。
这些道理呢――决定的道理,你如果得了殊胜的定解,就是胜解,不动摇了,相信、理解了,人家不能动摇你了。殊胜定解得到,那么你决定会把六度当作修行的最殊胜的教授。所以说一个定解要得到,不得定解的话,六度殊胜的教授,你还不能产生认识。所以说先要得到定解。他为什么数字决定六个呢?他分六个方面来讲。“其中分六”。
一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
对增上生来说,他的数是决定的,那么他怎么说呢?
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以增上生的方面来说,它的数字决定是六个,那么怎么说呢?我们要修圆满的菩提的广大行,这是修菩萨道,这不是一世能成的,三大阿僧祗劫嘛。“必须转经无量生世”,这个里边,“此复进道”,你如果没有圆满的德相的身体,哪怕你再怎么努力修行,很难增进的。就像现在我们这个身体,“略有少相”,有一点点或者比较好的,以这样的身体修呢,再努力,增进不上去的,一定要有圆满的德相,“故须身德一切圆满”,那么一定要身上的一切功德都要圆满。
身德圆满,我们以前讲过,在一百三十九页,大家可以看一看,就是圆满相,我们要得到异熟的功德、异熟的果报、异熟的因缘,能够:一、寿量圆满;二、形色圆满;三、族性圆满;四、自在圆满;五、信言圆满;六、大势名称圆满;七、丈夫性圆满;八、大力具足圆满。这是这个八个,那么这些要成佛的身一定要这样圆满的身,这些前面都讲过了。一切圆满。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身要圆满,受用的财(就是说过的)、能受用的身,同受用的同伴(就是眷属),所作的事业,都要成办。“四种圆满”,最起码的要四种圆满。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我们说受用圆满,受用财圆满要布施了;能受的身圆满要持戒了;受用的伴侣圆满那就是要忍辱了,忍辱才会有很多的伴侣了;所作的事都能成办呢,要精进了。这个四个圆满就要靠前面四个波罗蜜多。但是我们世间的圆满,很多要变成烦恼之缘,做烦恼事情去了,那么,你要不能随烦恼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就是说这个四种圆满固然很好,但是这个圆满呢如果你的烦恼很炽盛的话,变了烦恼的缘,所以不能随烦恼转。不但是如此,还要对那些“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没有颠倒的,该取的就进,该舍的就止。假使不能够无倒分别及取舍的进止,那就像竹苇芭蕉,它们结了籽之后,本身这个树就枯死掉了;还有这个一般世间上说的骡,骡是马和驴交而生的,它不能怀孕的,一怀孕它本身就死掉了。所以说这个事情,“结子”――怀孕固然好事了,但是它危害性很大,结了之后芭蕉竹苇,它就死掉了,骡一怀孕自己也死掉了,自己也坏掉了,盛事就反而危害自己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所以这样子四个圆满得到呢,有智慧的人,知道是过去我们修了很好的业,妙业就是指的布施、持戒等等,他感的这个果。既然虽然这个果好呢,我们这个善的因呢更要精勤地修,令这个果更扩大增长;假使没有智慧的话,他只晓得这个果很好,就享受了。果享完了之后,也不造新的,那么享完之后,重新又受生死之苦了。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
所以说我们感得下一世,增上身,下一辈子六个盛事,决定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也不是不平等因(不平等因就是上帝造世界了,它本身不要因缘的,而他能产生一切因缘,这叫不平等因),那么,随顺因决定是六度。什么叫随顺因是六度呢?我们的财的圆满是布施而来的,所以布施是财的…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