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60

  ..续本文上一页我空慧之流同时即为得色身因”,那么无我空慧它还有,不是只有一个,同时还俱生的一些法,那就是得色身的因。所以说,主要的空慧还有它随同那些法,一切算起来,法身和色身都得到的。

  “方便行为得色身因”,方便行是得到色身的因,就是方便。但是“方便行之流”,它同生的那些法同时就是得法身的因。因为我们说修的时候,以见摄行,以行摄慧,这二个是同时要并起的。那么它的流也得到的,法身的流也得到,色身的流――色身的因、它的方便之流呢,同样是得到法身的因。这两个都有的,俱有的。

   “空慧固得法身因”,我们说,一切法空的慧是法身的因,但是如果你单修空慧,没有空慧之流,那么“单修空慧不知方便”,不但不得色身,连法身也得不到。我们说修的时候,二个是要兼顾的。修法身的时候,由方便来摄;修方便的时候,由慧来摄。所以说你单修空慧没有方便来摄的话,不但是说方便不懂了――就是方便的果没有,就是法身――空慧的果也得不到,因为你是单修嘛,没有兼修。

   “因基、道、果”,就是境、行、果,也就是体、道、果,意思一贯的,修道的时候,要“真俗二谛(智慧方便)双融”,修的时候就是要兼顾的,不是以慧摄行,就是以行摄慧,这二个不能单修的。“修道之先”,那么修道的时候是兼顾而修的,双融的,所以果也是同时得到的,单修一个,不但是对方的果得不到,自己也得不到。这里就是说,单修空慧,不要说方便得不到,就是本身空慧的果、法身果也得不到的,一定要双融才可以得到。那么你修道的时候要双融。

   “修道之先”,就是在基位,就是境上或者体上的时候,这个见地也要双融的。就是说修道既然要行和见、慧和方便要双融,那么修道之前的基位就是境的时候或者是体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见地呢,“即应抉择二谛之理”,开始在体上我们的见地――正知正见,就要抉择二谛的道理――胜义谛和世俗谛,“而以教理证之”,拿教理来证明它。“即于世出世一切法之本体中,抉择其无少许自性,成立胜义量”,胜义谛就是圣言量,我们要用佛教的教理来抉择了,就是来研究它了,知道它从胜义量来看,世间的、出世间的生死(世间的)、涅槃(出世的)一切法,它的本体、自性,一点的自性也没有,那是胜言量,胜义谛。“次于因果法各各决定,毫无紊乱,成立因果名言量”,这世俗谛,那么“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

  “此二量不但能生起,又能互助,则何有彼此相损之害”,我们在因地的,就是说境上或者体上的时候抉择二谛,就知道它们二个圣言量和名言量,不但能够生起,而且二个不相违,互助,那么绝对没有损害。“于此决定”,从因上决定二互不违,然后修道的时候就双融,最后得到果的时候,就是法身和色身同时得到,二身互用。这是说一贯的:从因上或者体上抉择二谛就是这么样的,修道的时候也是这么样的,最后得果的时候就是这么样的。

  所以呢,假使这个道理你得到决定之后,那么你通达二谛就得到佛的真的意思,得到了;如果这个东西得不到,佛的真意就得不到。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应成派中观见的核心,《上师供》的“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就是说这个。你这个得到之后,你知道境、行、果,或者体、道、果是一贯的,那么你就不会产生偏于空性而不要方便的这些错解,就不会生了。这一章很重要,所以我们把《略论释》的再补充一下。今天我们把对支那堪布邪见的驳斥结束了,下面就要第三科。

  庚三  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要学学处(就是学戒),它的次第如何?

  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分二: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先是总的大乘,波罗蜜多乘该怎么学?金刚乘――密法、密乘该怎么学?

  辛一  于总大乘学习道理

  初中分三: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波罗蜜多乘又分三:一,修菩萨戒。二,先学好之后再去受戒了。三,受了戒之后,就是正式受菩萨戒,受了之后又该怎么学。因为菩萨戒和其它的戒不一样,要先看,学了之后,能够做,才去受;做不到的话,不要乱受。受了之后,你又做不到。别解脱戒,尤其比丘戒是不能先学的,受了之后才能学。这里开始就讲这个道理了。

  壬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

  这是原则性的,“律”――别解脱戒,“咒”――金刚乘,三昧耶戒。这个假使没有受它的律仪,别解脱里边呢,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各式各样的律仪没有受之前,“不可听闻所有学处”,不能听的。不但不能学,听也不能听。咒里面,三昧耶戒也是一样,没有受过三昧耶戒的你是不能先学的。

  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此不同彼”,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菩萨戒你要先要知道,而且善巧地知道,“净修相续”,如何把自己的相续――就是身心呢,修得清净,就是你先要善巧――就是知道了。那么这个道理知道之后,“此乐受者”,你感到这个道理很好,你愿意受的,也有堪忍性的,“乃可授与诸律仪故”,才可以授律仪――菩萨戒。这个就是说菩萨戒和别解脱戒,跟三昧耶戒有不同之处。

  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处相,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

  《瑜伽师地论》里边第四十卷的《菩萨地品》说:假使要受菩萨的清净戒的话,那么你要先给他说菩萨藏的摩怛履迦(就是论议,这个我们还有一个注解),“其中所说”的,这个里边讲它的学处跟它的犯处相,犯了之后,什么叫犯?这个都要知道。给他讲了,他听了、懂了,他以他自己的智慧观察、自己思择――自己考虑,那么堪能的:“至心爱乐”,他假使有堪能性欢喜受的。“非为他劝”,不是人家劝他受,是自己心里要想受。“非为胜他”,受菩萨戒也不想要胜过谁。因为菩萨戒的地位高,有的人他自己假使是一个居士,他要受一个菩萨戒,为什么?我受了菩萨戒之后,我是菩萨,你们比丘、比丘尼都在我后头了,以这样胜他的心来受这个,这个没有意思的。那么不是因为他劝的――至心爱乐,那么也不是为胜他,这样子的人叫坚固菩萨,那么他能够受菩萨净戒的律仪。那么要给他如法地受了。“彼亦应受”,他应当受这个戒。同时,上面也应当授给他。

  这是广论的译文,下面我们看一看《瑜伽师地论》的原文是怎么说呢。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惟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以受戒法,如应正授。」

  “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戒时”,“菩萨”,这些授戒的戒师,他要是受过菩萨戒的菩萨,授什么?授菩萨戒的时候,要给他们说“菩萨法藏”――菩萨藏中的“摩怛履迦”,那就是“论议”了,这个里面要讲菩萨学处跟犯的相。“令其听受”,那么讲给他听,让他听。听了之后,“以慧观察自所意乐”,观察他自己想不想受,自己的意乐心假使“堪能思择受菩萨戒”,假使他自己的这个意乐心有这个堪能。他已抉择、考虑能受菩萨戒的。这个受菩萨戒不是因为人家劝,也不是为了胜他,这样子的人叫坚固菩萨,他可以受菩萨的净戒律仪。“以受戒法”,那么应当以授戒方法如法地给他授了。

  什么叫“摩怛履迦”?“摩怛履迦”是一个名词,阿毘达磨,这里就是论议。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核摩怛理迦。且如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此亦名为摩怛理迦。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毘达磨。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等皆有摩怛理迦,当知经中循环研核诸法体相亦复如是。又如诸字若无摩怛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若不建立诸法体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无杂乱宣说法相,是故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毘达磨。又即依此摩怛理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论议。」

  “谓诸经典循环研核摩怛理迦。且如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经里面仔细研究它的道理,那么,一切了义经道理明白的,都叫摩怛理迦,摩怛理迦就把道理搞清楚。“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这个地方佛亲自广开的分别,一切法的体,它的相,或者“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 见道以上的佛弟子、圣者,以自己所证到的,“无倒分别诸法体相”,他自己所证到的,是没有颠倒的来分别诸法的体相,佛自己分别,或者圣弟子分别,这个都叫摩怛理迦。就是解释这个经论的,无倒地广分别地解释一切法的体,它的相。这些摩怛理迦也叫阿毘达磨,摩怛理迦跟阿毘达磨是通的。

  “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等皆有摩怛理迦。当知经中循环研核诸法体相,亦复如是。又如诸字若无摩怛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若不建立诸法体相,即不明了”,所以要学法相,是因为经里面一些的话要通过法相才能够明白的,你如果不讲法相,含含糊糊地讲,好象是懂了,实际的意思抓不住,界限不分明的,那会混淆,也会搞错。所以说你如果要真正地懂佛的十二分教,一定要学法相,诸法体相要搞清楚,这就叫摩怛理迦。“若不建立诸法体相,即不明了”,不明了就不能把佛的说的意思,真实的意思把它领会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建立了摩怛理迦那就明了了,“又无杂乱宣说法相”,同时说法相的时…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