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59

  ..续本文上一页威德,二角就是二谛、手三十四身语意就是三十七道品、十六足就是十六空,这都是讲的很多的道,哪能只靠一个道就有成佛呢?所以说密宗是一样的。经常讲“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不是简单的。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

  密宗与显教的般若波罗蜜多乘,几乎是相同的,除了少数的补特伽罗,有个别的补特伽罗“以诸欲尘为正道”,这是与波罗蜜乘所说的有不同,就是说以贪灭贪、以瞋灭瞋,这些是密乘里面少数的补特伽罗修的法,和波罗蜜乘有所取舍,就是有不同,其余的都是相同的,都是需要方便、智慧圆满的道才能得道。

  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假使说上面所说的话,我们听了它,当成一个宗旨,好好地去思惟它。“非一分道”,就是说成佛不能是一个简单的道。“于全分道”,还没有得定解,成佛一定要完全的、圆满的道,不能一分道的。

  假使这个道理你思惟之后不得定解的话,“则不能知大乘总道”,那么你就对大乘的总道根本就不懂。那么该怎么办呢?“故具慧者”――有智慧的人对这些道理要发起坚固的定解,一定要生定解,不能说不得定解。不得定解大乘道就不懂了。那么你要生坚固的定解。“由多门中”,多方面慢慢地增大。“大乘种性堪能”,就是说我们大乘的种子给它种下去,从多方面地增大它的堪忍性。我们初学的人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但是要把种子的堪忍性增长起来,那么对这个就略生定解,这样子呢,慢慢地大乘种子的堪能性才能生起来,否则的话,种子都没有,你什么大乘呢?这个就太差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七十九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一些支那堪布之类的邪见,关于趣入成佛必须要方便与智慧这二个不能离的,而支那堪布他们认为只要修空性好了,方便是不需要的。中间很多的辩论。中间有一个问题,有人提,我们这里讲一下,在《广论》二百四十九页第三行。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根据我们《广论》的结构,它是说要智慧便要断烦恼,方便不舍有情。这里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就没有方便了,“弃背发起诸行所作”――也可以说是没有智慧。但是我们要看原文,因为它前后文没有,这样子按了意思讲的,是不敢保证的。我们要查原文《解深密经》,我们看了一下,原文是这样子的,它是说,那些声闻种性,有的是可以回小向大的,有的是不愿意回小向大的。那么原文是这样子。

  《解深密经》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就是说一向要追求涅槃的,不愿意回小向大的这个种性的有情。“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像这一类有情,尽管佛方便给他很多的加行、方便化导他,但是终不能够坐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做不到的。

  为什么原因?“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他的种性是下劣的,只向二乘的。“一向慈悲薄弱故”,他的慈悲心一向不大,没有大悲大慈;“一向怖畏众苦故”,害怕苦。“由彼一向慈悲薄弱”,因为他的一向慈悲心薄弱,所以他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要利益众生,要有慈悲心了,慈悲心薄弱,他是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情不想干的;“由彼一向怖畏众苦”,他害怕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他对一些要做一些菩萨道的事情,害怕不愿意做。

  那么这样的人,“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引的那个文。那么这样子的人,他“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他要坐道场、证佛的果,他不会的,佛终不说这样的人会成佛的。

  那么从原文来看,一向“背弃利益众生”的事,他是说没有慈悲心,发不起心来;那么怕苦,“诸行所作”,也做不起来,那菩萨道行不起来。所以这二个都是没有方便。因为声闻乘呢,他求寂、求空性这方面他是有了,就是方便不够。那么这二个都是没有方便按原文来说呢,应当说都是指没有方便了。菩萨道、利益众生的事情不愿意做,那就不发心了。愿菩提心不够,菩提道――行菩提心也不够了,这样的人他不会成佛的。那么看了原文的看法,这两个指的都是方便,没有方便,没有方便就不能成佛了。那么这个对整个的文体也是符合的,因为支那堪布就是不要方便嘛。

  另外一个,上一次我们讲得比较快一些,有一段文比较重要的,我们今天再补充地再说明一下。就是在《广论》二百五十四页,第八行。

  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

  这个里面,它是从境、行、果或者是体、道、果来讲这个道理的。就是说体、道、果要一贯的。果位就是指的果,道就是道,或者是行。“因位”,倒数第四行的中间第六个字“因位”,指的是境或是体(体、道、果或境、行、果都可以)。因位指的是境或者是体,道指的是道或者是行,果位指的是果。应当说从因到道到果。但是因看不出来,从果上先看明显的。“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我们果位上的佛,法身得到的,报、化二身色身也得到的,这二个是没有违背的,那么道上也不能违,方便和智慧也不能违背,那么,因上对二谛也不能违背地看,胜义谛和世俗谛,“二互不违相助以出生”。

  这一段文昨天我们讲过了,但是在《略论释》有很好的发挥,那么,我们就把《略论释》的文再补充一下。

  《略论释》云:「以见害行,以行害见,不堕于常,必堕于断,不但不能成佛,反为堕恶趣因。阿亚得瓦(即圣天,亦即提婆,着《四百颂》者。)云:“着常则堕畜生,着断则堕恶趣。”是故欲求得果位时,于色法二身不相违,则于修位时,于二我相所缘之事,一面定解其无微尘许实有自性,一面于从此生此之功过得失,亦生定解,二者互不相违。再切言之,果位时得法身即得色身,得色身即得法身,二身互用。无我空慧为得法身因,而无我空慧之流同时即为得色身因。方便行为得色身因,而方便行之流同时即得法身因。空慧固得法身因,但如单修空慧不知方便,不但不得色身,即法身亦不能得。因基、道、果一贯(即境行果),修道位时,须真俗二谛(智慧方便)双融。修道之先,是为基位。于基位时之见,即应抉择二谛之理而以教理证之,即于世出世一切法之本体中,抉择其无少许自性,成立胜义量,次于因果法各各决定,毫无紊乱,成立因果名言量。此二量不但能生起,又能互助,则何有彼此相损之害。于此决定,始为通达二谛,得佛真意。」

   “以见害行,以行害见,不堕于常,必堕于断,不但不能成佛,反为堕恶趣因”,见行二个犹如寒热,就是支那堪布的,他的看法就是说:见了空性之后,那一切东西都是法执,都要消灭的,那你从行上菩提心那些修行的六度这一方面“行”中,就把法空的“见”害掉了,就成了“有”。见行二个犹如寒热不能相融的。你修行的时候,见就薄弱下去了;你修空的时候,行就薄弱下去了,这二个不能并行。那么,这样子的见地,不是堕于常见,就是堕于断见,不但不能成佛,反为堕恶趣的因。那么提婆菩萨他说,“着常则堕畜生,着断则堕恶趣”,执了常见,那么你本来是不出生死了,但是着常见呢,也是愚痴,愚痴堕畜生的。那么着了断见更危险了,必定是恶道去的。

  “是故欲求得果位时,于色法二身不相违,则于修位时,于二我相所缘之事,一面定解其无微尘许实有自性,一面于从此生此之功过得失,亦生定解,二者互不相违”,果位的时候,色身、法身是不相违的,这是事实,不能否定的;那么推论出去,在修位――就是道的时候,体、道、果,修的时候,“于二我相所缘之事,一面定解其无微尘许实有自性,一面于从此生此之功过得失,亦生定解”,那么我们对修道的时候――就是缘起法,缘起法里边的那些法呢在“二我相所缘之事”,一点自性也没有,就是缘起的法它没有自性的,人我的自性也没,法我的自性也没有,人我法我它的实有自性是绝对没有的,“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但是从名言上它的安立,从这个生这个,这个里面有什么功德、有什么过失,这个“如如不虚误”,这个也要生定解。这个二个是不相违背的。

  再确切一点说,“果位时得法身即得色身”,我们说果位的时候,一般就是说修智慧得法身;修福德、方便就得色身,报化二身。但是实际上确切的说法呢,果位时候,你得法身的时候,同时色身也得到了;得色身的时候,就是同时法身也得到了。这二个身是互用的,也是同时得到的,并没有区分的很厉害,不相融不相干的,不是这么回事。而无我空慧之流同时即为得色身因。

  “无我空慧为得法身因”,我们前面都说过,法身的因是空慧,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空性的慧,法身的因;“而无…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