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58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放的,因为你还没成佛嘛!还要靠戒定慧。

  “性遮二罪当坏”,性罪、遮罪都要把它坏掉,就是说不要给它生起来的。“诸善所作则不当坏”,善的事情――如布施持戒等等,不要坏掉,你把善的、好的全部坏光了,你怎么成佛呵?“以学处缚与执相缚不同”,执了相的把我们捆住,和学处持戒的捆住,这二类“捆住”是不同的。不是同类的。“律仪缓与我执缓有别也”,把律仪放松了、不持戒了,和把我执放松,不要执了我执,这也是有区别的,不是同类的。“我执缓,律仪不缓”,我执把它放松,不可执了我,而律仪、持戒一定要抓紧。宗喀巴大师证了那么高的层次,最微细的律仪戒,他都一个一个微细的都要做到,这是我们的榜样!这样子,我执放松,律仪要严持。“罪性自坏”,这样,犯罪的心、犯戒的心就坏掉了,不会犯戒了。“乃真自坏”,这个坏才叫自坏。“非如汝所谓一切不思,囚禁其心,乃为自然解脱”,这个自坏我们说就是我执放下、严守律仪,那些犯罪的性――犯戒的性罪、遮罪自然坏了,不会犯了。这个就是我们佛教所说“自坏”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你(支那堪布)说的一切不要想,把心像囚犯一样关在牢房里不要动,然后你说自己就解脱了,这个自坏了――一切三有就坏掉了、就解脱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自坏的意思是我们前面的那个意思,你(支那堪布)自己解脱了,这样子的解脱是错误的。

  “莲花戒大师谓,修空性时先加抉择,后住于胜义空性见,对于其余实有诸见则不观察,不作意,亦是所许”,莲花戒大师说,你说修空性的时候,先要好好地抉择,后来就住于空性见了,住于空性见就不分别了,对于那些“实有诸见”――执着实有的见不观察了、也不作意了,这个是对的。你说不分别,我们承认这个不分别。执着实有的东西,这些见要把它放下来,不要观察了。至于支那堪布说不加抉择,我们说是要经过抉择的,先要分别的,支那堪布所说的什么都不加抉择,“将心一味拘集,成为呆板,不起分别,认为修空,则是所破”,支那堪布这样子,什么都不要去分别,不加抉择,好的坏的都不管,把心一味地拘集起来――关起来,成为呆呆板板的,很呆板地不分别,这样子来修空呢,这个是要破的。这是错的,要破的。

  那么这里发挥的道理,《广论》里要用到的,所以把它讲一下。那么下面接着就是这个意思了,就来了。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缓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这个就是上面讲过了,烦恼和执着相的系缚要把它放下;学处我们要抓紧,这个绳子是要拉紧的,不能放的,这二个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么,我们要抓学处的绳子就可以破坏二个罪――性罪、遮罪都可以破掉。“不当灭坏诸善所作”,我们要灭的罪――性罪、遮罪都要灭掉的,而那些善的事情――布施、持戒等等,这个不要坏的、是不能坏的。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有人说,你持戒执着。这和执着相――人我相的执着,这两个着是不一样的,不能等同而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反过来,把戒律和把我执放松,这二个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好的,我执放松是对的;把戒律放松,这是错的。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一切种智,有很多因,就是说成佛,不是由一个因成的。我们不要拣便宜,求个“简单法门”,马上就成佛了。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一个因要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不可能的。要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才能成佛。所以一切种智,就是佛、智慧,“由多因”――由很多的因素聚集起来而成的。“仅一一因”,单是一个一个的因。“非为完足”,是不能成佛的。简单的因要成那么复杂的、完备的佛果,那是因果不相称的,是不能成圆满的佛果的。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我们得到暇满的身体,就要从各种各样的方便来取心要,就是说我们多方面地去修行,是我们的心要,不能取一个简单的――像支那堪布所说的心不动就会成佛,这种简单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成佛的因不能是一个,要多因而成的。

  那么支那堪布用了一个比喻,“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支那堪布就说,一个方法就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如你把一个石头丢过去了,哪怕你一百个鸟也会全部飞完的。同样,我们修一个法门,哪怕是几百个烦恼障,也是都可以消除的,任何功德都可以成功了——以这个比喻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如果从因明的角度来说,这个喻是不对的。不是同喻。

  “修道一分”,你说修道,只修一个就好了,其他的就不要修了,就是修一个空,其他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都不要修了,这样的说法,“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这种说法是遮止我们获得福德、智慧资粮最坏的恶友,不善的恶友。这不是好事情,这是错的。如果说这个话呢,就是我们的恶友,不能听他的话的。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

  我们再说过来,大乘、小乘它的分别,也就在资粮多少的方面来说的,修的时候,学不学习无边资粮。不修行无边资粮的,叫少分乘,一部分的,不是无边的,也叫小乘。小乘和少分乘是异名,是一个东西的二个名字。

  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少分义者是一分故”,“少分义”就是一分,不是全部的。我们修佛道,大乘的全部的无边资粮都要修,如果只修一部分叫少分乘 、也叫小乘。“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我们现在、现下的劣果,要成办一个很下劣的果,哪些呢?饮食。我们说以饮食来说,吃饭嘛是一个果,吃饭之前要种地,种地就要下种、翻地、浇肥料、需要阳光,种地好了以后要除草、收割,然后打谷子,人家卖给我们,我们买进来,才可以淘米做饭吃;那么还要种菜,菜种好了还要有油、盐、酱、醋等等。吃一顿饭,因缘是很多很多的,要很多因缘才能成办的。那么很小的吃顿饭的事情都需要那么多的因缘,而我们说“士夫第一胜利”,我们做一个修行的人,最大的利益、最高的利益――成佛,你反而说只要“一分而为完足”,只要修一个法,一分就够了,这“极不应理”,这是绝对讲不通的。“果随因行”,果和因是相称的,有完备的因产生完备的果;简单的因只能产生简单的果。“是诸缘起法性尔故”,缘起法就是法尔如是,不能说少分的因得到一个圆满的果,这是和缘起法的规律相违背的,所以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一种妄想,是做不到的。

  《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悲华经》对于这个密意,也说这个话,少分的因成就少分的果,一切的因成就圆满的果。

  《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何等为十,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乃至广说。

  那么另外一本书――《如来出现经》说:假使诸如来出现于世的时候,那你不是一个因缘。“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佛呢要以十个亿的无量无边的正因“乃能成办”,十亿无量正因是说无边无数的正因,那么哪个十亿呢,哪个十呢?“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下面有解释,这里就不引了。

  “乃至广说”,这里引这句的话意思就是说,简单的因不能成佛的。要成佛呢,要十亿的无量正因。十亿无量,你想想该多少?无量已经是不可说了,还要十亿的无量。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如是广说。

  什么叫如来的身呢?从一百种福德来生的,一切的善法而生的,从无量的善道――修的善道了而生的,那就是不一个因生的。“如是广说”,经里边都这么说。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如来色身的因,和世间的一样,要无量的福德才能得到的。那么,法身的因,以可量的因就想得到,那哪里可以得到呢?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

  这里就是说,要成佛,不管你法身也好,色身也好,成佛也好,这个都要无量的因才能成就,不能说单靠几分的因或是一分的因就能成佛。这是极不应理,违背一切经教的。那么“如是”,就是结论:“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又是方便、又是智慧这两个共同而修,即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其他的是方便,这二个是不能少。总摄而修学的,是根据前面所说的“是诸密咒”――金刚乘跟“波罗蜜多”――大乘的波罗蜜多乘(显教的),“二所共同”,不管你是大乘的、显教的波罗蜜多乘也好,或者是金刚乘也好,共同都需要方便、智慧结合而修的。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这里显教的讲了很多,密宗的略略提一下。“诸大咒典释诸宫殿”,那么很多密法里的经典,它解释宫殿――曼陀罗,“及中诸尊”――宫殿里的所有本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他说的时候,说他们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自性的功德的时候,经常说这是“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我们说大…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