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也不雜亂。“是故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毘達磨”,阿毘達磨――對法,大家學過《俱舍》,都知道,摩怛理迦和阿毘達磨的作用有相通之處。“又即依此摩怛理迦,所余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議”,因爲摩怛理迦是解釋諸經的體相的,那麼其他解釋諸經的道理的也叫論議,摩怛理迦和論議也是有相通之處的。
這個一段,我們就把《廣論》的,把它解釋清楚了。而重點就是說:要受菩薩戒的時候,先要戒師給他講;講了之後,他自己看,能受就受。他自己思擇以後,他的堪能性能受的,有愛樂,不是人家勸的,也不是勝他的,那麼這樣的菩薩――堅固菩薩,堅固菩薩他可以受菩薩戒,那麼應該給他授菩薩戒。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爲作意境。若于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爲什麼叫堅固菩薩呢?宗大師又給解釋一下:受菩薩戒,先要先學它的學處。“作意境”,就我們的思想的對象,這樣子學過之後。“若于學處至心愛樂”,學了之後,對菩薩戒起極大的愛樂心、歡喜要學,那麼就給他受戒,這樣子受了戒,就堅固了、不會犯了,所以叫堅固菩薩。這是善的方便。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于後釋。
有些話後邊要講了,這裏就不說了。
壬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于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
如何受菩薩戒,受了之後,根本罪和小的惡作罪該怎麼防護,不要犯?假使犯了之後,怎麼還淨、怎麼忏悔幹淨?“《戒品釋》中已廣決擇”,《菩薩戒品釋》(這也是宗大師作的),這個我們以前講這個菩薩戒的時候,也附帶地講了,這個裏邊“已廣決擇”,講了很多了。
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未受律儀定須先閱”,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一定要先看一看。“如彼當知”,那麼你看了之後就知道了。這裏也就不多引了。
壬叁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第叁分叁: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叁于此如何學習次第。 今初
癸一 何所學處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于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那麼你說哪裏去學菩薩戒呢?菩薩戒你廣分別的話,那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這是無邊了),菩薩要做的事情,該怎麼做,該怎麼做?那說不完的多了。但是,“隨類略攝”,把它分了類,略地把它攝起來,那就六度就夠了。六度裏面可以包含一切菩薩要學的東西,都在裏頭了。“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所以六度是把菩薩道裏邊的一切的要緊的地方全部攝住一個“大嗢柁南”,就是總聚,總的就積聚在這裏了。
四攝亦即攝于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四攝亦即攝于其中”,那麼說六度不是還有四攝嗎?我們說四攝實際上也在六度裏邊了。“攝施易知”,“攝施”,六度中也有布施,四攝中有布施,那這二個相似,一看就一目了然,就容易知道了;
“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以六度來教化所化的有情,這就是愛語,你好好地給他教,你好好地給他說嘛,就是愛語;
“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義”,那麼利行呢,“安立他于所教義”,你教了之後,安立他,照這個去做;
“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同事呢,自己跟那所化的有情一起做。那麼六度裏都攝完了。
又二資糧及叁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
六度可以攝一切菩薩,那麼其它的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跟叁學,也同樣可以把菩薩的一切正道也可以攝的完。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余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爲能攝事最爲第一。
但是說,雖然二資糧、叁學也能攝一切菩薩道了,正道。但是六度來攝的,它能夠産生的一些道理,其他的攝沒有那麼清楚,“不能爾”,故以六度來攝最好,所以說我們菩薩道一般是以六度來攝。這是把菩薩道的範圍,學什麼呢?總攝來說是六度。雖然也可以說叁學,也可以二資糧,但是它六度來說的,最容易解了、最明白。那麼所以說六度來攝最好、第一。
癸二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第二分二:一正義數量決定,二兼說次第決定。
那麼六度,爲什麼說要六度?能不能五度、七度?這個數量是不能動的;次第也不能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決定按這個次第,不能把布施擺在後面,持戒擺在前面;或者是禅定、般若擺在前頭,都不行。次第也是定的。
佛是最有智慧的,所以佛說的法,法相、法數都是決定的、不能動搖的。我們學過《俱舍》的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的數量決定的:五蘊決定是五蘊,不能六蘊也不能四個蘊;次第絕對是:色—受—想—行—識,不能是顛倒,這個都決定的。那麼我們這個六度決定這個度就六個,不能多。當然也有十度了,十度就是六度化出來的;那麼它的次第也決定是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樣子排,不能顛倒的。
子一 正義數量決定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爲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
“佛薄伽梵”,佛親自說的六度,總的一個嗢柁南,總的一個總聚,總的一個扼要說了。“最勝紹尊”最勝子,就是彌勒菩薩,他根據佛的密意,他把它開解講,主要是在《現觀》裏邊打開來講,解釋這些重要的因相,令我們看了之後産生“定智”――決定不搖的智慧。“即此數量決定道理”,這個就是說數量決定的道理,就是由彌勒菩薩給我們講了,使我們看了之後産生定智,這個數量“六”不能動搖的。
若于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爲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這些道理呢――決定的道理,你如果得了殊勝的定解,就是勝解,不動搖了,相信、理解了,人家不能動搖你了。殊勝定解得到,那麼你決定會把六度當作修行的最殊勝的教授。所以說一個定解要得到,不得定解的話,六度殊勝的教授,你還不能産生認識。所以說先要得到定解。他爲什麼數字決定六個呢?他分六個方面來講。“其中分六”。
一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對增上生來說,他的數是決定的,那麼他怎麼說呢?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複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以增上生的方面來說,它的數字決定是六個,那麼怎麼說呢?我們要修圓滿的菩提的廣大行,這是修菩薩道,這不是一世能成的,叁大阿僧祗劫嘛。“必須轉經無量生世”,這個裏邊,“此複進道”,你如果沒有圓滿的德相的身體,哪怕你再怎麼努力修行,很難增進的。就像現在我們這個身體,“略有少相”,有一點點或者比較好的,以這樣的身體修呢,再努力,增進不上去的,一定要有圓滿的德相,“故須身德一切圓滿”,那麼一定要身上的一切功德都要圓滿。
身德圓滿,我們以前講過,在一百叁十九頁,大家可以看一看,就是圓滿相,我們要得到異熟的功德、異熟的果報、異熟的因緣,能夠:一、壽量圓滿;二、形色圓滿;叁、族性圓滿;四、自在圓滿;五、信言圓滿;六、大勢名稱圓滿;七、丈夫性圓滿;八、大力具足圓滿。這是這個八個,那麼這些要成佛的身一定要這樣圓滿的身,這些前面都講過了。一切圓滿。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身要圓滿,受用的財(就是說過的)、能受用的身,同受用的同伴(就是眷屬),所作的事業,都要成辦。“四種圓滿”,最起碼的要四種圓滿。
又此盛事亦多變爲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此猶非足,尚須對于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爲害故。
“又此盛事亦多變爲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我們說受用圓滿,受用財圓滿要布施了;能受的身圓滿要持戒了;受用的伴侶圓滿那就是要忍辱了,忍辱才會有很多的伴侶了;所作的事都能成辦呢,要精進了。這個四個圓滿就要靠前面四個波羅蜜多。但是我們世間的圓滿,很多要變成煩惱之緣,做煩惱事情去了,那麼,你要不能隨煩惱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于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爲害故”,就是說這個四種圓滿固然很好,但是這個圓滿呢如果你的煩惱很熾盛的話,變了煩惱的緣,所以不能隨煩惱轉。不但是如此,還要對那些“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沒有顛倒的,該取的就進,該舍的就止。假使不能夠無倒分別及取舍的進止,那就像竹葦芭蕉,它們結了籽之後,本身這個樹就枯死掉了;還有這個一般世間上說的騾,騾是馬和驢交而生的,它不能懷孕的,一懷孕它本身就死掉了。所以說這個事情,“結子”――懷孕固然好事了,但是它危害性很大,結了之後芭蕉竹葦,它就死掉了,騾一懷孕自己也死掉了,自己也壞掉了,盛事就反而危害自己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所以這樣子四個圓滿得到呢,有智慧的人,知道是過去我們修了很好的業,妙業就是指的布施、持戒等等,他感的這個果。既然雖然這個果好呢,我們這個善的因呢更要精勤地修,令這個果更擴大增長;假使沒有智慧的話,他只曉得這個果很好,就享受了。果享完了之後,也不造新的,那麼享完之後,重新又受生死之苦了。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爲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爲六度。
所以說我們感得下一世,增上身,下一輩子六個盛事,決定不是無緣無故來的,也不是不平等因(不平等因就是上帝造世界了,它本身不要因緣的,而他能産生一切因緣,這叫不平等因),那麼,隨順因決定是六度。什麼叫隨順因是六度呢?我們的財的圓滿是布施而來的,所以布施是財的…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