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順因;身體長得好是持戒而來的,持戒是身體好的隨順因;我們的眷屬圓滿是忍辱而來的,忍辱是它的隨順因;我們事業能成辦由精進而來的;我們不爲煩惱的火所轉,前面說的不爲煩惱的火轉,這就是要修定,把煩惱壓下去了,不爲它所轉,這是修禅定而來的;不但是不隨它轉,而且對它能夠取舍,能無倒地分辨、善巧地分辨,沒有顛倒地進止,那是智慧了,這是禅定智慧。這個是六個盛事是隨順因,不是無因,也不是不平等因,隨順因就是六度。
故于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故于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多修,要修、要習,而且多多地修習六個波羅蜜多。就是從果上看,它的因是如此。因爲這個果是我們成佛需要的了,那麼我們說要多多修因了。“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這個殊勝的果是從殊勝的因來的。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那麼現在的增上生的果,就是六度感來的。這個身圓滿到究竟了,這最究竟的增上生:身圓滿、受用圓滿、眷屬圓滿、一切圓滿呢――佛,只有佛了。最究竟的就是佛。那麼這一切都是從六度而來的。所以說從增上生的地方看我們要感到六個盛事,決定是六個殊勝因而來的,數字決定是六個。
如《莊嚴經論》雲:「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如《莊嚴經論》雲”他以《莊嚴經論》一個頌來總結這個話:“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現在我們的財的受用是靠布施;殊勝的身體靠持戒;眷屬圓滿靠忍辱;作事能成辦,靠精進。這是圓滿的增上生的受用了,那麼這個增上生不能隨煩惱轉了,一隨煩惱轉就是生死之因了。要“恒不隨惑轉”,恒常――就是決定不會隨惑轉的,靠禅定。禅定把煩惱壓下去了,不現行了,就不會隨它轉了。“諸事無顛倒”,做事的時候,能夠善巧分辨、沒有顛倒地取舍,進止,那就要靠智慧。所以這六個是靠六個波羅蜜多來的,所以說從增上生的方面看,波羅蜜多決定是六個。這是第一個。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是故二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這麼引第二個出來了,以這樣的身體,圓滿的身體(他的受用,圓滿的眷屬等等)修菩薩道了,那菩薩道做什麼事情呢?二個事情,自利利他。從引發自利利他的來看,這個數字,六波羅蜜多也決定是六個。那麼他怎麼說呢?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屍羅。
你要利他,你先要以財饒益他。他不聽你的話,你給他吃、給他喝、給他用、錢給他多了,他慢慢跟你好了,這就聽話了,《藥師經》也有麼,“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這就是說先要財布施。第一個要利他先從財饒益他,慢慢他聽話了,他也接受你的法了。
財布施的時候,“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你雖然給他財,你財給他之後損惱他,就是說給的時候很看他不起,甚至于給了之後罵他,怎麼,弄得他很難堪,這樣子他也不會聽你的話的。所以說“此若損惱有情”的話,那麼你布施,雖然你布施,而損惱有情的,他也不會聽你的話。“亦無所濟”,也沒用的。
要“善遮損他及所依事”,那麼你要好好地遮止不要損害他。“及所依事”,損害他身語七支嘛:嘴裏說的不好的話,身上做殺盜淫的事情。那麼所依:這個身語七支依什麼來的?意叁。依貪、瞋、癡邪見來的,把損他的七支跟最後意的叁業都遮止了,那麼,這樣子去利他,那麼利益極大了,不損惱他。“故須屍羅”,那麼,你財布施還不夠,要加上屍羅,有了屍羅的防護不損惱他,那才是起作用了,利他的力量就大了。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但是有情難調,你饒益他,他有的時候還要和你作怨害,他給你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假使他給你做了怨害了,你報複他,一次、二次地報複,那麼你的戒就清淨不了了。所以說,要想持戒究竟清淨的話,得要忍辱。他再怎麼怨害、對你不好,你要忍辱,不去報複他,那麼這個戒才清淨。所以說布施要圓滿要靠持戒,持戒要圓滿要靠忍辱。
由不報複,能免衆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你不報複,忍辱了。他來惱害你,不報複。“能免衆多他所造罪”,你不報複他,他心也平下去了,他也不跟你拼命地造冤業了,很多造罪的事情他就免掉了。“他若信樂堪令行善”,他因爲這樣子你忍辱了,他壞事不做了,對你開始相信了,他也是能夠行善了,那麼這個最大的利他了。就是靠忍辱利他,更提上一步了。這是從利他來說。布施持戒忍辱。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自利方面說呢,“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那麼我們說自利來說,現在這個世間是苦,生死的系縛,我們要解脫這個生死系縛,解脫的快樂就要靠慧斷煩惱。你要斷煩惱的話,“若心散亂不能得此”,心亂的,這個慧是生不出來的――斷煩惱的慧是生不出來來的,那麼需要靜慮。“令心住定”,心住在定裏邊了,智慧才生出來。“堪能如欲安住所緣”,心定下來了,你要緣什麼,就能安住在所緣的境裏邊。這樣子你這個斷煩惱的慧才能生起來。慧生起來,解脫的樂才得到。這自利呢需要靜慮般若了。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有懈怠的人就做不到了,那心定下來安住在所欲了(做不到了)。“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有懈怠的人都做不到的。要利益他的:布施、持戒、精進、……你懈怠了、不幹了、算了,那做不到了,生不起利他的功效;自己自利要修禅定、智慧,你懈怠了,不想修了,定也得不到,智慧也開不了。所以說有懈怠的人呢,這自利利他的事情都生不起來的。所以要“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這個精進是“彼等”――自利利他的其他五個度的根本。所以修二利――自利利他,六個度是決定的。利他:布施、持戒、忍辱;自利:般若、禅定;而精進則是一切的根本,這個六個數字不能少一個,也不能多一個,多了也不需要。所以說修二利的話,也是六個度決定,如此數字決定。
如雲:「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雲”,他引經論裏的話,“勤行利有情”,這是利他,利他方面要“修舍”,“修舍”――布施;“不害”――持戒、不損惱他;“忍”――持戒你要圓滿呢,要忍他的怨害,要忍;那麼自利呢,“住”――得止,安住于所緣境;“脫”,得解脫的樂,觀,就是得智慧;“及根本”――自利利他的根本是精進。“一切自利行”,這些一切總的來說,六度還是自利的。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迹,解脫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則于寂止,不致誤爲毗缽舍那。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因爲(此中的)利他不是一切的利(他),真正的利他饒益有情戒裏攝了。這六度,還是自己圓滿自己的功德爲主,屬自利行。前面說的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並不是說“一切種”――全部就是利他,裏面還是含有自利的。
“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迹,解脫生死是慧行迹”,慧就是解脫生死的了。那麼住就是住在所緣境――靜慮了。“若辨此二則于寂止,不致誤爲毗缽舍那”,這兩個要分辨清楚。“則于寂止”,這個在止――一切散亂的接下去了(念頭接下去了),只緣一個境了,不致認爲是毗缽舍那。這裏爲什麼要說這個?因爲支那堪布就把止當作觀了。得了定之後,感覺很安樂、很靜,以爲得了空觀了。那麼這是宗大師特別強調,你要把定慧二個搞清楚:一個心住所緣是靜慮的“行迹”――是靜慮的事情;解脫生死是慧的事情。你住在定裏面很高興、很安樂,認爲是毗缽舍那,這搞錯了。你搞清楚啊,把二個善辨清楚呢,那就不會把止當作觀了。
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于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支那堪布之類他以爲是甚深的空觀了,實際上這僅是定的一個支分。這個是辨不要墮入邪見。“故于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六度圓滿的體,就自利利他裏面也可以得到定解。這是第二個。第叁個。
叁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這是利他的圓滿了,引發圓滿的利他。前面是自利利他,重于自利的,那麼這裏是圓滿的利他。
先以財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爲損惱,且忍怨害,于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于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先以財舍除其匮乏”,先以布施財來把他貧窮、匮乏解除了;“次于有情不爲損惱”,那麼持戒了,一切有情不去損惱他;“且忍怨害”,這是忍;“于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幫助他做事情,發起精進毫不厭倦,這是精進;“依于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這裏靜慮引發神通來攝受他,使他進入佛道了;“若成法器”,假使攝引之後,他已經成就法器了。“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他成了法器了呢,依智慧來給他說法,斷除疑惑,令他解脫。這個重點在利他了,使他解脫。前面的自利,定慧是自利了,自己解脫了,這是利他了。從純粹的利他,圓滿的利他說,這個六度數字決定是六個,不會多不會少。那麼一個頌。
如雲:「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不貪及不害”,“不貪”即布施;“不害”即不惱害,持戒;“耐怨事”,那麼人家害你,冤家…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