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66

  ..續本文上一頁嘛,果報也布施掉了。一切悭貪的執著,全部是破除了。至心的,誠心誠意的、一點不夾雜煩惱的施給他,這才是叫布施圓滿,所以以心爲主的。

  又非唯此,即諸舍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又非唯此,即諸舍報亦施有情”,這就對了,不但是身、財,善根要布施,就是布施的果報。“舍報”,就是舍了布施的報――將來感招的異熟報等等,也一起布施有情,自己毫不保留。“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這樣子全部布施掉了,內財、外財、善根、乃至施的報,全部布施完了,這個心――舍心布施到極點了、到極圓滿了。這樣子呢,布施波羅蜜多,就圓滿了。並不是一定要所有有情都不窮了,都富了,才圓滿。這個我們說布施波羅蜜多圓滿是這樣子的,把這個舍的心到極圓滿了,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

  我們就可以回想一下,這個《阿含經》裏邊的這個釋迦牟尼前身了,他做好施太子,把一個國家最不凡的白象也送給人家了。那麼這個大臣就起譏謙了,這個太子要不得,那麼就在國王面前說那些不好的話呢,就把他趕出去了。太子嘛,也不在乎。他就帶著他王妃啦,兩個孩子了,就到一個山野裏生活去了,也很好。野獸什麼東西,都相處得很好。但是那個時候,一個婆羅門,他一個妻子極漂亮,婆羅門很老很醜,十八個醜。但是妻子很漂亮、很年輕,天天給婆羅門打水呀,掃地呵,做雜務。那麼一些年輕的男青年的呢,就跟那個女人說了:“哎呀,你那麼年輕還漂亮,天天做那些苦事,你這個給婆羅門做得太辛苦了,你叫他另外找個人來代你做嘛。”她聽了回去麼,就給婆羅門嘛,顛顛起發嬌嘛,說不幹了,什麼東西了。那個老婆羅門沒辦法。他想了,這個好施太子有兩個孩子,把他要過來做事情吧。他就跑到好施太子那裏去,他說:我這個做事情沒人做,你兩個孩子嘛,能夠做點事了,能不能把他布施我了?那麼我拿去嘛,可以拿去做事情了。”好施太子毫不在乎,就交給他了,拿走了。那麼他的夫人呢,這個時候不在。回來之後就感到很痛苦。好施太子說:“你不是已經發了願的嘛,我給什麼你都隨喜嘛,怎麼你現在不滿意呢?”這件事總算平下來了。結果呢,帝釋天來考驗他,到底布施的心夠不夠?他就化了一個,也化了一個老人。他就來說,他說:“好施太子呀,聽說你什麼都肯布施呀,是不是有這個事呀?”他說:“就是就是,你要什麼都可以。”他說:“是真的嗎?我現在要個東西,你到底給不給呀?”他說:“給嘛。”他說:“我要你的夫人了。”太子說:“沒關系嘛,你要去好了。”這個他夫人嘛,不太情願。他,這個帝釋天化身說:“她不走怎麼辦?”太子就把這個女的手,拿個繩子牽起,交給化的那個人:“那你牽起走吧。”那麼帝釋天就走了七步,停下來了,他說:“哦,我是考驗你的,這個以後妻子嘛,就不要布施了。”這樣子呢,他的布施的心已經到圓滿了。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修布施的波羅蜜多圓滿的,這個一個公案。它就說心到跟一切都布施圓滿了,這就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不要說衆生的願滿了,一切貧窮都沒有了,不是這個。那麼這就是。

  如《入行論》雲:「若除衆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衆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衆生,說名爲施度,以是施即心。」

  那麼這就是,這個《入行論》也有這個話,這是第五卷裏邊的。這裏引的很多,大家可以去對照。“若除衆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衆生,昔佛如何度”,假使你說,一切衆生的貧窮把他除掉了,才算到布施波羅蜜多圓滿。那麼現實我們看到,還是有很多窮的衆生嘛,那麼過去那麼多佛,這個布施波羅蜜多怎麼圓滿的呢?“一切有及果,心與諸衆生,說名爲施度,以是施即心”,這個就是說不是這樣子的。“一切有”,一切所有的東西,管你是身、財、善根,“及果”,乃至于布施的果報。至心的,以這個修這個舍心。一切都布施于衆生,這個呢,叫作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了。所以呢,布施從心上講的,不是從對方的衆生貧窮除不除掉而講的。那麼這個《入行論》,把這兩個問題呢,用這個兩個頌呢,把它很扼要的表達出來了。

  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于他,當由多門引發舍心漸令增長。

  所以說布施波羅蜜多,不是一定要有錢的人才能修。即使你現在沒有錢,你可以對那個舍的心,多多的修,令它增長,這也是修布施波羅蜜多。就是布施波羅蜜多不一定要用財來修,單是修舍心,現在沒有財,你把舍心修起來,使它慢慢地增長,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多了。不一定要由財産來布施。

  卯二 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第二者唯盡破除身財悭悋,猶非布施波羅蜜多。

  那麼我們說,把這個悭貪的心除掉就是布施波羅蜜多了嗎?把身了――執著我們的內身;外的財――這個悭貪的心、悭吝的心破除了,是不是叫布施波羅蜜多呢?這個還不夠。

  悭是貪分,小乘羅漢並其種子無余斷故,故非唯除悭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悭是貪分”,悭吝了,悭是貪的一分了。這個貪阿羅漢也除掉了。“小乘羅漢並其種子無余斷故”,阿羅漢已經把貪的種子都斷掉了,那麼他該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沒有。

  “故非唯除悭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所以說單純把布施的障礙,悭貪這個執著,把它除掉了,就叫布施波羅蜜多圓滿?這是不夠的,這僅僅除了一個障。那麼怎麼圓滿呢?要至心地發心,把一切所有東西,能夠布施的全部布施給他,這個心才叫布施波羅蜜多。並不是把悭貪除掉了,就叫布施波羅蜜多。悭貪,阿羅漢早就除掉了,而且根子也斷掉了。那麼這是簡別和小乘的除悭貪有什麼差異呢,是不夠的,這有說明。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那麼我們要把自心發心一切所有都要施給人家。那麼你這個要做到呢,先要修習攝持的過患,這些財我們把它攝持不布施的話,有什麼壞處?如果攝持有很多好處,就舍不得布施了。攝持有很多壞處,那麼你丟掉都來不及,那你布施就很容易了。所以先要修這個“攝持過患”、“惠施勝利”――布施有什麼好處?你攝持他、不布施有什麼壞處?這個修好之後,然後你布施就容易了。“故當宣說”,所以這裏邊呢,把這個道理要好好地說。

  《月燈經》雲:「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那麼這就是我們內身不要執著,應當布施,不要攝持內身。一般的人外財攝持還輕一點,這個身體他是不放的。那麼這裏就是說,這個腐爛的色身,這個色身終究就要腐爛的。我們就是還沒有死掉,那些細胞不斷新陳代謝,壞的不斷的換掉,新的長出來,還是在腐爛,不過在長新的。到死掉之後,爛的爛了,新的不長了,那就成了一個腐爛的屍體了。所以說這個腐爛的色身呢,總是不淨的。“命亦動無主”,這個命動搖沒有主宰,自己沒有主宰的,你叫它能夠堅定,不一定。他什麼時候“動搖如懸岩水”,都不曉得。“如夢如幻化”,猶如夢一樣的、不實在的,幻化的,靠不住的。但是愚夫呢,“由貪此”,一般的凡夫呢,都貪著這個身體。因爲貪身體呢,要保護它了,造了很大的惡罪、惡業。“而隨罪惡轉”,造了惡業呢,就被業力所牽了。“不智被死乘”,那個愚癡了,沒有智慧,到你死的時候,死亡乘這個死的時候呢,就把你拉到那洛迦去了,到地獄受苦去了。這是一個《月燈經》的偈頌,宗大師嘛就解說,他這個經的意思是說:

  此說身不潔淨,命常動搖如懸岩水,身命俱是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

  我們這個身體腐爛色身呢,這個身體不幹淨的,不淨。命呢,也是動搖無常,猶如懸岩的水,懸岩的水,倒下來的水,動搖無常的。“身命俱是隨業自在”,你造了業之後,你的身體――你的命根子根據業報所轉。“無我主宰”,你要想怎麼,不行的。你要到哪裏去,不行,他要你到地獄去,就到地獄去。他要你死掉,就要死掉,你做不了主。“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這個身體虛幻不實,如夢如幻。那麼你這樣子的東西,你又貪它幹啥呢?應當滅除貪著了。

  貪若未除則隨貪轉,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你假使貪心――貪著這個身體的心沒有除掉,還是執著這個身體的話,那麼你還是隨著煩惱轉了,造了很大的惡業、惡行。那麼被業所牽呢,到那洛迦惡趣去了,這就是劃不來了。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雲:「諸有情鬥诤,根本爲攝持,故于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有情爲什麼鬥爭呢?小點的是吵架,大點的就是兩個國家戰爭了。根本呢,爲了攝持資財嘛。所以說“于境見斷愛”,對于那些外境呢,你若不去貪著,把愛斷除的話,那麼斷愛的種子。這個斷了愛之後,得一個總持門了。就是說,一切那些鬥爭的事情,全部都消滅了。就是說攝持的根本是愛,你要不要攝持呢,那就是得了總持門,善法都開了。你要攝持的話,鬥爭就要來了,一切鬥爭都從這個地方來。這是攝持的害處,攝持嘛,由愛來了。

  《集學論》雲:「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

  那麼要觀我自己這個身體、心,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無常的。假使說我們有無常的身體,就是不貪著這個身體,而去修行。無常的身體,“垢移常流注”,種種不淨了,這個鼻孔流鼻涕了,口裏吐痰了,大小便等等,髒東西了,毛孔汗了,都是髒東西,常常跑出來的這個不淨的身體。我們不淨身體不要執著它,而去修行的話,那麼可以得到常樂我淨的菩提了。那麼這個不是得到無價之寶了嗎?你要執著我這個髒的、無常的身體呢,那就不能得常淨菩提,常淨菩提得不到,那就可惜了。所以說,你要得到常淨菩提的話,就不要執著這個無常的、垢穢常流注的身體…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