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的种子,但是现世呢,能够亲近善士,听闻大乘的这个经藏,能够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样子呢,长时修行的,不是短时的。我们有些人一来就走了,这个短时候修习是得不了好处的,要长时的修习种种善法。有这样的加行呢,而发菩提心的,就是第四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无动。」

  菩萨依了上面的四个因四个缘,总别,四缘四因,就是四个因四个缘,这里说的是八种因缘,就是四个因,四个缘。什么叫总别呢?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何等为四?一种性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如是四种心退因缘,与上发心四因相违,广辩其相,如前应知。」

  他这里说,总别宣说,总的说,这个八个因缘。差别说,分别来说,一个一个说,这就是总别。这总的说也好,分别说也好,靠自力而来的,或者靠因力而来的,或者靠自力因力两个合拢来而得到的发心。这个发心呢,坚固无动,不会动的。

  “或由他力”,那么这个靠人家劝说的力量;或者是靠加行力。过去的因不够,而现世的加行,那么这两个力量呢,当然不巩固了。“或总二力”,或者呢他力跟加行力合起来,这样子发心的呢,“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这样子呢,没有前面的坚固了,也不是无动就是说会退的。前面的自力跟那个因力的,或者两个合起来呢,这样子的发心呢,坚固无动,不会退。后面两种,一个他力,或者是加行力,或者两个力都合拢来,这个呢不坚不固,也非无动,会退。

  那么《瑜伽师地论》接着就讲,怎么退了,那么我们当然不看了,我们就把我们需要的知道就行了。

  那么下边我们就接下去了,《广论》。下边就是说修菩提心的方法,那就是说两个传承了,一个是七重因果,一个是自他相换。我们很多人对念诵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这个仪轨里边宝贝都在里头。《菩提道次第》我们学了,知道它是宝贝,但是《菩提道次第》的宝贝,就在我们的仪轨里边。七重因果,这个《五字真言》讲得很清楚。这个自他相换,《上师供》里边也很多,那么这些扼要的口诀都在这个里边。如果好好念的话对我们修菩提心,得极大的加持。当然单是念是不够的,还要下来仔细地修,但是这个加持力得到之后,你修起来,一个是顺缘,一个是快。如果你念诵的基础没有,你不要说是去修,因缘都不够,没有这个机会给你修。修的时候障碍也很多,不容易成功。那么这里我们就是说,发菩提心,两个传承。

  修菩提心

  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从大觉所传来者)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所传来者现分二种: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菩提心不是说生起来,它就生了。它要按着次第来修。这两个“从大觉所传来心法二种”,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心传承呢,有两种。一种呢,修七重因果教授,一个呢依寂天佛子,寂天菩萨说的,他的著作就是《入行论》了,“所出而修”。

  这个七重因果,它的来源呢,七重因果的修法,它的来源呢,是出于《大般若经》的。还有这个《现观庄严论》里边,经过月称论师他的《四百论》的摄,还有一个月居士他的一个《致弟子书》了,还有莲花戒的《修次第篇》,这些慢慢地集成了这个整个一个传承了。它的来源是《大般若经》来的。

  自他相换的呢,这个传承呢,出源的源头是《华严经》,还有《大方广经》,还有龙树菩萨的《宝鬘论》,经过寂天菩萨的决择呢,在《入行论》的禅定品里边,就广开地演说这个自他相换的言教。

  这个两种呢,就是我们现在的传承,从阿底峡尊者那里来,都是从阿底峡尊者传过来的。那么先说七重因果的。

  辛一 七重因果教授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恩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这个七种是什么呢?说我们要生大菩提心了,正等觉的菩提了,这个菩提心要怎么生呢?必定要从增上意乐而生。增上意乐就是说利他、度众生的这个担子我要负起来,不能靠人家,所以说就是,就是说当仁不让了,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我的责任我要负起来的。有这个心,才能够生起菩提心来。如果什么慈心悲心都有,但是没有责任心,后边要举几个例么,小孩子掉到粪坑里去了,啊,很可怜,甚至于哭,但是不跳下去救,那有什么用?责任心来了,就是这个事情,救这个孩子的责任是我的,我不跳下去,哪个跳?就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是增上心。所以说,真正菩提心呢,必定要从增上心生的,没有责任心的增上心,菩提心不会来的。那么这个增上意乐心呢,从哪里来呢?从悲心出发,因为悲心要救苦,才担起这个担子来。不想救苦这个担子担它干啥?从悲心而来。悲心从哪里来呢?从慈心而来。慈心从哪里来呢?从报恩心来。不想报恩,我给他慈他,干什么呢?报恩从哪里来呢?知恩念恩而来,他有恩我才报他,没有恩我报他干啥?念恩的心从哪里来?知母而来。她是我的母亲,她才有恩了;她不是我的母亲,对我有什么恩呢?所以说,一层一层的,由知母,才知道念恩;由念恩,才要报恩;要报恩,才有慈,慈就是说给他好处了,使他安乐了;有了慈之后,有悲,这个慈与悲的关系,后边要讲,这里我们暂时不广讲了,哦,看到他受苦,要起大悲救他;要救他的话,要有责任心,增上意乐;最后呢,才能菩提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说这个次第必然地,不能越级,也不能颠倒。

  此中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

  先生定解,再是如何正修。

  壬一 于其渐次令发定解

  初中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生定解里边又分二种,“一开始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大乘道,就是波罗蜜乘,或者是金刚乘,根本是大悲。因为缘一切众生在受苦,要把他救起来,这个心有了,这菩提心才能生起来。这个心都没有,菩提心生了,干啥呢?菩提心,就依众生,叫他离苦得乐嘛。离苦,离那些生死的苦嘛。得乐, ,成佛的快乐了。那么这是主要是悲心而起的了。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就是说这里边因果的关系。那么我们先看第一个。

  癸一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初中有三。

  这个大悲心的重要,有三个。

  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

  “初重要者,谓由大悲发动心意,谓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由大悲推动自己的心,推动自己这干什么呢?要拔除一切有情,使他们出生死的苦。一切苦嘛,都是生死流转里才有的了,出了生死之后么,苦就没有了嘛。这么发一个誓言。这个呢就是说,大悲心推动的,才能够发这个拔众生苦的誓言,决定的事情。这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发。

  “若悲下劣不能如是”,假使你这个悲心不是广大的悲心,是下劣的悲心,那你不会发这个心的,拔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这个里边要付很大的劬劳,要自己受无数的难行苦行,那是只有大悲心的才承得起。

  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要把这个众生的苦全部救出来,这个重的担子,就靠大悲心才能担起来。假使你这个没有大悲心,这个担子担不起来。担不起来你就不是大乘的,不度众生么,怎么叫大乘呢?所以说要证大乘的话,非要有大悲心不可。

  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

  “悲初重要”,这个说一开始,进了大乘就是要悲了,没有悲进不了大乘数的。这个悲心他是初中后的重要性了,悲心一开始就重要。这个《无尽慧经》里边有说这个话。

  「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一开始大悲要重要,是什么地方可以见呢?他引一本《无尽慧经》说,这个经里边就告诉舍利弗了,他说“又诸菩萨,大悲无尽”,凡是菩萨呢,他的大悲心是无尽的。“所以者何”?为什么原因?“是前导故”,你要成办大乘,靠什么人开路呢?带路就是大悲了。他又喊“大德舍利弗”,打个比喻,“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我们人的命根主要地靠什么?靠一口气嘛。气吸进来吞出去,这是命根的前导。有这个气才有命根,气都没有了,命根也没有了。那么这个比喻是说,菩萨有大悲,才能够是大乘。如果大悲都没有,就像命也没有了,没有气了,你还有什么命呢?大悲都没有了,大乘也谈不上了。所以要成办大乘,主要靠的是大悲,它是前导,就像人的出入气一样,这是《无尽慧经》里边这么说。

  《伽耶经》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那么又引了《伽耶经》,“曼殊师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那么给曼殊师利菩萨说,这个菩萨的行,怎么发起来,它的依处是什么?人家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回答他:“天子”,这是一个天问的。“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菩萨行怎么发起?是大悲发起。依靠什么为依处呢?众生为依,有情为依处,依靠了众生就起大悲心。依了大悲心,就发起菩萨行了,这是这样的,所以说主要是有大悲。有了大悲,才有菩萨的万行。没有大悲,就没有菩萨行。所以说这是大悲前导了。

  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假使不修学至极广大的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假…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