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種子,但是現世呢,能夠親近善士,聽聞大乘的這個經藏,能夠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樣子呢,長時修行的,不是短時的。我們有些人一來就走了,這個短時候修習是得不了好處的,要長時的修習種種善法。有這樣的加行呢,而發菩提心的,就是第四種。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菩薩依了上面的四個因四個緣,總別,四緣四因,就是四個因四個緣,這裏說的是八種因緣,就是四個因,四個緣。什麼叫總別呢?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爲四?一種性不具,二惡友所攝,叁于諸衆生悲心微薄,四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四因相違,廣辯其相,如前應知。」
他這裏說,總別宣說,總的說,這個八個因緣。差別說,分別來說,一個一個說,這就是總別。這總的說也好,分別說也好,靠自力而來的,或者靠因力而來的,或者靠自力因力兩個合攏來而得到的發心。這個發心呢,堅固無動,不會動的。
“或由他力”,那麼這個靠人家勸說的力量;或者是靠加行力。過去的因不夠,而現世的加行,那麼這兩個力量呢,當然不鞏固了。“或總二力”,或者呢他力跟加行力合起來,這樣子發心的呢,“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這樣子呢,沒有前面的堅固了,也不是無動就是說會退的。前面的自力跟那個因力的,或者兩個合起來呢,這樣子的發心呢,堅固無動,不會退。後面兩種,一個他力,或者是加行力,或者兩個力都合攏來,這個呢不堅不固,也非無動,會退。
那麼《瑜伽師地論》接著就講,怎麼退了,那麼我們當然不看了,我們就把我們需要的知道就行了。
那麼下邊我們就接下去了,《廣論》。下邊就是說修菩提心的方法,那就是說兩個傳承了,一個是七重因果,一個是自他相換。我們很多人對念誦不感興趣,也不知道這個儀軌裏邊寶貝都在裏頭。《菩提道次第》我們學了,知道它是寶貝,但是《菩提道次第》的寶貝,就在我們的儀軌裏邊。七重因果,這個《五字真言》講得很清楚。這個自他相換,《上師供》裏邊也很多,那麼這些扼要的口訣都在這個裏邊。如果好好念的話對我們修菩提心,得極大的加持。當然單是念是不夠的,還要下來仔細地修,但是這個加持力得到之後,你修起來,一個是順緣,一個是快。如果你念誦的基礎沒有,你不要說是去修,因緣都不夠,沒有這個機會給你修。修的時候障礙也很多,不容易成功。那麼這裏我們就是說,發菩提心,兩個傳承。
修菩提心
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從大覺所傳來者)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菩提心不是說生起來,它就生了。它要按著次第來修。這兩個“從大覺所傳來心法二種”,從阿底峽尊者傳來的菩提心傳承呢,有兩種。一種呢,修七重因果教授,一個呢依寂天佛子,寂天菩薩說的,他的著作就是《入行論》了,“所出而修”。
這個七重因果,它的來源呢,七重因果的修法,它的來源呢,是出于《大般若經》的。還有這個《現觀莊嚴論》裏邊,經過月稱論師他的《四百論》的攝,還有一個月居士他的一個《致弟子書》了,還有蓮花戒的《修次第篇》,這些慢慢地集成了這個整個一個傳承了。它的來源是《大般若經》來的。
自他相換的呢,這個傳承呢,出源的源頭是《華嚴經》,還有《大方廣經》,還有龍樹菩薩的《寶鬘論》,經過寂天菩薩的決擇呢,在《入行論》的禅定品裏邊,就廣開地演說這個自他相換的言教。
這個兩種呢,就是我們現在的傳承,從阿底峽尊者那裏來,都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那麼先說七重因果的。
辛一 七重因果教授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恩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爲七種。
這個七種是什麼呢?說我們要生大菩提心了,正等覺的菩提了,這個菩提心要怎麼生呢?必定要從增上意樂而生。增上意樂就是說利他、度衆生的這個擔子我要負起來,不能靠人家,所以說就是,就是說當仁不讓了,這個事情是我的事情,我的責任我要負起來的。有這個心,才能夠生起菩提心來。如果什麼慈心悲心都有,但是沒有責任心,後邊要舉幾個例麼,小孩子掉到糞坑裏去了,啊,很可憐,甚至于哭,但是不跳下去救,那有什麼用?責任心來了,就是這個事情,救這個孩子的責任是我的,我不跳下去,哪個跳?就跳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是增上心。所以說,真正菩提心呢,必定要從增上心生的,沒有責任心的增上心,菩提心不會來的。那麼這個增上意樂心呢,從哪裏來呢?從悲心出發,因爲悲心要救苦,才擔起這個擔子來。不想救苦這個擔子擔它幹啥?從悲心而來。悲心從哪裏來呢?從慈心而來。慈心從哪裏來呢?從報恩心來。不想報恩,我給他慈他,幹什麼呢?報恩從哪裏來呢?知恩念恩而來,他有恩我才報他,沒有恩我報他幹啥?念恩的心從哪裏來?知母而來。她是我的母親,她才有恩了;她不是我的母親,對我有什麼恩呢?所以說,一層一層的,由知母,才知道念恩;由念恩,才要報恩;要報恩,才有慈,慈就是說給他好處了,使他安樂了;有了慈之後,有悲,這個慈與悲的關系,後邊要講,這裏我們暫時不廣講了,哦,看到他受苦,要起大悲救他;要救他的話,要有責任心,增上意樂;最後呢,才能菩提心就生起來了。所以說這個次第必然地,不能越級,也不能顛倒。
此中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先生定解,再是如何正修。
壬一 于其漸次令發定解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生定解裏邊又分二種,“一開始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大乘道,就是波羅蜜乘,或者是金剛乘,根本是大悲。因爲緣一切衆生在受苦,要把他救起來,這個心有了,這菩提心才能生起來。這個心都沒有,菩提心生了,幹啥呢?菩提心,就依衆生,叫他離苦得樂嘛。離苦,離那些生死的苦嘛。得樂, ,成佛的快樂了。那麼這是主要是悲心而起的了。
“第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就是說這裏邊因果的關系。那麼我們先看第一個。
癸一 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初中有叁。
這個大悲心的重要,有叁個。
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爲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
“初重要者,謂由大悲發動心意,謂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由大悲推動自己的心,推動自己這幹什麼呢?要拔除一切有情,使他們出生死的苦。一切苦嘛,都是生死流轉裏才有的了,出了生死之後麼,苦就沒有了嘛。這麼發一個誓言。這個呢就是說,大悲心推動的,才能夠發這個拔衆生苦的誓言,決定的事情。這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發。
“若悲下劣不能如是”,假使你這個悲心不是廣大的悲心,是下劣的悲心,那你不會發這個心的,拔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這個裏邊要付很大的劬勞,要自己受無數的難行苦行,那是只有大悲心的才承得起。
故荷盡度衆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要把這個衆生的苦全部救出來,這個重的擔子,就靠大悲心才能擔起來。假使你這個沒有大悲心,這個擔子擔不起來。擔不起來你就不是大乘的,不度衆生麼,怎麼叫大乘呢?所以說要證大乘的話,非要有大悲心不可。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雲。
“悲初重要”,這個說一開始,進了大乘就是要悲了,沒有悲進不了大乘數的。這個悲心他是初中後的重要性了,悲心一開始就重要。這個《無盡慧經》裏邊有說這個話。
「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一開始大悲要重要,是什麼地方可以見呢?他引一本《無盡慧經》說,這個經裏邊就告訴舍利弗了,他說“又諸菩薩,大悲無盡”,凡是菩薩呢,他的大悲心是無盡的。“所以者何”?爲什麼原因?“是前導故”,你要成辦大乘,靠什麼人開路呢?帶路就是大悲了。他又喊“大德舍利弗”,打個比喻,“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我們人的命根主要地靠什麼?靠一口氣嘛。氣吸進來吞出去,這是命根的前導。有這個氣才有命根,氣都沒有了,命根也沒有了。那麼這個比喻是說,菩薩有大悲,才能夠是大乘。如果大悲都沒有,就像命也沒有了,沒有氣了,你還有什麼命呢?大悲都沒有了,大乘也談不上了。所以要成辦大乘,主要靠的是大悲,它是前導,就像人的出入氣一樣,這是《無盡慧經》裏邊這麼說。
《伽耶經》雲:「曼殊室利,諸菩薩行,雲何發起,何爲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
那麼又引了《伽耶經》,“曼殊師利,諸菩薩行,雲何發起,何爲依處?”那麼給曼殊師利菩薩說,這個菩薩的行,怎麼發起來,它的依處是什麼?人家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回答他:“天子”,這是一個天問的。“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菩薩行怎麼發起?是大悲發起。依靠什麼爲依處呢?衆生爲依,有情爲依處,依靠了衆生就起大悲心。依了大悲心,就發起菩薩行了,這是這樣的,所以說主要是有大悲。有了大悲,才有菩薩的萬行。沒有大悲,就沒有菩薩行。所以說這是大悲前導了。
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爲轉入諸行所依。
假使不修學至極廣大的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假…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