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名猛利。流转相续,故名无间。」
《披寻记》里边分了两种,他说八苦里边?一个,随便受一种呢,这是一苦触对逼切。而八苦里的生死苦,是叫大苦。那么这个五趣蕴苦呢,也叫大苦。那么这个五趣蕴苦是行苦,这个大苦呢,无始无终的,长时的。那么这个五趣蕴苦,三界五趣都有,哪怕非想非非想天也有,所以说种种都有。那么这个苦“驰趣无碍”,就是说这个苦到处都有。“猛利”,“辗转相续”,“无间”,这个行苦是无间的,到处都有的,很猛利。那么就是把苦分了一下,总的来说看到众生受苦就完了,因为我们主要不是学习《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然此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
“然此菩萨依自种性”,第二个。这是看到众生受苦,起悲心了。第二个他的菩萨性贤,他的菩萨的自性呢是贤,仁贤。仁、贤,这个你们要看看《披寻记》,“然此菩萨依自种性”,哦,这有啊。这个菩萨呢,根据他自己的种性呢,天然他就是贤善的,仁善的。
《披寻记》卷三十五:「性自仁贤者: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是名为仁。远离颦蹙等,是名为贤。」
什么叫仁呢,这个一切众生起慈爱的心的,叫仁,远离颦蹙叫贤,看到众生不懊恼。我们说世上焦躁了,看到你,就是不高兴,没有这个颦蹙的不高兴的现象叫贤,那么就是菩萨的本性是好的。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依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
“依四境处”,就是前面说的见他见自,或者遭一个苦,或者遭二个苦,或者两个都在一个苦,或者是两个都遭长时苦,一共四种。于这个四种境里边“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这个四种苦他自然地,不要去串习,而能够生起,或者是下品的,或者是中品的,或者是上品的悲心。而这个悲心生起来不会断绝,不会自己就忘失了,不会。那么就是,这是说第三个了,起悲心了,悲愍有情了。
那么第四个呢,就是说要不厌患生死,难行了,生死里边要受种种大苦了,他不厌患。那么这一科就是说,他的科判呢,无有怯畏,没有害怕。这个里边分四个方面讲。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先起悲心,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尚无怯畏,何况小苦。」
即使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个极长时间的猛利的无间的没有缺的生死的大苦,不断地在受。因为对众生起了悲心呢,这样受苦难行苦行,要度众生,修难行苦行,要受这样子猛利的无间无缺的生死大苦,毫不畏惧,何况小苦呢?小苦更不在话下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谓诸菩萨性自勇健,堪忍有力,当知是名第一因缘。」
这是第一个因缘。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性自聪敏,能正思惟,具思择力,当知是名第二因缘。」
前面是不怕苦了,这里说他聪明,俱生就有这个智慧,能够不错地思惟,具思择力,这个他能够,有力量去思择,远离放逸的地方,那么是第二个因缘。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当知是名第三因缘。」
这个菩萨,他对成佛的这个无上正等菩提呢,成就了一个最上品的清净的信解,不动摇的。就是说无上正等菩提,他可以得到,这个信心不会动摇。那么这个第三因缘。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于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当知是名第四因缘。」
菩萨对众生成就上品的悲心,悲愍众生的,那么一切苦难当然不在话下了。这个大悲心是最上品的悲心。
那么这四个方面呢,这是说明不厌患生死的难行,由于悲心的缘故。所以说这四个因呢,侧重点在利他。下面四个力,那么先看原文,《广论》上的。
辛三 从四力发心
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一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二他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三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四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
“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第一个自力,四个力量嘛,自己的功能、力量,要证菩提的,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要靠人家的力量,希望成佛的,这是他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这个过去无始以来,对大乘呢,串习地很精熟了,现在只要很短的时间,暂时听到佛菩萨赞叹赞扬,称扬赞美大乘的功德,他马上就能发心,这是因力,过去的因很深。“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过去因力不够的,但是现在呢精进,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就是如理思惟,这样子呢,来长养善法,也能长养。就是过去没有的,现在也可以培起来,依靠什么呢,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那么这样长养善法的,这叫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依这个四个力量呢,而发心的。
《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菩萨地》,《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这个总别八种因缘我们后头要讲,现在暂时放一下。“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假使说,这个里边有自力,或者是因力而发心的,那么这个发心是坚固的,不容易退的。“又由依止此诸因缘”,就是这些这个因缘就是八个因缘,就是八个因,八个缘。依这个前面八个因缘,有他力,人家的劝说。或者过去的善根不够,由现在加行才得到的,加行力,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得到的,这个加行力而来的,“而发心者,名不坚固”,这力量就不够,不稳固了。所以说由他劝行的,或者现世的才兜拢来的,过去世没有的,这个是不坚固的。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这是宗大师的结论,这样子呢,我们学了四缘、四因、四力之后,那么我们很善巧地知道,佛的圣教――即大乘的教,总的教,不管大乘、小乘,那么尤其是大乘教,将近隐没。在宗大师的时候,已经现出这些相了,将近隐没。在我们这个时候,更不要说了,那么,将来更不要说了。所以说我们要发心了。“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在五浊恶世里边是最浑浊的时候。“现于此世,应当了知”,现在我们处在这个世间上呢,该怎么做呢?应当“至诚发心,极为希少”,真正地发心的人呢极少的,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过去有因的,当然更好了,我们还是要依止善知识,把它等流下去。如果说没有因的,也可以现在把它赶起来。所以说我们不管过去有因也好,没有因也好,都要依止善士,听闻大乘的经藏。“谛思惟等”,如理思惟。“等”,就是法随法行。“勤修加行”,这个加行不要说他不坚固就不修了,如果你过去没有,那非修加行不可,否则就没有了。如果过去有的,修加行,更牢固嘛。“非唯他劝”,我们这样子做,不但是他劝了去做的。要“非随他转”,也不是他叫我做,我就这么做。“非为仿效其规式等”,也不是看了他,照他的样子做。是要从自力,自己至诚地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因为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都要依自力而发生的了,所以说要自己力量的自力发心,树立起根本来。这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时期呢,应当这样子做。
那么现在我们把《瑜伽师地论》的四个力再补充一下。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睹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谓诸菩萨”,第一个因,第一个是自力。“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自己有这个功能,对于这个无上菩提深信爱乐,这不是假的,真正的爱乐,希望能证到的。靠自己的,不是人家劝说的,这个是自力。
“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他自己没有这个力量,人家一劝说,说这个好,这个好,他倒也相信了,也做起来了,对这个无上菩提也生起深信的爱乐,那么就是第二个他力。
“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睹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第三个呢,菩萨过去很久,都是学大乘的相应的善法的,早就在那学习那些大乘善法了,这个种子深厚。现在只要短短的时间,看到佛菩萨,一看,或者暂时地听到佛菩萨赞叹,他马上就发心了。何况你能够看到佛的神变力量,亲自听到他的正法,短短地听赞叹,人就发心了,一见佛菩萨就发心了,何况佛菩萨现神力,何况佛菩萨给你说正法,那当然是更发心了。这是第三种发心力,初发心力,因为他过去大乘的善根已经很深厚了,一触即发。
“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那么这一些呢就是说过去的大乘相应的善法,没有根深蒂固…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