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故名猛利。流轉相續,故名無間。」

  《披尋記》裏邊分了兩種,他說八苦裏邊?一個,隨便受一種呢,這是一苦觸對逼切。而八苦裏的生死苦,是叫大苦。那麼這個五趣蘊苦呢,也叫大苦。那麼這個五趣蘊苦是行苦,這個大苦呢,無始無終的,長時的。那麼這個五趣蘊苦,叁界五趣都有,哪怕非想非非想天也有,所以說種種都有。那麼這個苦“馳趣無礙”,就是說這個苦到處都有。“猛利”,“輾轉相續”,“無間”,這個行苦是無間的,到處都有的,很猛利。那麼就是把苦分了一下,總的來說看到衆生受苦就完了,因爲我們主要不是學習《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然此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

  “然此菩薩依自種性”,第二個。這是看到衆生受苦,起悲心了。第二個他的菩薩性賢,他的菩薩的自性呢是賢,仁賢。仁、賢,這個你們要看看《披尋記》,“然此菩薩依自種性”,哦,這有啊。這個菩薩呢,根據他自己的種性呢,天然他就是賢善的,仁善的。

  《披尋記》卷叁十五:「性自仁賢者: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于諸衆生性常慈愛,是名爲仁。遠離颦蹙等,是名爲賢。」

  什麼叫仁呢,這個一切衆生起慈愛的心的,叫仁,遠離颦蹙叫賢,看到衆生不懊惱。我們說世上焦躁了,看到你,就是不高興,沒有這個颦蹙的不高興的現象叫賢,那麼就是菩薩的本性是好的。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

  “依四境處”,就是前面說的見他見自,或者遭一個苦,或者遭二個苦,或者兩個都在一個苦,或者是兩個都遭長時苦,一共四種。于這個四種境裏邊“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這個四種苦他自然地,不要去串習,而能夠生起,或者是下品的,或者是中品的,或者是上品的悲心。而這個悲心生起來不會斷絕,不會自己就忘失了,不會。那麼就是,這是說第叁個了,起悲心了,悲愍有情了。

  那麼第四個呢,就是說要不厭患生死,難行了,生死裏邊要受種種大苦了,他不厭患。那麼這一科就是說,他的科判呢,無有怯畏,沒有害怕。這個裏邊分四個方面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先起悲心,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尚無怯畏,何況小苦。」

  即使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極長時間的猛利的無間的沒有缺的生死的大苦,不斷地在受。因爲對衆生起了悲心呢,這樣受苦難行苦行,要度衆生,修難行苦行,要受這樣子猛利的無間無缺的生死大苦,毫不畏懼,何況小苦呢?小苦更不在話下了。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這是第一個因緣。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思擇力,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前面是不怕苦了,這裏說他聰明,俱生就有這個智慧,能夠不錯地思惟,具思擇力,這個他能夠,有力量去思擇,遠離放逸的地方,那麼是第二個因緣。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當知是名第叁因緣。」

  這個菩薩,他對成佛的這個無上正等菩提呢,成就了一個最上品的清淨的信解,不動搖的。就是說無上正等菩提,他可以得到,這個信心不會動搖。那麼這個第叁因緣。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于諸衆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當知是名第四因緣。」

  菩薩對衆生成就上品的悲心,悲愍衆生的,那麼一切苦難當然不在話下了。這個大悲心是最上品的悲心。

  那麼這四個方面呢,這是說明不厭患生死的難行,由于悲心的緣故。所以說這四個因呢,側重點在利他。下面四個力,那麼先看原文,《廣論》上的。

  辛叁 從四力發心

  叁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一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二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叁因力,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四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叁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第一個自力,四個力量嘛,自己的功能、力量,要證菩提的,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要靠人家的力量,希望成佛的,這是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這個過去無始以來,對大乘呢,串習地很精熟了,現在只要很短的時間,暫時聽到佛菩薩贊歎贊揚,稱揚贊美大乘的功德,他馬上就能發心,這是因力,過去的因很深。“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過去因力不夠的,但是現在呢精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就是如理思惟,這樣子呢,來長養善法,也能長養。就是過去沒有的,現在也可以培起來,依靠什麼呢,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那麼這樣長養善法的,這叫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依這個四個力量呢,而發心的。

  《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菩薩地》,《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這個總別八種因緣我們後頭要講,現在暫時放一下。“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假使說,這個裏邊有自力,或者是因力而發心的,那麼這個發心是堅固的,不容易退的。“又由依止此諸因緣”,就是這些這個因緣就是八個因緣,就是八個因,八個緣。依這個前面八個因緣,有他力,人家的勸說。或者過去的善根不夠,由現在加行才得到的,加行力,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得到的,這個加行力而來的,“而發心者,名不堅固”,這力量就不夠,不穩固了。所以說由他勸行的,或者現世的才兜攏來的,過去世沒有的,這個是不堅固的。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爲惡濁,現于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爲希少。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這是宗大師的結論,這樣子呢,我們學了四緣、四因、四力之後,那麼我們很善巧地知道,佛的聖教――即大乘的教,總的教,不管大乘、小乘,那麼尤其是大乘教,將近隱沒。在宗大師的時候,已經現出這些相了,將近隱沒。在我們這個時候,更不要說了,那麼,將來更不要說了。所以說我們要發心了。“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爲惡濁”,在五濁惡世裏邊是最渾濁的時候。“現于此世,應當了知”,現在我們處在這個世間上呢,該怎麼做呢?應當“至誠發心,極爲希少”,真正地發心的人呢極少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該怎麼做呢?

  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爲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當依善士聽大乘藏”,過去有因的,當然更好了,我們還是要依止善知識,把它等流下去。如果說沒有因的,也可以現在把它趕起來。所以說我們不管過去有因也好,沒有因也好,都要依止善士,聽聞大乘的經藏。“谛思惟等”,如理思惟。“等”,就是法隨法行。“勤修加行”,這個加行不要說他不堅固就不修了,如果你過去沒有,那非修加行不可,否則就沒有了。如果過去有的,修加行,更牢固嘛。“非唯他勸”,我們這樣子做,不但是他勸了去做的。要“非隨他轉”,也不是他叫我做,我就這麼做。“非爲仿效其規式等”,也不是看了他,照他的樣子做。是要從自力,自己至誠地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因爲一切菩薩的六度萬行都要依自力而發生的了,所以說要自己力量的自力發心,樹立起根本來。這就是說在我們這個時期呢,應當這樣子做。

  那麼現在我們把《瑜伽師地論》的四個力再補充一下。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叁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叁初發心力。又諸菩薩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謂諸菩薩”,第一個因,第一個是自力。“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自己有這個功能,對于這個無上菩提深信愛樂,這不是假的,真正的愛樂,希望能證到的。靠自己的,不是人家勸說的,這個是自力。

  “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他自己沒有這個力量,人家一勸說,說這個好,這個好,他倒也相信了,也做起來了,對這個無上菩提也生起深信的愛樂,那麼就是第二個他力。

   “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叁初發心力”,第叁個呢,菩薩過去很久,都是學大乘的相應的善法的,早就在那學習那些大乘善法了,這個種子深厚。現在只要短短的時間,看到佛菩薩,一看,或者暫時地聽到佛菩薩贊歎,他馬上就發心了。何況你能夠看到佛的神變力量,親自聽到他的正法,短短地聽贊歎,人就發心了,一見佛菩薩就發心了,何況佛菩薩現神力,何況佛菩薩給你說正法,那當然是更發心了。這是第叁種發心力,初發心力,因爲他過去大乘的善根已經很深厚了,一觸即發。

  “又諸菩薩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那麼這一些呢就是說過去的大乘相應的善法,沒有根深蒂固…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