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无间缺地度脱众生,在生死大苦难里边行苦行,不厌患,没有怖畏。那么这个四个呢,这个四个因,“依此四因而发其心”,这个呢侧重于利他了。
那么我们再看《瑜伽》的,《瑜伽师地论》里边这四个因。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性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足。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姓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善友指的是佛菩萨,是善知识。“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初次发心的因,前面是缘,这是因。“又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这个跟《广论》的文是一模一样,一个是略了一点,一个是打开来了。
下面是分讲,什么叫“种性具足”呢?“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辗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足”,那么种性具足在这一卷的开头,《种性品第一》,这是三十五卷的开头,《种性品第一》,讲种性。这个过去大概一两页,大家看一看。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是本性住种性,二是习所成种性”,种性有两种:一种是本性住种性,法而如此,从来是有的;习所成种性呢,后来熏习而有的。
那么什么叫本性住种性呢,“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辗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
那么《披寻记》里边,那么没有的以后抄一下,什么叫六处殊胜?根据声闻地,就是二十一卷里边有。
《披寻记》卷三十五:「六处殊胜等者:《声闻地》说: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又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乃至广说。」
他说“附在所依”,我们的所依的身体,这个功德呢,附在我们所依身体上,有这样的相貌。“六处所摄”,这个摄于六处,我们的身上的有六处所摄的。“从无始以来辗转传来法尔所得”,这个本性住种性呢,无始以来本来有的种性,法尔所得,天然是有的。“又说:如是种子,非与六处有别异相”,这个种子呢,并不是说菩萨的六处跟人家不一样,就是说依这样子的种类分类,现出六处的殊胜。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菩萨呢,他有这个堪能性。有堪能性能够证实一些菩萨行,最后呢圆满菩萨正等正觉的,这个堪能性呢,就是佛的这个种子里边就有的。
那么第二种习所成种姓,“谓先串习善根所得”。他修行那些菩萨道的事情,学菩萨的经论,修菩萨道,那么善根熏习的那些种子,这个是习所成种子。这里边呢,两个都取。但是我们的后头呢,他偏于这个原来的法尔的那个本性住的种性,他说这里的种性呢,因为这个是不会退的,那个习所成种性的呢,有的时候会退。
「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来辗转传来,法尔所得。」
“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来辗转传来,法尔所得”,就是种性具足。就是说无始以来他有这个堪能性,能够修习,对这个菩萨道,他能够接受,能够修习,能够最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是种性。那么是种性俱足。
第二个菩萨善友俱足,那么善友俱足分四个方面讲,谓“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
那么第一个呢,“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这个菩萨所碰到的善友,他的性都不愚钝的,就是都是利根的,能够证得法性的,聪明的,有智慧的,能够分别法的自相的、共相的、别相的等等,这是不堕恶见的,不着有无两边的,那么这是第一种的善友具足。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这个菩萨所碰到的善友呢,不会叫我们去做放逸的事情的,亦不把那些放逸的东西教给我们,假使搓麻将的这些,扑克牌了这些了,不会给我们的,那不去放逸了。所以说这个放逸呢,就是五欲了,五欲自恣,就放逸了,对善法就放下了,那么菩萨善友从来不叫人去做这些五欲自恣的事情,放逸的事情的。那么放逸的工具,也不会给我们的,饮食衣服了,那些麻将牌了,什么东西了,这个享受五欲的东西,也不会给我们的,那么叫我们不放逸。第三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他不会叫我们做坏事的,这个什么叫恶行呢,根据《披寻记》呢,堕恶趣的行,这个事情做了,要下恶道的,叫恶行。这些恶行呢,善知识绝对不会叫我们做的。也不会把恶行的具,做恶行的工具给我们,也不会。什么工具呢?刀、酒、毒药等等,害人的事情也不会教,害人的东西不会交给我们的,打猎的工具等等,都不会,这是善知识的第三种德相。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所谓终不劝舍大乘,劝修二乘。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这些话呢,要根据这个前面的来说了。就是这个前面《声闻地》里边要学瑜伽四种瑜伽,一种是信,一种是欲,一种是精进,一种是方便,四种瑜伽。这四种瑜伽呢,菩萨就是叫我们,劝我们呢增上,不会叫我们下劣方面做的。所以说终不劝我们放弃增上的信欲,好好地呢去学一切法都要精进的,有方便的,有精进的去学那些功德。那么他总是不会放弃劝我们这样子做,而劝我们修下劣的信欲,受学那些不好的。对下劣的信欲去做那些精进方便的功德,不会的。这是要增上的信欲,这就是说叫我们向好的方面学,努力了,不会向差的方面努力去,不会。
“所谓终不劝舍大乘”,我们这个前面是比较抽象,总的来说呢,具体说呢不会叫我们放弃大乘的,叫我们学二乘。增上的就是大乘的信欲,下劣信欲就是修二乘了。他不会叫我们增上的大乘信欲放弃了,它的精进方便,而去做二乘的下劣的信欲的精进方便,去这么做,不会的。
“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慧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那就是说这些善知识呢,不会把好的殊胜的功德叫我们不要修,劝我们去修下劣的功德,不好的功德叫我们修,这叫第四种善友具足。那么他举了很多的例,闻思修三个慧,最高就是修慧了,他说叫你修慧不要修了,你修下边的思慧吧。那么思慧不要修了,修闻慧吧。闻慧也不要修了,培培福算了,思慧不要了。这是好的不要修,修下的。那么戒不要修了,就修布施好了。这样子殊胜的法叫你不要修,劝你修下等的功德。这个,这样子的善知识不会有,都是劝你向增上的去修,这是第四种的善知识德相。
这是第二个,善友,有四个相,善友具足四个相,讲完了。那么第三个起悲心了。那么起悲心四个方面讲。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谓诸菩萨,虽有十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于中恒有众苦可得,非无众苦。」
“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那么就分四个方面,四个因缘讲了。
第一个,“谓诸菩萨,虽有十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菩萨知道十方,无量无边无的,有很多净土了,没有苦的,那么可以去往生嘛,但是他不去。为了要对众生起悲心呢,要住在有苦的世间里度众生。没有苦的世间,众生没有苦,他就悲心无所生起,没有作用了。那么有苦的世间呢,众生在受大苦,他的悲心才能起拔苦的作用。这是第一个,“于中恒有众苦可得”,生在这个有苦的世界里边,这个世界里边呢,经常有这个苦。“非无众苦”,那有很多苦,不是说没有苦。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时见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二种,俱遭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触对逼切。」
下边就是说这样子的苦呢?“或时见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这个苦嘛我们打个比喻,生老病死等,八苦。八苦里边看到众生呢,他受一苦逼恼他。“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者是他受苦,或者自己受苦,受一种苦。“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者自己他两个都受苦,但是所受的苦呢,都是一种苦。“或见二种,俱遭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触对逼切”,或者看到自他两种不是一种的苦,都受到长时的,种种的苦,猛利无间,而且这个大苦,所逼迫。
《披寻记》卷三十五:「随遭一苦者:谓于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蕴苦,所余随一故。或见二种俱遭大苦者:见自及他,名见二种。于八苦中生死二苦,名为大苦;五取蕴苦,亦名大苦。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无始流转,故名长时。遍五趣有,故名种种。驰趣无碍…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