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自己去看一看。
第六十八讲
这个我们上一次,讲到发心的问题。如何发心?第一个以何因,如何生起?那么分了三个:四个缘、还有四个因、四个力。四个缘我们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原文补充了一下。
那么下边呢,宗大师发挥了很好的一些辩论,那么我们把这个宗大师的看一看。上一次呢,因为时间到了,很略地念了一下。这个我们看,二百零八页的,那么一共四种发心。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这个里边,这四缘总的来说,都是要证菩提,为了大菩提而发心的,要证菩提的。那么这个下边就是引了一翻辩论。有的是为度众生的,利他的;一个是自利成佛的,那么这两个呢,都要了,缺一个,支分就不完全的。那么这个四个总的来说呢,是发心要成大菩提。
“由何缘者”,第一个,“由见闻希有神变”,这个神变呢,当然我们说三个神变了,也就是《俱舍》的三示导:神通、记心、教授教诫这三个,不单是看了这神通变化,这个是包括三个。看到希有的这些神变呢,“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这是为大菩提而发心的;
“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那么从说法的法师里边,听到佛的功德。那么先对佛的功德,起清净的信心;其次,自己想要证到这个功德,也是要发心成佛了,这都是从自利的方面的。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对于佛的妙智发心要证得,这也是要自利的方面的。“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而者,则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那么这里边就是说了,在第三项里边呢,一个是看见佛的圣教要灭了,他要发心,证佛的妙智,那么使圣教不灭了。那么其中附带的,圣教一灭呢,有情要受苦了,因为有情靠佛的圣教去做呢,能够避免苦恼。圣教没有了,跟着烦恼乱做了,就要受大苦,那么也有除有情的苦而发心的。那么这是利他的了。“然其发心主要因缘不忍圣教寝灭”,所以说这个里边,哪是次要的,哪是主要的呢?主要的是对圣教的要寝灭,就是要衰灭了,感到不忍,还是要证佛的妙智为主。那么下一个辩论就是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以除众生的苦,这个悲心为主的话,“则于下说以悲发心”,四个因里边以悲发心有重复了。所以说这个四个发心里边的第三项,虽然也有要使众生不受苦的心,但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得佛的妙智,使佛的正法不寝灭,那么这是还是要证菩提了,还是自利的这一方面。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看到这个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那么这个菩提心有很大的利益,胜利了,极希有,极贵重。这个因缘,这个缘,激动他,希望呢,证到这个佛,希望证到佛的心生起来了,那么也是为了成佛的心。所以说这个四个缘呢,重点都是为了要希望证到佛、佛位。那么这样子说呢,我们说是偏于自利的。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这是总结。这个发心呢,“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这是第四个。这个发心呢,对菩提,就是佛了,要发证到的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并不是说成了佛度众生这一方面而安立的,主要是要证得菩提,这一方面安立这个四个缘的,那么这是说重点这个,下边就引出一些辩论的问题来了。
“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那么另外一方面,不是为证大菩提,为了要度一切众生,慈悲,众生离苦,利他一定要证大菩提。因为你利他,证了声闻缘觉力量不够,凡夫更不能利他,一定要证大菩提才能利他的,所以要这样成佛的呢,“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如果为了利他,必须成佛,这是慈悲门里边这样子做的。那么这样子呢,除遣就是消除,或者是对冶,利他当中,在利他这一方面呢,声闻缘觉的寂灭为满足了,这个是可以遮了。因为你慈悲嘛,要度一切众生,非要成佛不可。所以利他里边,执到寂灭为满足的这个心呢,可以遮止了,可以对治掉了。但是“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前面那个要成佛的那个满足,这个想法呢,这个要求是遮不了的。“又无余法能遮彼故”,除了自己要想成佛,就是前面四个缘的话,再也没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对治,要自利圆满,非成佛不可,这是没有其它的方法的。
“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我们说,自利只要寂灭就够了,这个心好不好呢?不好,要遮的,就是要对冶的,一定要成佛自利才能圆满。为什么原因?因为小乘单单脱个生死,只有一部分的断的功德、证的功德,小乘的断:断烦恼障,小乘的证:证解脱身,不能证法身。这个成佛呢,烦恼、所知障全部断完,那么要证法身的功德。所以说,这个一部分的证德是不够的,他的自利不圆满的,自己的功德还不圆满,那么当然,寂灭,以此为满足呢,在自利里边是不够的,这要遮的。就是说一定要不满,一定要把他扩大,到成佛为止了。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这个小乘的这个寂灭为足,三有的衰损,就是说三界流转的那些过患固然是解脱了,但是没有解脱堕于寂灭那一方的过患。寂灭的过患就是不度众生了,他是这个灰身灭智了,再也不起作用了,这个过患没有消除,并没有解脱的。
“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那么经里边,佛经里边也这么说的,自利圆满要证到佛的法身。所以说呢,对于佛的功德,你修了净信,对佛的功德起了清净的信心之后,修得了这个清净的信心之后,那么你才会看得到。看到什么?不要说是利他,就是要自利,不成佛的话也不行的。那么这一个看到之后呢,是“不退小乘最大因缘”,是不退堕于小乘的最殊胜的最大的因缘。这个东西看到之后,不会退小乘了。那么这里就是说呢,这个自利呢,圆满是必需的,因为你不圆满的话会退到小乘去的,因为利他的这个,圆满功德遮止寂灭了,自利你不遮的话,还会退到小乘。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那么再回顾这个四个缘里边,开头两个发心,根本没有提起慈悲两个字,就是对利他方面没有谈起的。“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那么很多的经,很多的论,其它的也都说,看到佛的色身,或者佛的法身,色身就是报身,法身就是证到的法身。他看到佛的殊胜的色身、法身功德,就引起想成佛的心,这也叫发心,那就是说自利方面说的。“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那么经论里边发心有两种,一种是自利的,要自己成就佛的法身、色身,这一方面的功德而发心。看到这个佛的色身法身功德而引起自己要得佛的一样的色身、法身功德的心,要成佛的心,这是发心。又其它一方面呢?发愿,要一切众生都要成佛,这个也叫发心。那么这两个就自利利他两个都有。经里边这两个都说的。“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那么这个两种里边呢,随你说哪一个,都可以说属于发心的数位,可以摆得进去的。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一切德相发心”,就是说,我们要发菩提心,圆满一切德相,就是最圆满地发菩提心,单是看到利他而必须成佛呢,这还不够的。“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欲引得”,那么就是自利,也要成佛之后才能圆满自利,这个也不能少的。所以说发菩提心,经里边说某些地方侧重于这个见佛的功德,想证得,自利方面的。有的方面呢就是要安立众生,成佛才发心的。这两种呢,单求一边都不够的,一定要把它圆满合拢来。利他方面来说,非成佛不可;自利来说也非成佛不可。这样子的发心,才是真正圆满的德相的发心。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那么你说求自利,是不是说单是小乘一样,自求自利呢?这个自利,并不说舍弃利他的,自己成佛之后,才能够圆满地利众生,还是要为他利益的。这两个就是说,相辅相成的。那么这样子的圆满的发心呢,《现观庄严论》里边就明白的一个两句话表出来了。什么呢?《现观庄严论》里说的:“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这个就是《现观庄严论》里的,“发心为利他”故嘛, “欲正等菩提”。那么这是发心利他,就是利他方面的;欲正等菩提,自利方面的,这两个又是相辅相成的。那么这样子“双求菩提与利他故”,才是圆满的发心。所以说《现观庄严论》的这两句话呢,是表达了圆满的发心的圆满德相,圆满一切德相的发心。就是既要利他,还是要自利成佛,那么这个才是圆满。任何偏一边,固然经里边都有,都说发心,但是是不圆满的。
那么这里说了很多呢,就是说我们这个四个缘里边的发心呢,是偏重于自利的。那么这个呢,在慈悲,讲慈悲利他方面偏重于利他的,在利他的方面呢,可以遮止,这个利他,这个是寂灭为满足这个心可以遮掉了。因为寂灭呢,不能利他了。所以说从慈悲门里边呢,就是说,利他必须要成佛。那么自利门里边呢,那就是说,单是从慈悲方面说,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发心,要成就佛的功德,那么这才是自利的圆满,所以这两个都要。那么这样圆满地呢,就表达在《现观》的那个颂。
这个一段文呢,有点转弯很多,所以我们再补充来说一下。下边我们接下去,就是说这个四个因了,先把《广论》的原文说了。
辛二 从四因发心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愍有情,而四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是悲愍有情”,这里就出来了,“悲愍众生”。第四个呢,“不厌患生死难行”,这个为了悲愍众生,长时期…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