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跑。要修行念诵,打瞌睡了。叫他坐下来么,打瞌睡了,无堪能性。这就是身心刚强,绷硬地,不欢喜坐,坐也坐不住,要么跑掉了,要么就打瞌睡了,无堪能性,这就叫粗重。
烦恼呢,身心不寂静的,烦恼的相就是不寂静相,就叫烦恼,多诸烦恼就是身不寂静。
还有什么?“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现在前故,故名恶行”,就做坏事了。
“不修诸善,不护诸恶”,叫放逸,善的不修,坏的就是不防护,这叫放逸。
“躭着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故名懈怠”,欢喜睡觉,睡不着嘛,躺着也好,昼夜的时间浪费了,没有去做好事,这叫懈怠。
“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四圣谛生不顺解,故名不信”,就是不信三宝、不信四谛、佛,这些五浊恶世的现象。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浊恶世,于今正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发下劣声闻独觉菩提心者,尚难可得,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我当应发大菩提心,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于我起菩提愿。由见末劫难得发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缘。」
“见是事已”,他看到了这些事情。“便作是念”,他就这么想。“大浊恶世”,这个大的五浊恶世。“于今正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这个时候起了很多的烦恼,恼乱。“能发下劣声闻独觉菩提心者,尚难可得”,在这个五浊恶世烦恼炽盛的时候,发一个下品的声闻缘觉菩提的心这些人还找不到。“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那么要对无上正等菩提能够发心的人更不可找了。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怎么办呢?就没有人,我来当!这个就是当仁不让。“我当应发大菩提心”,没人发,我来发,这个就是对的。“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于我起菩提愿”,我带个头,发了大菩提心,使恶世里的无量有情跟了我学,发个菩提的愿。“由见末劫难得发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这个叫第四个初发心的缘。
那么初发心的缘有这么四个。第一个要亲自见到、听闻,那是很困难了,像我们这个时候做不到;第二个,听闻正法,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三个,看到这个菩萨藏要隐没了,众生要受苦了,发心,也是应该这样子做了;第四个,看到众生,烦恼滋润,这个发菩提的人没有,他要带个头,来发菩提心,使大家跟他学,这是更高的。那么这四个缘呢,就是说书上说的,发菩提心的开始有四个缘而发,下边就是四个因。我们把书上念了再说,下一次么把《瑜伽师地论》带来了,再仔细地对照。这是四个缘讲完了,“共为四种”。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发心的道理,论就是《瑜伽师地论》,“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
“由何缘者”,他总结,“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看到希有的神变生希有的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得到之后我也可以有神变了。
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
听到佛的功德,那么起清净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得到之后,这个功德呢,我自己也要得到了,要证,那就是发菩提心了。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大乘圣教将要正法要灭了,心起不忍。“于佛妙智发欲得心”,希望得到佛的妙智。“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正教不灭呢,众生的苦可以除掉了。“亦缘除苦而发其心”,这个里边呢,也有这个要除众生的苦而发心的,但是呢,其发心的主要的因缘呢,“是由不忍圣教寝灭”,那个主要是不忍佛的圣教要消灭了,那么中间附带一些要除众生的苦。“若不尔者”,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是真地为了众生除苦的话。“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这与下边说的依悲心而发心呢,那重复了。第三个,也是依悲心。所以说这里重点是看到佛的圣教要灭了,他以不忍的心而发心的,虽然也带一些能除众生苦,这是次要的。因为下边还有了,依悲心而发的,另外有的,否则就重复了。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此心大利”,看了菩提心的利益“极为希贵”,很希有,很珍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由这个缘的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在佛的那一边,希望证到。
那么他这里把这个四个缘呢,还是解释得很仔细的。那么他这里怎么说呢?时间看看哦。这个第四个缘呢,“由见此心大利”,这个菩提心利益极大,很希有,很珍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就是看子这个缘,看了这个心,极希有,极珍贵,大利益?他这个缘而激动的,就于“佛所发欲得心”,就希望证到佛。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他想得到菩提,而建立的。“非就所为而为安立”,不是他要做什么事,就是所谓的佛的事,所谓就度众生而安立的,他本身就是看到菩提心希有,功德很大,这个利益很大,他就样子激动呢,佛是发了菩提心的,他就要成佛,要证得佛。“于菩提发欲得心”,对这个菩提要证得心而建立,这个缘的,并不是说要做什么事情而建立的。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这个假使说你对佛的功德没起修信心的话,那就不想证佛道了。因为对佛的功德信心很深,那希望自己也证到了。假使没有信心呢,他也不想了,我去证佛干啥呢?根本没有信心么,就不要证了。这样子呢,“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那么你不想成佛的话,我们求自利,你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证到阿罗汉,证到寂灭了,就饱足了,这个心就不能除灭了。他以为阿罗汉二乘证到寂灭嘛,自利就圆满了,走出一半嘛,他以为自利到此为止了,那么这个心呢就不能除灭了。我们说自利,到阿罗汉是不够的,成佛才圆满自利的。
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
那么假使你修慈悲,就是慈心悲心,看利他的功德。那么要利他,决定要成佛才能利他,不成佛的话,功德不够,不能救度一切众生。而这样子想成佛的,可以“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利他里边寂灭是不够的,这个心能遮了。因为要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大菩提,证了声闻缘觉的涅槃呢,不能圆满利他的事情,这个可以遮除了。但是还不能“遮前满足执故”,自利就以为到寂灭就满足了,这个心慈悲门中是灭除不了的。“又无余法能遮彼故”,那么还有其它的方法也不能遮。
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
“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那么自利,到执涅槃为止,这个心是不是就够了呢?不要遮了呢?不对,还是要遮的。“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因为你以这个寂灭为满足了,这是小乘的解脱生死了。只有一分的断证功德,断的是烦恼障,所知障没有断;证的是涅槃功德,这个佛的法身功德还没有得到。那么自利的意思是不圆满的,所以这是不够的。寂灭是自利方面说是不够的。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
他这个二乘涅槃出三有,世间流转是不好,有过患,但是寂灭解脱并没有过患,这是他们认为很好了。
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那么经里又说,自利圆满是证得佛的法身,小乘是得不到的。故于佛的功德,修清净的信心生起之后,则能观见,则能看到这个,圆满自利才能看到。“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少,不要说利他不成佛是不够的,就是自利的话,不成佛也是不够的,仅仅是证了个涅槃,自利还是没有圆满。“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这个是说不退堕于小乘的最大的因缘,就是说自利要圆满,一定要成佛才能够。
这里是宗大师辩了很多,第一遍看了是不够的,回去好好看。那么下边我们再这里有关的还是要念下去。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
我们说这个四个缘里边,开头两个并没有说慈悲引的那些。
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
单是看到利他,必须要成佛,而生起成佛的心,是不够,还不算满足的。
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就是看到自利的话,不成佛的话,自利也不能圆满,所以要成佛,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自己要成佛,自利并不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这个是双方的,既要自利又是利他。那么这个这句话怎么说呢?《现观庄严论》就有句很好表达的话:“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这是双关的,发心利他一定要成佛才做到,而自利的话也要成佛才做到。
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双求菩提,既要求菩提,自利;又要利他都离不开成佛,所以这样子呢,才是圆满的。这段文很拗,今天呢,因为时间关系,也不能广地打开讲,那么下一次我们把这一段呢,再销一下,那么回…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