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8

  ..续本文上一页》的念一下,什么叫“微妙正法菩提藏教”呢?“谓于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方广是讲菩萨藏的,是讲这个菩萨法门。“唯菩萨藏”,这个就是菩萨独有的,声闻不共的。“即于时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里边就是讲一切菩萨道的。“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提道呢,是教我们修行正道,无上菩提的,“十力、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的,这个叫无上的菩提微妙正法。他听到了,听到这些法之后,听到你之后呢,“深信”,深深地相信。“谓诸菩提具多胜解,于真实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对于那些经听了之后,成就清净的信心,决定的喜乐,这个不可动摇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闻正法及与深信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二初发心缘。」

  “又闻正法及与深信增上力故”,就是前面说的听闻菩萨那里的正法,自己产生深信的信解,这些力量的缘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对如来的佛的智慧呢起了深深的信解,深深地生起信解心,不能动摇了。“为得如来微妙智故”,那么佛的智生起了极大的极深的胜解,那么是很欢喜了,那么他要求这个智了。“为得如来微妙智”,就发菩提心了。这是第二个发心的缘,“是名第二初发心缘”,那么这是第二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有一类,虽不听闻如上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于世,能灭无量众生大苦,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

  那么“或有一类,虽不听闻如上正法”,那么另外一类呢,他倒没有听到这些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那么,这个事情就是说他亲自听、亲自见、亲自听闻佛的神变没有听到,这个菩萨藏微妙的正法也没听到。但是他看到这个世间上,这个正法呢,菩萨藏的就是菩萨的法,成就菩萨藏的那些法快隐没了,那么他心起不忍了。

  这个哪些叫菩萨藏的法将近隐没呢?就是三藏十二部教里边方广那一分,专门讲菩萨道的。这一些所摄的菩萨道的藏呢,因为世间上五浊恶世呢,都造一些相似的正法呢,把这个正法呢就是隐没了。

  我们现在大家知道嘛,那是末法五浊恶世的时候,相似正法多得很。*轮功,冒牌佛教,把佛教的*轮两个字拿去了。还有很多的什么藏密气功了,什么东西了,都是借这个佛教的招牌,卖他的黑货。还有越南的什么一个她是锡克教,装了比丘尼的样子,自称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什么青海什么,这个大家都知道,也是把佛教的招牌卖她的黑货,这些多得很。

  那么正法将灭了,这是很危险。“见是事已便作是念”,他就看了就起悲心了。“菩萨藏法久住于世,能灭无量众生大苦”,菩萨藏的法如果久住于世的话,那产生很多的菩萨了,他可以灭众生的苦,救众生苦。那么众生听了这个法自己去做,也可以避免恶道的或者人天的这些痛苦。那么这个法要灭掉了,那就是众生的苦就要没人去救了。

  “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那么我应该见义勇为。所以说我们这个问题呢,就是这样子的,我就看到很多的佛教徒,也肯学法,也肯修行,就是不肯见义勇为。看到正法灭了,逃掉了,这个气人!你干什么呢?你出了家,受了大戒,就是要住持正法的。正法要隐了,你逃避了,你还对得起佛吗?所以说这些不是道了。这些才对的:看到正法要灭了,众生要大苦了,“我应住持菩萨藏法”,挺身而出,不要人劝的,自己要出来的。“发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为了要灭无量众生的苦,就自己要该出来,发菩提心,这是一种发心。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为护持菩萨藏法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

  “由为护持菩萨藏法增上力故”,为了护持菩萨藏法,就是菩萨的法了,这个增上力,这个力量,这个力量的所增上了,这个增上力了。“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他一个是发心要护持这个菩萨藏的法,使正法要久住;同时对如来的智慧呢,深生信解,不动摇了,决定要成佛,要得到佛一样的微妙的智慧。那么得了智慧之后就可以住持正法了,所以这样子发心的,就是发心的第三个缘。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有一类,虽不观见正法欲灭,而于末劫末世末时,见诸浊恶众生身心,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谓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

  《披寻记》卷三十五:「末劫末世末时者:谓于尔时正法欲隐,是名末时。于是时中,为显诸行生灭,三世差别,是名末世。若复为显彼时久远,假设譬喻计算数量差别,是名末劫。当知此中时是总称,世是其位,劫是其数,如是差别。诸浊恶者:略有五种: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如《菩提分品》释。于尔所时,一切有情多造恶业,多受恶果,故名为恶。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者:谓诸众生身心为随烦恼之所恼乱有其十相,非谓十种随烦恼也。又复随烦恼名,通说一切本随烦恼。《集论》中说: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又烦恼差别有其多种,倒染心故,名随烦恼。如《有寻有伺地》释。谓多愚痴等者:痴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痴。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耻,名无惭愧。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由可爱事若变坏时,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此拊膺,故名为苦。身心刚强,不安稳性,无堪能性,故名粗重。此有十八品类差别,如《决择分》说。能令身心不寂静转,故名烦恼。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现在前故,故名恶行。不修诸善,不护诸恶,故名放逸。躭着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故名懈怠。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四圣谛生不顺解,故名不信。」

  “或有一类,虽不观见正法欲灭”,虽然没有看到正法要灭了。那么前面三个都没有就是说。“而于末劫末世末时”,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正法要灭了。这个末世么就是三世里边最后的一个世了,这个时间呢,这个末世,就是最后的时候了。“见诸浊恶众生身心”,“诸浊恶众生”,那么劫浊、命浊、烦恼浊、见浊、有情浊了,这我们五浊恶世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这里就是说举了十个随烦恼。“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者,谓诸众生身心为随烦恼之所恼乱有其十相”,并不是说十个烦恼,该是那些烦恼恼乱呢,有十种相。

  “又随烦恼名,通说一切本随烦恼”,这个随烦恼不是说小烦恼了,根本烦恼也在里头。《集论》中说,“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集论》里边它这个话不是要混淆吗?随烦恼一般大家学过百法的都知道,是小烦恼嘛。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跟见。那么它这个里边说,随烦恼包括根本烦恼的,小烦恼都在里头。那么引的是《集论》的话。那么这个集论怎么说?我们还是把它看一看,集论里边第四卷。

  

  《集论》云:「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法。又贪瞋痴名随烦恼心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

  它说什么叫随烦恼?“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它就所有的烦恼,根本大的小的,都叫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诸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有些是随烦恼,而不是烦恼。那么这是简别了,四料简一类的东西,这个我们听了就算了,除了烦恼以外,其余的染污的行蕴、心所法。

  “此复云何”,这什么呢?“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是随烦恼,非烦恼的,就是除了根本的贪瞋痴慢疑见六个烦恼以外,其余的染污的心心所法,这是。

  “又贪瞋痴名随烦恼”,心心所法,贪瞋痴也叫随烦恼。“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贪瞋痴是根本烦恼嘛,为什么叫随烦恼呢,这个随烦恼不是小烦恼的那个,它就是说这个心心所法,有这个烦恼呢,“随恼于心”,就跟了这个心,使他不离开染污、不解脱、不能断障,叫随烦恼。这个他举一个,如经上佛说过的,“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贪瞋痴在你心里边,随了你心,恼乱你。“心恒染污”,那就叫随烦恼。所以说这里引了一段文呢,总的来说,就是说贪瞋痴根本烦恼也叫随烦恼,那么那些小的烦恼呢,当然也叫随烦恼,所有烦恼都是随烦恼。

  “谓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那就是说我们《广论》上的,什么呢?谓“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等”,就是这个,很多这些恶世的时候,又给烦恼所恼乱,那么很愚痴了。“多无惭愧”,没有惭愧;还有悭吝、妒忌。还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不堪能性了;“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心里有烦恼呢,外面就是要做恶行了;“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放逸、懈怠、不信都是增长烦恼的。

  什么叫多愚痴呢?做的事情搞不清楚,愚,叫愚痴。

  于所造的罪对自己没有惭愧心,叫无惭;

  对人家来说不感到羞耻,叫无愧。“于资生具,深怀鄙悋”,叫悭,那些我们的养身的东西呢,饮食、衣服、卧具等等舍不得叫悭贪。

  心里边有染污心,对他人的好、光荣不欢喜,人家有好事情呢,心里自己不高兴,这叫妒忌。我们该随喜嘛,人家好嘛,随喜;但是有烦恼的心呢,人家好了,他一定要跟人家比了,他好我不好就生气了,妒忌心就来了。

  忧,好的事情坏掉了,那么心里不高兴了,有忧,因为忧么,产生一些痛苦,这叫苦。

  什么叫粗重呢?“身心刚强,不安稳性,无堪能性”,粗重。我们有些人,强得很,坐下去腿子痛,坐了一些,坐不住就要…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