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7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

  这里说菩提心的功德,假使说我们想把一个有情的头痛那个病把他治好,这个心,利益众生的心,他感得的福报已经无量了。就说有个有情头痛,我们想把他如何把他医好,使他不痛。那么你这个心呢,这个利益众生的心,他感的福报已经是无量了。那么生起菩提心来了,“况欲除一一,有情无量苦”,不是一个有情了,所有的有情,都在里边,也不是一个头痛的病了,所有一切众生的苦,不管你什么病的苦,什么恶趣的苦,什么什么的苦,都要给他除掉。不但是除他的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要成办使他们无量的功德,将来都能成佛了,要成办无量的功德。那么你这个想想看,这个福报的大,是不可比了。一个众生的头痛给他除掉,尚且有无量的福报,现在把一切有情的一切苦痛除掉还不算,还要他们成办无量的功德,使他们能够成佛,那么这个福报,就不可说了。

  

  又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

   “余善”,除了菩提心以外的善法,他们所生的果呢,就像芭蕉树一样的。生了果之后,这个树就雕谢了,这个我们没有种过芭蕉了,都是听说。芭蕉树它长了果之后,这个树本身自己雕谢了,再不能生果了,生了一次就完了。那就比喻我们的善法,感了异熟果之后,果得到了,这个业就尽了,再不能感其它的果了。而菩提心呢,就不是一样,“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菩提心这颗树它长的果呢,无穷无尽地增长,越长越多,不像那个芭蕉树,长了就死掉了,它是越长越多的。这个说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那么菩提心那么好,那么该发心了,该生菩提心了。

  发菩提心

  

  己二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

  “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怎么样子算够量。“四仪轨受法”,如何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仪规,怎么受?这么分这四科。

  这里我们准备要参考《瑜伽师地论》的,那么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呢,可能很多人没有带。那么今天我们就略略地说一下,希望下一次嘛,就带来,我们再好好地详细地说一下。因为这个《瑜伽师地论》讲得很多嘛,我们回去可以参考,现在把书上的先看一看再说。

  庚一 由依何因发菩提心

  菩提心什么因,怎么生起来?

  辛一 从四缘发心

  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

  “初中有三”,那么生起菩提心,他的道理呢,他说有四个缘。先把《广论》的文看了再说,有四个缘,生起菩提心来,发心。

  一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那么第一个发心呢,亲眼看到佛或者菩萨,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或者从可信的人,听到这些事情。不可信的那些道闻途说,那是不可信的,那是吹牛的话不能信。可信的里面听到,真实的,依了这个而发心的。那么就是说念所住,我们所安住的所修的菩提,有大神力,有大威力,那就从佛菩萨的表现出来了,有大威力的。

  

  二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第二个,“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虽然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那么我们是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佛的不可思议的神力,但是我们听到了一个无上菩提法藏,讲菩提心的心要的那些法,听闻了。从听闻之后,对佛的智慧生起了信解,不动摇的信心,那么这样子而发心的,这也是一种。

  

  三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这是从悲心出发了,虽然没有看到,也没有听闻这些法,但是看到菩萨的正法将灭,正法将灭的时候,他就心里这样子想,而发心的。怎么想呢?他说“如是正法久住”,正法久住,那菩萨的正法就是佛的正法,正法久住呢,众生得利益,依法执行了,可以灭很多的苦。所以说我们要度一切众生,不受苦呢,一定要正法久住。所以说正法久住,就能够灭无量众生的大苦。那么现在正法快灭了,众生呢得不到正法了,就像醉盲的有情,到处乱走了,那决定要受苦去了。掉下去了,山上掉下去,就是死掉了。那么“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为了要使众生不受苦,那一定要使菩萨的正法呢,这个要久安住了。那么要这样子发心,要发心,发起菩提心来,这是也是一种。

  四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第四个,他前面三种都没有,也没有看到正法要灭,但是看到世间上,“恶世”,五浊恶世。这个众生呢,“上品愚痴”,最大的愚痴。也无惭、无愧、嫉姤心、悭贪等等,这些烦恼嘛,这些烦恼都滋生。他就这样想,在这个世间上,你要对声闻、独觉的菩提能够发心,求声闻独觉的果的,都很难,何况无上正等菩提来发心的人呢,更谈不上了。那么这些世间上,就是说这些心就没有人发了,那么我赶快发心。我先发心,余当随学。我来带个头,我把这个心发起来。好好地做。人家看我做得对了,也有人学了,这么就“见难发心而发其心”,见到这个发心很难,但我一定要把它发起来。带个头,使大家都发这个心。那么这样子发心的呢,一共有四种。

  那么这个里边呢,讲了四个缘,又讲四个因,那么又讲四个力。那么这个呢,我们要仔细地了解呢,就需要看一看这个了。那么今天你们带了的就翻,没有带的就听了。我们就看三十五卷,这你们哪一页,我是不知道了,你们查一查吧。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

  查到没有?我看看在哪里?菩萨,《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的开头没有多少,这个地方开始没有多少,大概你们这里一页两页最多了,那么有一个,“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这里开始。

  《披寻记》卷三十五:「四缘四因四力者:建立义是缘义,顺益义是因义。如《有寻有伺地》说。即于如是诸因缘中,若令发心坚固不动,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缘,转名为力。」

  这个什么叫缘,建立的意思叫缘,顺益的意思叫因。那么,这个因缘,他能够到发心坚固不摇动的时候,有堪能性,不会屈伏了,就产生力量来了,这叫力啊。这个力呢,从因缘里边到它坚强的,不可屈伏的时候,就产生四个力。下边看四个缘。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缘?谓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有不思议甚奇希有神变威力。」

  这是第一个,那么不思议的甚奇希有的神变威力看到了,这样子发心。那么我们说神变有几种?这个有神境的神变、记说的神变、教诫的神变。神变不一定是说神通,现神通的仅仅是一种;记说的,就是知道你心里有什么,就给你说什么法;教授教诫的,那就是一般的说法,对机的说法。那么这三种,也叫三示导嘛,这个一般的佛经里边,尤其是佛的传里边都讲的这个事情,那么看到这些不可思议的神变力,威力呢,而发心的。这个三种神变呢,可以承办一切事情,度众生的事情,这是威力极大,是不可思议的,甚奇希有的,那么这一个。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从可信闻如是事。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

  “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从可信的人听到这些事情,神通变化的这些事情。“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我们前面这个书上的安住了,就是这个事情,就是这个注。这个书上的哪里啊,就是“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那就这里说的,它都有注解,所以说我们参考一下是有好处。“令安住者”,安住在菩提心上的。“及修行者”,那么念所住了,所修了,就是所住所修。“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说诸佛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名安住者。善修心故,名修行者。」

  那么什么叫安住呢?这个得了定了,心柔软了,叫安住。善修其心叫修行。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此见闻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发心缘。」

  第一个缘,因为亲自见到,或者从可信的人听到,这样子的大菩提心,生起信解,不可摇动的胜解。由这样子呢,发菩提心了,这是第一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有一类,虽不见闻如前所说神变威力,而闻宣说依于无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萨藏教,闻已深信。」

  “或有一类,虽不见闻如前所说神变威力”,虽然没有亲自看到,也没有从可信的听到。“而闻宣说依于无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萨藏教”,就是说,虽然,第一个缘里边的他没有,但是他听闻了正法,听闻什么正法呢,就是讲那些无上正等菩提微妙的正法的菩萨藏教。我们说佛的藏教呢,有声闻藏、菩萨藏,专门给菩萨讲的那些藏——三藏。而听到这个,听到讲无上正等菩提的微妙正法的菩萨藏里边的教,听到了。那么“闻已深信”,听到之后呢,深深地信仰,起深信。

  《披寻记》卷三十五:「微妙正法菩萨藏教者:谓于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唯菩萨藏。即于是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无上菩提微妙正法。闻已深信者:谓诸菩萨具多胜解,于真实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如《力种性品》说。」

  这里我们还是把《披寻记…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