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有菩提心才能救,那么哪些亲友能够跟它比呢?一切应取舍的地方,这个没有倒的教示,告诉我们,可以避免灾难,得到福报。世间上有哪些福报可以跟菩提心来比呢?所以说这个是最最好的东西,应当要努力追求的。他的这个前面的没有引了,他就是说了很多菩提心的好处,那么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有哪一个善法可以跟菩提心比呢?有哪一些亲戚朋友来帮助我们的,可以跟菩提心来比呢?有哪一些福报可以比菩提心更大的福报,跟它比呢?都没有,这菩提心是最好的东西。
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
那么既然菩提心那么好,哪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我就三门恭敬地礼拜他,这是菩提心是最殊胜的东西。只要你这个人身上有菩提心了,这殊胜的胜义的菩提心生起了,那么这个人呢,就值得礼拜的,恭敬的,三门,身口意的恭敬礼拜了。这个我们在《俱舍》里也有这个话,俱舍里讲三宝的时候,讲法宝呢,当然是涅槃为首的那些法了;僧宝么,就是这些有学无学的那些法了;那么佛宝呢,成佛的无学法。那么这个皈敬的都是法了,成就那个法呢,才能成佛了。所以说在有部来看呢,佛的身并不是真的佛,而佛成就的法,成佛的无学法才是真的佛。那么世亲菩萨就是说了,因为这个人他身上有了殊胜的成佛的法了,那么这个人也值得恭敬了,所以对佛的身,还是要恭敬啊。那么这里一样的,因为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前面讲了很多,那么这个人他发了菩提心,那么这个人呢也是值得恭敬的。所以说哪个发了这个最殊胜的胜义菩提心的,这个宝贝的东西,他发了这个心的,这个人呢,就要三门恭敬地顶礼他,就是值得恭敬的人。
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这些呢,都要一个注解 ,正法乳,这是一个比喻。正法,我们当它一个牛奶一样。牛奶可以炼出这个醍醐,那个醍醐是最好的美味的东西了,最殊胜的,它是从牛奶里提炼出来的。那我们的正法里边,也可以提炼出最好的东西。那么怎么提炼呢?我们搅这个牛奶呢,拿个棒棒去搅了,搞出醍醐来了。我们的正法呢,就是要闻思的智慧,来好好地把正法,去搞懂,就是要去搅一样。那么出的精华呢,乳的精华就是醍醐,我们这个菩提心搅出来的,那就是成佛了,那么一切利益功德都会出来了。所以菩提心里边提炼醍醐的话,就是在我们的由闻思的智慧,在这个佛所说的正法里边,好好地去用功的话,将来就可以提炼出这个醍醐一样的,极大的利益的东西,都会出来。那么这就是说。
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
这些是佛说的话里边的心脏,心要,这个最殊胜的教授。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之见”,这个我们一开始就讲了,那么一个是中观见,一个是唯识宗的实相的那一派的那个见。但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的传承呢,从金洲大师得到的。“故为师中恩最重者”,所以说他把这个金洲大师呢,那么多师父里边,推服他恩德最大的一位。根本的,最根本的就是他的金洲大师。这里边就是说重视菩提心了,因为前面讲了菩提心那么重要。所以说阿底峡尊者尽管他自己持中观见,他也有他中观见传承的师父,而金洲大师的唯识见呢,当然从我们的看法呢,是不了义的了,真正了义是中观见,而因为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的传承,是从金洲大师那里得来的,所以说他把金洲大师推为恩最重的这个根本的上师。他就是说重视菩提心了,“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就这个意思了。菩提心从他那里来的,我最恭敬他。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假使说我们想把佛教的重点想要了解的话,那么看看阿底峡尊者传记呢,对这个道理扼要决定有帮助,使你得到了解。那就是说重视菩提心了,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啊。尽管中观见,空性了,最高的(唯识见里边讲空性是不了义的),但是菩提心传承从金洲大师得呢,他还是把金洲大师推为最高的。这就是菩提心他看得比这个空性还要高。前面也说过的,空性是共因,三乘是共的,而菩提心呢,不共因,所以说他以这个为标准来看问题了。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若无此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这个地方就是说菩提心的好处了,假使说我们好好地,精进地修这个菩提心。这个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了,那么哪怕你对乌鸦,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众生了,布施它一点点的饮食,那也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布施的东西了。那个所施的乌鸦跟那个施的食品,都是很小的,但是因为有菩提心的摄持,他也可以堕入菩萨行数,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哪怕你施乌鸦一点点饮食,只要你生起菩提心的,有菩提心摄持的,这就是行菩萨道了。反过来,假使没有这个心,哪怕你将最珍贵的七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为布施,还不能算菩萨行,这还不算行菩萨道。菩萨道用布施嘛,他用布施来作比喻嘛,你布施了这么一点点,还是一个乌鸦,假使你菩提心摄持的话,这就是菩萨行了,属于菩萨的布施波罗蜜多了。假使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布施了那么多的东西,也不算行菩萨道,不能算数的,所以说重点是看你有没菩提心了。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那么我们说布施、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了,这个前面讲的布施了,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乃至智慧也好,乃至修密法的,本尊的、气脉、明点等等。假使没有菩提心呢,都不能算菩萨道,不算菩萨行的。那么你有了菩萨的菩提心呢,那你修一点点都算是菩萨行,这个就是说菩提心的珍贵。他下边打个比喻。
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如以钝镰刈诸草木。
他说我们拿割草磨镰刀来打个比喻,他这个宝心就是菩提心,“未至扼要”,还没有好好修到真实地生起来。那么虽然你名相知道一些,或者什么啊,了解一些,没有修道扼要的,重点的没有真正修起来。那么你不管多少劫,多少长的时间,修那个善行,六度等等,没有什么进取,没有什么收获的。为什么呢?打个比喻,就像你很钝的镰刀去割草,割了半天,很久,割不了多少。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多。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假使你这个心,菩提心,得到扼要了,就是真正生起来了。“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多”,那么菩提心生起来呢,就象我们磨镰刀一样,虽然我们在磨刀的时候,好象牺牲了时间没有去割草,但是磨快了之后,你再去割的话,极少的时间,就割了很多。所以菩提心起来了,等于说镰刀磨快了,花点很少时间可以割了很多的草。
那么这些,我们是富有经验。我们在五台山每年要割草。割草么,一个是我们自己养牛要用,冬天要养牛;还一个卖掉,卖掉嘛可以有收入,我们都是自力更生的。那个时候政府不救济,居士也没有……,山上供养也是不多的。那么靠自己劳动了,那么割草呢,在我们这些上海去的,城市里去的呢,只知道埋了头割草,要割得越多越好。那些老练的,他就是开始并不割,拼命磨刀。我们感到,那些磨刀嘛,这个时间浪费掉了,割一刀算一刀嘛。结果他磨快了,回去的时候,他们一大捆担起走了,我们还是不到他们一半,啊呀(师笑),最多是一半多一点点。这个就是刀钝嘛。你拼命地割,还割了没有多少。他们开始的时候,虽然起步慢,但是磨得很快,一下子“嚓嚓嚓”割过去了,那是很快地割了一大片。这个就是说没智慧嘛。那么有菩提心的话,那就是说,虽然花点时间磨刀,但是磨快之后,那效果就不好比了。
一一刹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尽者能无尽故。
那么他的好处就这样子了,什么好处呢?就是说“一一刹那”,每一个刹那里边,只要菩提心真的生起来了,可以“速疾净治罪障”。那么我们前面所说,靠依止力嘛,四力忏罪的时候,菩提心就是这个依止力嘛。菩提心起了,能够刹那刹那地灭了很多的罪,也可以刹那刹那地积集很多资粮。再一个虽然小小的善法,可以使它增广。那些善法快要完了,可以使它无边,就是给它重新增益到无边去,本来要没有的,可以继续无边地发展下去。这个菩提心的好处,就像我们割草,用快刀割草一样,当然快刀割草跟这个菩提心那还比不上,那差得远了。
那么菩提心那么好呢,所以说《入行论》里边又说了,这些都是有依据的,他把依据拿出来了。
《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
我们造了很大的罪,极重的罪恶。这个罪,你如果没有大的菩提心,就是够量的、圆满的、得了扼要的菩提心的话,真正菩提心生起来的话,哪一个善法能够把它除。映,映就是映掉它了。就是哪个怎么去除掉它呢?一定要菩提心才能除了。我们记得在讲论的前面的一个颂,也是《入行论》的,就是说整个的黑暗,只有一个电闪的那么一点光暂时照破一下,这个善法的力量很小,这个恶法力量很大,你怎么除得掉呢?真正菩提心来生起来了,才能把这个整个的黑暗,这个罪除掉。他下面就是讲菩提心的,那么菩提心力量就极大了。
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
这个就是说菩提心的功能。这个菩提心就像劫尽的火一样,一刹那,劫尽的火,它把这个世界都烧完了嘛。就是三大灾,开始就七个太阳把火就从地狱烧起,七个太阳出来,整个的世间都烧空了,烧到梵天了。那么这个菩提心一生出来的话,那一切罪恶也全部地烧完了。前面讲过的,定业尚且能摧毁,何况不定业呢?全部都烧完了。
又云:「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况欲除一一,有情…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