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所以这里也说了,你说菩提心教授中心,不当他一个教授中心好好修的话,而下功夫修那些其余的微细的道呢,这是知见太浅的表现。既然宗大师给我们提出了,我们就不要做这个事情。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这个就是前面有人提出的了,修行一个是要无谬之道,一个是圆满之道了。无谬之道就是空性,这是对的,没错的,不是外道的东西,空是我们佛教里边的空,但是要圆满了,不圆满还不够了。他打个比喻:养孩子不能一个父亲就养了,一个母亲就养了,这不行的,要父母都有。“道支圆满”,我们修行支分要圆满,也要两个:方便、智慧,智慧是空性,方便是缘起的善巧。所以说,“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方便的最重要的发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通达空性,方便智慧都要。而方便是最高的是菩提心,智慧最高的是空性。这个我们抓住了,圆满了。你要得到圆满的道嘛,得圆满的果了。如果拿了一分的是不够的。无谬之道固然重要了,圆满的道,还要圆满了。单是无谬,没有错谬的,无倒是对的,但是不圆满还不能成佛的果。
设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这里说成佛,要方便智慧两个,都要了,方便的上首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最重要的,当然智慧很多了,空性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一些人,他只修一分,不是两个都修的,他的要求只希望解脱生死,不想成佛的。这些人要注意什么呢?“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你修止的时候,不要以为就是观了。“善修无我空性之义”,你空性就是要好好修,你修一分,修空性,你空性要好好修,不要误会。这个在后头,讲毗钵舍那、奢摩他的时候,要广讲。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九住心了,九住心得到五、六住心的时候,自己就感到好象是飘飘茫茫地,自己都不见了,看见一切都是空了,好象是都不实在了。有的人就以为证到空性了,那时候实际上你奢摩他还没得到,九住心的奢摩他还没得到,仅仅中间五住、六住的时候。毗钵舍那修都没有修,以为证了空性了,那是增上慢了。所以说在这个时候,纵使你要修一部分,就是单修空性,不修方便的,不想成佛,(只想)解脱生死的,你奢摩他修的时候千万不要误会是已经得了毗钵舍那了。要好好地修无我的空性的道理,这个观要好好修,才能真正证到声闻缘觉的空性。不要在修止的时候,就认为已经得了空性了,这是后面要广讲的,现在先提一下。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
单是前面所说的,就是单修一分的,声闻二乘的。假使说,你自己说要做大乘的人的,你必定要修方便的菩提心,单是空性一分还不够的,所以说必定要修菩提心,方便的上首,一定要修。
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
那就是《现观》的两句话,海公上师翻译,“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个空性的智慧有了,证到了,对三有就不贪着了,三有空掉了。不住生死,再不入执着生死了。但是声闻,因为是有空性智慧了,出了三界生死就完了,就到此为止了。菩萨不够,还有方便道,菩提心,悲不住涅槃,菩提心生起来了,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你就是住了涅槃去了,那哪个来救呢?所以说他要住生死里边,不怕一切的苦来救度众生,这是悲心的方便的表现。就是说我们大乘的人,必须要这个方便智慧,都要全的。声闻可以,单有空性,不要方便,他证的是二乘果,不圆满的。而是中间也不要误会,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不要认为已经得到毗钵舍那了。菩萨非要圆满不可,智慧方便,都不能缺少的,引那个《现观》的话来证明。
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慧不能遮堕寂灭故。
这个话呢,就是“智不住三有”,就是说以空性的慧遮止,避免我们堕落生死一边去、流转,不流转生死了,因为得了空性慧后,再也不会流转生死了。但是你不流转生死,跟声闻,缘觉一样就证了涅槃了吗?又不。“以悲遮止堕寂灭边”,以悲心,菩提心遮止你跟声闻缘觉一样,证了涅槃就不出来了。“慧不能遮堕寂灭故”,你有悲心方便,就是方便上首菩提心悲心,才能遮止堕寂灭一边。声闻缘觉的空性慧也有,空性慧不能遮止寂灭那一边,只能遮生死那一边,所以声闻缘觉,没有方便他就堕入涅槃去,就进入涅槃了,不度众生了。
不堕有边,小乘有故,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不堕有边,小乘有故”,“不堕有边”,空性慧,二乘也有。“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那么“不堕有边”,是二乘共有的,菩萨当然也有了。但是菩萨道特殊的,他是要断的堕寂灭边,不要堕于涅槃那一边。既不堕落生死一边,又不堕涅槃一边,那么什么呢?我们《摄大乘论》学过,无住涅槃嘛。他这个不住在涅槃里边,但是也不在生死里边,他又在三界里边度众生,又不流转于三界的生死,这就叫无住涅槃。这个学过《摄大乘论》,应该还记忆犹新,还记得起来,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六十七讲
上一次我们开始讲上士道,说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性。这个有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进入大乘的门的人。我们看是不是大乘,就看他有没有发菩提心?那么他是进入大乘门的,发了菩提心的;假使菩提心退了,那也是也退了大乘。所以这个菩提心是简别大乘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那么这里引了很多的关于菩提心这一方面的文。那么另外一个,菩提心又分三种:一种是从理解的,解义的,我们先要把菩提心搞懂了,什么叫菩提心;一种是造作的,还没有真的生起来的,但是勉强去做;最后呢,真实菩提心生起来。那么我们要菩提心生起来,也是这个次第。开始要把菩提心懂透;然后跟着做起来;最后才能真的生起来。那么真正的菩提心呢,当然是最后的那个,已经任运而生的,不是造作的。
这里又讲到空性与菩提心的关系,空性三乘的,共同的,是共因。那么菩提心是不共因,你发的菩提心的,加了空性,就是大乘的。如果没有菩提心,有空性的,那就是声闻、缘觉乘。所以说决定大乘的呢,还是菩提心上面。那么今天我们接下去。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这也是说菩提心的宝贵。“解佛密意”,能够把佛的意思,能够了解的,这个我们说《摄大乘论》学过就知道了,佛的话呢不能从表面上看的,有很多密意的。真正能把佛的真正的密意能够了解的。“堪为定量”,他这个能够达到定量就是如量的、标准的这些佛子、菩萨。“若有如此宝贵之心”,假使有这样子的宝贵的菩提心的话,在我们心里生起了,“于内生起”。那么就“执为希有”,那就是极希有的。“叹生如此希有妙道”,那么这个希有的妙道生起来之后呢,要赞叹啊,这样子很难得了。那么这是好的一方面了。“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假使说我们对菩提心并不重视,而执着那些愚夫所爱的,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的智者所欢喜的那些微分功德。那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说过的,那是禅定、神通之类的东西。这些功德呢,要菩提心的摄受下,才能起大的作用。如果你追求这些,外道也有嘛,所以说微分功德。那么“则不执为如是希奇”,如果说只是贪着那些功德的话,而对菩提心不重视的,那么并不希奇,并不有那么的希奇了。这个宗喀巴大师说这个话呢,有依据的。下边呢就是引《入行论》的文。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
这是《入行论》第一品里边的,他说其它的讲自利的人,他不会生起这些利益有情的心的。他们求自利都来不及,怎么想起利益众生的心呢?就是他不会生起的。就是以前我们讲过的一个颂,他连梦里也不梦到这些事情,他专门追求自利的。那么若内心“先无今得生”,这些其他的自利的人生不起来的利益有情的心,假使这个希有的殊胜的心宝,宝贝,就是菩提心了,这个心呢,“先无今得生”,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现在开始生了,那就极希有了。
那么这个颂呢,在隆莲法师原文 是这样子的,“反是绝不求自利,唯为利益……”,这些我们是抄笔记没有抄,本来要抄出来的,那么就念一道:“唯为利益诸有情,殊胜菩提心妙宝,空前希有始诞生。”那么,一般的有情,他们为自利也很精进地,努力去做,但是没有一刹那生起这样利益众生的心的。而诸菩萨呢,为了一切有情,成办他的安乐,断除他的痛苦,那么也成办他们的成佛的无量功德,这样子的殊胜的殊妙的宝贵的心,空前希有。在这个时候呢,生起来了。那就是说,这个文呢,就是说他生起菩萨心来了。从前从来没有过的很希有的这个菩提心呢,现在开始生出来了,就是生起菩提心来了。这是极希有的,很难得,很宝贵的事情。
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
这个里边,它这个颂是这样的,《入行论》 里边就这么说,这样子的心,哪个人能跟他比呢?这样子的,所以说,哪些善法可以跟这个菩提心来比呢?“何有此知识”,哪些亲友可以像菩提心一样的帮助我们?哪些福报,有菩提心那么大?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证了菩提心,对那些一般的凡夫,有情,他对苦乐的追求,蒙昧,只求现前的快乐,不知道将来的受苦。那么这些方面不知道的人,他们缺乏安乐了,很多的痛苦。菩萨呢,用增上生,决定胜的方法,使他得到安乐,使他满足,一切痛苦的源流把它截住,把它截断,那么就是不要造罪了。一切这个愚痴的黑暗,把它遮除。这个菩提心的作用这么大,世间上还有什么善法可以跟它比呢?它救度一切众生的苦难,哪有更大的亲友,亲戚朋友能帮忙嘛,但是世间上生死流转的苦难…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