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所以這裏也說了,你說菩提心教授中心,不當他一個教授中心好好修的話,而下功夫修那些其余的微細的道呢,這是知見太淺的表現。既然宗大師給我們提出了,我們就不要做這個事情。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這個就是前面有人提出的了,修行一個是要無謬之道,一個是圓滿之道了。無謬之道就是空性,這是對的,沒錯的,不是外道的東西,空是我們佛教裏邊的空,但是要圓滿了,不圓滿還不夠了。他打個比喻:養孩子不能一個父親就養了,一個母親就養了,這不行的,要父母都有。“道支圓滿”,我們修行支分要圓滿,也要兩個:方便、智慧,智慧是空性,方便是緣起的善巧。所以說,“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方便的最重要的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通達空性,方便智慧都要。而方便是最高的是菩提心,智慧最高的是空性。這個我們抓住了,圓滿了。你要得到圓滿的道嘛,得圓滿的果了。如果拿了一分的是不夠的。無謬之道固然重要了,圓滿的道,還要圓滿了。單是無謬,沒有錯謬的,無倒是對的,但是不圓滿還不能成佛的果。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于奢摩他須莫誤爲毗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這裏說成佛,要方便智慧兩個,都要了,方便的上首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智慧的最重要的,當然智慧很多了,空性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一些人,他只修一分,不是兩個都修的,他的要求只希望解脫生死,不想成佛的。這些人要注意什麼呢?“于奢摩他須莫誤爲毗缽舍那”,你修止的時候,不要以爲就是觀了。“善修無我空性之義”,你空性就是要好好修,你修一分,修空性,你空性要好好修,不要誤會。這個在後頭,講毗缽舍那、奢摩他的時候,要廣講。在修奢摩他的時候,九住心了,九住心得到五、六住心的時候,自己就感到好象是飄飄茫茫地,自己都不見了,看見一切都是空了,好象是都不實在了。有的人就以爲證到空性了,那時候實際上你奢摩他還沒得到,九住心的奢摩他還沒得到,僅僅中間五住、六住的時候。毗缽舍那修都沒有修,以爲證了空性了,那是增上慢了。所以說在這個時候,縱使你要修一部分,就是單修空性,不修方便的,不想成佛,(只想)解脫生死的,你奢摩他修的時候千萬不要誤會是已經得了毗缽舍那了。要好好地修無我的空性的道理,這個觀要好好修,才能真正證到聲聞緣覺的空性。不要在修止的時候,就認爲已經得了空性了,這是後面要廣講的,現在先提一下。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單是前面所說的,就是單修一分的,聲聞二乘的。假使說,你自己說要做大乘的人的,你必定要修方便的菩提心,單是空性一分還不夠的,所以說必定要修菩提心,方便的上首,一定要修。
如慈尊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滅。」
那就是《現觀》的兩句話,海公上師翻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這個空性的智慧有了,證到了,對叁有就不貪著了,叁有空掉了。不住生死,再不入執著生死了。但是聲聞,因爲是有空性智慧了,出了叁界生死就完了,就到此爲止了。菩薩不夠,還有方便道,菩提心,悲不住涅槃,菩提心生起來了,對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你就是住了涅槃去了,那哪個來救呢?所以說他要住生死裏邊,不怕一切的苦來救度衆生,這是悲心的方便的表現。就是說我們大乘的人,必須要這個方便智慧,都要全的。聲聞可以,單有空性,不要方便,他證的是二乘果,不圓滿的。而是中間也不要誤會,在修奢摩他的時候,不要認爲已經得到毗缽舍那了。菩薩非要圓滿不可,智慧方便,都不能缺少的,引那個《現觀》的話來證明。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
這個話呢,就是“智不住叁有”,就是說以空性的慧遮止,避免我們墮落生死一邊去、流轉,不流轉生死了,因爲得了空性慧後,再也不會流轉生死了。但是你不流轉生死,跟聲聞,緣覺一樣就證了涅槃了嗎?又不。“以悲遮止墮寂滅邊”,以悲心,菩提心遮止你跟聲聞緣覺一樣,證了涅槃就不出來了。“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你有悲心方便,就是方便上首菩提心悲心,才能遮止墮寂滅一邊。聲聞緣覺的空性慧也有,空性慧不能遮止寂滅那一邊,只能遮生死那一邊,所以聲聞緣覺,沒有方便他就墮入涅槃去,就進入涅槃了,不度衆生了。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不墮有邊”,空性慧,二乘也有。“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那麼“不墮有邊”,是二乘共有的,菩薩當然也有了。但是菩薩道特殊的,他是要斷的墮寂滅邊,不要墮于涅槃那一邊。既不墮落生死一邊,又不墮涅槃一邊,那麼什麼呢?我們《攝大乘論》學過,無住涅槃嘛。他這個不住在涅槃裏邊,但是也不在生死裏邊,他又在叁界裏邊度衆生,又不流轉于叁界的生死,這就叫無住涅槃。這個學過《攝大乘論》,應該還記憶猶新,還記得起來,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六十七講
上一次我們開始講上士道,說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這個有了菩提心的人,就是進入大乘的門的人。我們看是不是大乘,就看他有沒有發菩提心?那麼他是進入大乘門的,發了菩提心的;假使菩提心退了,那也是也退了大乘。所以這個菩提心是簡別大乘的一個重要的標准。那麼這裏引了很多的關于菩提心這一方面的文。那麼另外一個,菩提心又分叁種:一種是從理解的,解義的,我們先要把菩提心搞懂了,什麼叫菩提心;一種是造作的,還沒有真的生起來的,但是勉強去做;最後呢,真實菩提心生起來。那麼我們要菩提心生起來,也是這個次第。開始要把菩提心懂透;然後跟著做起來;最後才能真的生起來。那麼真正的菩提心呢,當然是最後的那個,已經任運而生的,不是造作的。
這裏又講到空性與菩提心的關系,空性叁乘的,共同的,是共因。那麼菩提心是不共因,你發的菩提心的,加了空性,就是大乘的。如果沒有菩提心,有空性的,那就是聲聞、緣覺乘。所以說決定大乘的呢,還是菩提心上面。那麼今天我們接下去。
解佛密意堪爲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于內生起執爲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爲如是希奇。
這也是說菩提心的寶貴。“解佛密意”,能夠把佛的意思,能夠了解的,這個我們說《攝大乘論》學過就知道了,佛的話呢不能從表面上看的,有很多密意的。真正能把佛的真正的密意能夠了解的。“堪爲定量”,他這個能夠達到定量就是如量的、標准的這些佛子、菩薩。“若有如此寶貴之心”,假使有這樣子的寶貴的菩提心的話,在我們心裏生起了,“于內生起”。那麼就“執爲希有”,那就是極希有的。“歎生如此希有妙道”,那麼這個希有的妙道生起來之後呢,要贊歎啊,這樣子很難得了。那麼這是好的一方面了。“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假使說我們對菩提心並不重視,而執著那些愚夫所愛的,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的智者所歡喜的那些微分功德。那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說過的,那是禅定、神通之類的東西。這些功德呢,要菩提心的攝受下,才能起大的作用。如果你追求這些,外道也有嘛,所以說微分功德。那麼“則不執爲如是希奇”,如果說只是貪著那些功德的話,而對菩提心不重視的,那麼並不希奇,並不有那麼的希奇了。這個宗喀巴大師說這個話呢,有依據的。下邊呢就是引《入行論》的文。
《入行論》雲:「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
這是《入行論》第一品裏邊的,他說其它的講自利的人,他不會生起這些利益有情的心的。他們求自利都來不及,怎麼想起利益衆生的心呢?就是他不會生起的。就是以前我們講過的一個頌,他連夢裏也不夢到這些事情,他專門追求自利的。那麼若內心“先無今得生”,這些其他的自利的人生不起來的利益有情的心,假使這個希有的殊勝的心寶,寶貝,就是菩提心了,這個心呢,“先無今得生”,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現在開始生了,那就極希有了。
那麼這個頌呢,在隆蓮法師原文 是這樣子的,“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爲利益……”,這些我們是抄筆記沒有抄,本來要抄出來的,那麼就念一道:“唯爲利益諸有情,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那麼,一般的有情,他們爲自利也很精進地,努力去做,但是沒有一刹那生起這樣利益衆生的心的。而諸菩薩呢,爲了一切有情,成辦他的安樂,斷除他的痛苦,那麼也成辦他們的成佛的無量功德,這樣子的殊勝的殊妙的寶貴的心,空前希有。在這個時候呢,生起來了。那就是說,這個文呢,就是說他生起菩薩心來了。從前從來沒有過的很希有的這個菩提心呢,現在開始生出來了,就是生起菩提心來了。這是極希有的,很難得,很寶貴的事情。
又雲:「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
這個裏邊,它這個頌是這樣的,《入行論》 裏邊就這麼說,這樣子的心,哪個人能跟他比呢?這樣子的,所以說,哪些善法可以跟這個菩提心來比呢?“何有此知識”,哪些親友可以像菩提心一樣的幫助我們?哪些福報,有菩提心那麼大?他爲什麼這麼說呢?他證了菩提心,對那些一般的凡夫,有情,他對苦樂的追求,蒙昧,只求現前的快樂,不知道將來的受苦。那麼這些方面不知道的人,他們缺乏安樂了,很多的痛苦。菩薩呢,用增上生,決定勝的方法,使他得到安樂,使他滿足,一切痛苦的源流把它截住,把它截斷,那麼就是不要造罪了。一切這個愚癡的黑暗,把它遮除。這個菩提心的作用這麼大,世間上還有什麼善法可以跟它比呢?它救度一切衆生的苦難,哪有更大的親友,親戚朋友能幫忙嘛,但是世間上生死流轉的苦難…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