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不单是知道就算数了,还要好好地修,使他的功德圆满,这才好。所以说,大乘的人呢,依菩提心,假使这个心,仅仅是知道或了解而已,菩提心是怎么回事,知道了。那么你这个大乘也仅仅是了解而已,就是说一句空话了。“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假使你这个菩提心,它的功德,它的行相,都能够圆满。那么你这个大乘,也就是圆满的大乘了。真净的清净的大乘,就是真正的功德有了。“故当勤学”,不能单是了知而已,要好好地学了,好好地修了。
在《略论释》 里边,他说菩提心,性相以《现观庄严论》来说,有三层:一层是解义菩提心,最初的,是把它了解了;第二个,是造作的菩提心,还没有任运地生起来,相似的,造作出来的;第三种,真正的菩提心。要生起真正菩提心,要通过前面两个。单是前面一个两个,是不够的,要达到真正菩提心生起来,这才圆满了。你说前面不要,了解的不要,那你也不行,怎么生起来呢?先要了解,然后造作的,照它去做,装模作样地去做。最后,成了真正的菩提心也生起了。这个一步一步地,都要圆满,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要好好地修学了,单是了解是不够的。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这里就是说菩提心的重要,一切佛法的种子是菩提心。那就是说,要成佛没有菩提心是不行的。哪怕你空性证得再深,离开菩提心,还不能成佛。
当获定解,故更释之。
“当获定解”,这个道理一定要肯定,得到胜解,不摇动的解。“故更释之”,这个很重要,所以宗大师再把它解释一下。他打比喻。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
我们说种子,从世间的种子来说,假使种稻,稻种子种下去了,还要水土、温暖,还要加肥料,这些合起来,能够把稻的芽生起来,稻芽的因。假使是个麦的种子、豆的种子,跟前面的水土、肥料、太阳的暖合起来,就是麦的芽的因,或者豆芽的因。所以这个水土也好,肥料也好,阳光也好,这是共因,并不是它的特别的因。你碰到稻它就长稻芽,碰到豆它就长豆芽,碰到麦子就长麦芽。而要长稻芽的,必定是稻的种子。所以说。
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
不共的因就是那个种子。麦的种子,不管你什么因缘,它不会长稻的,也不会长出豆子来的。所以说要长麦的话,非要麦的种子不可,其它的水土、肥料、阳光那是共因,不共因就是麦的种子。
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
你有麦的种子的话,那些水土、肥料、阳光合起来,长了麦的芽。如果离开麦的种子的话,不会有麦的芽出来。
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
“如是无上菩提之心”,这是一个譬喻。“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我们要长佛的芽,就是成佛了,开始要佛的芽长出来。佛是一个从种子里长芽的话,要什么芽呢?一定要菩提心这个种子,菩提心的种子,才能长出成佛的芽。没有菩提心,你长出来的不会是成佛的芽,不会结成成佛的果的。这个是不共因,就是成佛的不共因,一定要菩提心的。
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我们说,很多人认为学空性,证了空性之后就成佛了,是不是?不对的。没有菩提心的话,证了空性,不一定成佛了。这个空性是什么?等于水土、肥料一样的,声闻缘觉、佛的菩提都需要的。是声闻的种子,碰上空性了,证声闻的果;缘觉的种子,碰上空性了,他就长缘觉的果;佛的种子,菩提心有了,再加空性,那才是佛的果。所以说,真正不共因是菩提心,这个空性是共因。声闻、缘觉、佛共同的,都要解空性。
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信解大乘这是菩提心了,是种子,佛的不共因。慧呢,空性的慧,能生佛法的一个母亲。我们经常说佛母般若,母是慧,她跟佛的种子,她可以生佛的果;假使碰到声闻的种子,她生的声闻的果。
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下边就是说又打个比喻,“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藏人的习惯,是他们这样子的,父亲是什么民族,不管你母亲是哪一个,长出来的孩子都是那个族。假使父亲是藏族的,你母亲是汉族的也好,是维吾尔族的也好,哪怕欧洲的白种的族也好,长的孩子都是藏族的。他就是说,根据他们世间上这些,那个比喻就是说:菩提心好象是父亲一样,父亲是佛的话,这个菩提心,他长出来都是佛的果。“证无我慧”,证空性无我的这个慧,跟母亲一样。父亲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母亲不管她是什么民族的,只要父亲是藏人的话,孩子决定是藏人,不会是汉人的,也不会是胡(西域的那些人)。“父是子姓决定之因”,孩子的姓,就是他的种族,决定在父亲的。“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母亲是藏人,就不一定了,藏人跟汉人生的,是汉人;藏人跟欧洲人生的,是白种人;乃至跟那些黑人生的是黑人,她不是一个决定的因数,是共因。这个里面是菩提心是不共因,这个空性的慧呢,是共因。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
龙树菩萨说的话也证明了这个道理。佛也好,辟支佛、缘觉也好,声闻也好,他们决定是依靠般若智慧,解脱道呢,他要解脱也决定要靠你般若的智慧。“决定更无余”,没有其它的,都要靠智慧的,那就是说这个智慧是共因,佛也好,缘觉也好,声闻也好,都依靠它的。
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这里原文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说不但是佛,声闻缘觉都要靠你才能解脱的。这里固然赞叹,但是从里边也看出来了,声闻缘觉呢,独觉还是要空性的。所以空性不是佛的共因,声闻,缘觉同样需要,也是他们的因。“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母是不决定他的种姓的,不决定的,他父亲才决定他种姓的。这个母是大小二乘之母。你可以生大乘的佛,也可以生声闻缘觉的二乘。所以单是空性,不能决定他是大乘。
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这是宗大师极英明的一个判断,我们经常看到藏经里边分大乘经、大乘论,小乘经、小乘论,大乘律、小乘律,把法分了大小乘,这个不能分的。这个要看你发的心,菩提心有的,什么都是大乘。发了声闻缘觉心的,什么经对他说,都是他的那一乘。所以说,我们说单是在空性来说,证空性的智慧来说,不能判别他是大小乘的。“以菩提心及极广大行而分判之”,要判他是大乘的话,第一个是他发菩提心了,第二个是他菩萨的行修起来了,这是决定是大乘。大乘小乘的分别就是看你发没发菩提心,修不修菩萨行?这个里边来看,不从你证得的空性深浅来说。
但是我们说菩萨跟声闻缘觉证的空性,确实有深浅。这个过去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象马兔三兽渡河:象是踏了底过去的;马是中间浮过去的;兔子在水面上漂过去的。就是说证的空性,这个兔子的声闻很肤浅的;马呢,缘觉呢是透了一半;真正的踏到底的,菩萨,佛乘。空性还是有差别,证的深浅差别,但是证的空性是一个。所以说空性不能判断大小乘,就是从发心,修菩萨行来分判。这个里边说了,在后头讲毗钵舍那的时候还是把这个又重新提了,这个很重要。
《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
声闻乘里边,菩萨的愿都没有说起,菩萨的大行也没有说,菩萨的回向也没有说,那怎么能成菩萨呢?菩萨的因、菩萨的行、菩萨的回向,种都没有,怎么可以叫菩萨呢?
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
不是说空性的见来分大小乘的。空性见,声闻也有,但是,由行菩萨道,菩萨的行有没有?菩萨的愿也没有,菩萨的行也没有,菩萨的回向也没有,就不能叫菩萨。
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这里就对一般现在世间上的人,一个警惕。假使说,我们说证了空性的智慧,这个很难得。“尚非大乘不共之道”,但是还不是大乘不共之道,声闻缘觉是共的。“况诸余道”,空性的慧是很重要了,还不是大乘共同之道,其它的道呢,更不要说了。所以说假使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好好地修……,进入大乘道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当教授的中心来好好修,那决定进入大乘道。你假使不是以这个菩提心做这个教授中心来修,“仅于起首,略忆文句”,仅是开头的时候,文字上这么说了一下,就像我们念仪轨一样:“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哦,我发了菩提心了。”这是不够的。那么你这样子一念,算了。“而于余道”,功夫下到哪里去了呢?“余道微细一分”,很微细的一些其它的道,就是一般所最欢喜的,气脉、明点这些东西。“多殷重修”,这个地方呢,加功去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这个显然你对法,太不懂了,懂得太少了。就是说你不以菩提心好好修,把其它的这么下功夫,那是对法懂得太少了。
在海公上师、定公上师座下很多学法的,有的人急于要修生圆次第,拼命地追求。他们对我很奇怪,好象看到我不在乎一样的。“他不晓得什么法了,他对生圆次第好象不在乎?总是得了什么好的法了。”实际上我没有得什么好法,我菩提心都还没有生起来,这个东西拿来干啥?这个《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菩提道次第》我们早就学过了,在五台山也学过,“文革”的时候自己也看过,这些道理还是知道。那你来不及去修生圆次第?所以这些东西我是不去急于追求的…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