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4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不單是知道就算數了,還要好好地修,使他的功德圓滿,這才好。所以說,大乘的人呢,依菩提心,假使這個心,僅僅是知道或了解而已,菩提心是怎麼回事,知道了。那麼你這個大乘也僅僅是了解而已,就是說一句空話了。“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假使你這個菩提心,它的功德,它的行相,都能夠圓滿。那麼你這個大乘,也就是圓滿的大乘了。真淨的清淨的大乘,就是真正的功德有了。“故當勤學”,不能單是了知而已,要好好地學了,好好地修了。

  在《略論釋》 裏邊,他說菩提心,性相以《現觀莊嚴論》來說,有叁層:一層是解義菩提心,最初的,是把它了解了;第二個,是造作的菩提心,還沒有任運地生起來,相似的,造作出來的;第叁種,真正的菩提心。要生起真正菩提心,要通過前面兩個。單是前面一個兩個,是不夠的,要達到真正菩提心生起來,這才圓滿了。你說前面不要,了解的不要,那你也不行,怎麼生起來呢?先要了解,然後造作的,照它去做,裝模作樣地去做。最後,成了真正的菩提心也生起了。這個一步一步地,都要圓滿,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要好好地修學了,單是了解是不夠的。

  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這裏就是說菩提心的重要,一切佛法的種子是菩提心。那就是說,要成佛沒有菩提心是不行的。哪怕你空性證得再深,離開菩提心,還不能成佛。

  當獲定解,故更釋之。

  “當獲定解”,這個道理一定要肯定,得到勝解,不搖動的解。“故更釋之”,這個很重要,所以宗大師再把它解釋一下。他打比喻。

  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爲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爲彼芽因,故是共因。

  我們說種子,從世間的種子來說,假使種稻,稻種子種下去了,還要水土、溫暖,還要加肥料,這些合起來,能夠把稻的芽生起來,稻芽的因。假使是個麥的種子、豆的種子,跟前面的水土、肥料、太陽的暖合起來,就是麥的芽的因,或者豆芽的因。所以這個水土也好,肥料也好,陽光也好,這是共因,並不是它的特別的因。你碰到稻它就長稻芽,碰到豆它就長豆芽,碰到麥子就長麥芽。而要長稻芽的,必定是稻的種子。所以說。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爲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

  不共的因就是那個種子。麥的種子,不管你什麼因緣,它不會長稻的,也不會長出豆子來的。所以說要長麥的話,非要麥的種子不可,其它的水土、肥料、陽光那是共因,不共因就是麥的種子。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

  你有麥的種子的話,那些水土、肥料、陽光合起來,長了麥的芽。如果離開麥的種子的話,不會有麥的芽出來。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這是一個譬喻。“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我們要長佛的芽,就是成佛了,開始要佛的芽長出來。佛是一個從種子裏長芽的話,要什麼芽呢?一定要菩提心這個種子,菩提心的種子,才能長出成佛的芽。沒有菩提心,你長出來的不會是成佛的芽,不會結成成佛的果的。這個是不共因,就是成佛的不共因,一定要菩提心的。

  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叁菩提共同之因。

  我們說,很多人認爲學空性,證了空性之後就成佛了,是不是?不對的。沒有菩提心的話,證了空性,不一定成佛了。這個空性是什麼?等于水土、肥料一樣的,聲聞緣覺、佛的菩提都需要的。是聲聞的種子,碰上空性了,證聲聞的果;緣覺的種子,碰上空性了,他就長緣覺的果;佛的種子,菩提心有了,再加空性,那才是佛的果。所以說,真正不共因是菩提心,這個空性是共因。聲聞、緣覺、佛共同的,都要解空性。

  故《上續論》雲:「信解大乘爲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信解大乘這是菩提心了,是種子,佛的不共因。慧呢,空性的慧,能生佛法的一個母親。我們經常說佛母般若,母是慧,她跟佛的種子,她可以生佛的果;假使碰到聲聞的種子,她生的聲聞的果。

  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下邊就是說又打個比喻,“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藏人的習慣,是他們這樣子的,父親是什麼民族,不管你母親是哪一個,長出來的孩子都是那個族。假使父親是藏族的,你母親是漢族的也好,是維吾爾族的也好,哪怕歐洲的白種的族也好,長的孩子都是藏族的。他就是說,根據他們世間上這些,那個比喻就是說:菩提心好象是父親一樣,父親是佛的話,這個菩提心,他長出來都是佛的果。“證無我慧”,證空性無我的這個慧,跟母親一樣。父親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母親不管她是什麼民族的,只要父親是藏人的話,孩子決定是藏人,不會是漢人的,也不會是胡(西域的那些人)。“父是子姓決定之因”,孩子的姓,就是他的種族,決定在父親的。“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母親是藏人,就不一定了,藏人跟漢人生的,是漢人;藏人跟歐洲人生的,是白種人;乃至跟那些黑人生的是黑人,她不是一個決定的因數,是共因。這個裏面是菩提心是不共因,這個空性的慧呢,是共因。

  龍猛菩薩雲:「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余。」

  龍樹菩薩說的話也證明了這個道理。佛也好,辟支佛、緣覺也好,聲聞也好,他們決定是依靠般若智慧,解脫道呢,他要解脫也決定要靠你般若的智慧。“決定更無余”,沒有其它的,都要靠智慧的,那就是說這個智慧是共因,佛也好,緣覺也好,聲聞也好,都依靠它的。

  此贊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爲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這裏原文是贊歎般若波羅蜜多,說不但是佛,聲聞緣覺都要靠你才能解脫的。這裏固然贊歎,但是從裏邊也看出來了,聲聞緣覺呢,獨覺還是要空性的。所以空性不是佛的共因,聲聞,緣覺同樣需要,也是他們的因。“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爲母”,母是不決定他的種姓的,不決定的,他父親才決定他種姓的。這個母是大小二乘之母。你可以生大乘的佛,也可以生聲聞緣覺的二乘。所以單是空性,不能決定他是大乘。

  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

  這是宗大師極英明的一個判斷,我們經常看到藏經裏邊分大乘經、大乘論,小乘經、小乘論,大乘律、小乘律,把法分了大小乘,這個不能分的。這個要看你發的心,菩提心有的,什麼都是大乘。發了聲聞緣覺心的,什麼經對他說,都是他的那一乘。所以說,我們說單是在空性來說,證空性的智慧來說,不能判別他是大小乘的。“以菩提心及極廣大行而分判之”,要判他是大乘的話,第一個是他發菩提心了,第二個是他菩薩的行修起來了,這是決定是大乘。大乘小乘的分別就是看你發沒發菩提心,修不修菩薩行?這個裏邊來看,不從你證得的空性深淺來說。

  但是我們說菩薩跟聲聞緣覺證的空性,確實有深淺。這個過去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象馬兔叁獸渡河:象是踏了底過去的;馬是中間浮過去的;兔子在水面上漂過去的。就是說證的空性,這個兔子的聲聞很膚淺的;馬呢,緣覺呢是透了一半;真正的踏到底的,菩薩,佛乘。空性還是有差別,證的深淺差別,但是證的空性是一個。所以說空性不能判斷大小乘,就是從發心,修菩薩行來分判。這個裏邊說了,在後頭講毗缽舍那的時候還是把這個又重新提了,這個很重要。

  《寶鬘論》雲:「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

  聲聞乘裏邊,菩薩的願都沒有說起,菩薩的大行也沒有說,菩薩的回向也沒有說,那怎麼能成菩薩呢?菩薩的因、菩薩的行、菩薩的回向,種都沒有,怎麼可以叫菩薩呢?

  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

  不是說空性的見來分大小乘的。空性見,聲聞也有,但是,由行菩薩道,菩薩的行有沒有?菩薩的願也沒有,菩薩的行也沒有,菩薩的回向也沒有,就不能叫菩薩。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于起首,略憶文句,而于余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于法知見太淺。

  這裏就對一般現在世間上的人,一個警惕。假使說,我們說證了空性的智慧,這個很難得。“尚非大乘不共之道”,但是還不是大乘不共之道,聲聞緣覺是共的。“況諸余道”,空性的慧是很重要了,還不是大乘共同之道,其它的道呢,更不要說了。所以說假使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好好地修……,進入大乘道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當教授的中心來好好修,那決定進入大乘道。你假使不是以這個菩提心做這個教授中心來修,“僅于起首,略憶文句”,僅是開頭的時候,文字上這麼說了一下,就像我們念儀軌一樣:“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哦,我發了菩提心了。”這是不夠的。那麼你這樣子一念,算了。“而于余道”,功夫下到哪裏去了呢?“余道微細一分”,很微細的一些其它的道,就是一般所最歡喜的,氣脈、明點這些東西。“多殷重修”,這個地方呢,加功去修。“顯然于法知見太淺”,這個顯然你對法,太不懂了,懂得太少了。就是說你不以菩提心好好修,把其它的這麼下功夫,那是對法懂得太少了。

  在海公上師、定公上師座下很多學法的,有的人急于要修生圓次第,拼命地追求。他們對我很奇怪,好象看到我不在乎一樣的。“他不曉得什麼法了,他對生圓次第好象不在乎?總是得了什麼好的法了。”實際上我沒有得什麼好法,我菩提心都還沒有生起來,這個東西拿來幹啥?這個《菩提道次第》講得很多,《菩提道次第》我們早就學過了,在五臺山也學過,“文革”的時候自己也看過,這些道理還是知道。那你來不及去修生圓次第?所以這些東西我是不去急于追求的…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