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菩提心才能救,那麼哪些親友能夠跟它比呢?一切應取舍的地方,這個沒有倒的教示,告訴我們,可以避免災難,得到福報。世間上有哪些福報可以跟菩提心來比呢?所以說這個是最最好的東西,應當要努力追求的。他的這個前面的沒有引了,他就是說了很多菩提心的好處,那麼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有哪一個善法可以跟菩提心比呢?有哪一些親戚朋友來幫助我們的,可以跟菩提心來比呢?有哪一些福報可以比菩提心更大的福報,跟它比呢?都沒有,這菩提心是最好的東西。
又雲:「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
那麼既然菩提心那麼好,哪個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就叁門恭敬地禮拜他,這是菩提心是最殊勝的東西。只要你這個人身上有菩提心了,這殊勝的勝義的菩提心生起了,那麼這個人呢,就值得禮拜的,恭敬的,叁門,身口意的恭敬禮拜了。這個我們在《俱舍》裏也有這個話,俱舍裏講叁寶的時候,講法寶呢,當然是涅槃爲首的那些法了;僧寶麼,就是這些有學無學的那些法了;那麼佛寶呢,成佛的無學法。那麼這個皈敬的都是法了,成就那個法呢,才能成佛了。所以說在有部來看呢,佛的身並不是真的佛,而佛成就的法,成佛的無學法才是真的佛。那麼世親菩薩就是說了,因爲這個人他身上有了殊勝的成佛的法了,那麼這個人也值得恭敬了,所以對佛的身,還是要恭敬啊。那麼這裏一樣的,因爲菩提心是最殊勝的,前面講了很多,那麼這個人他發了菩提心,那麼這個人呢也是值得恭敬的。所以說哪個發了這個最殊勝的勝義菩提心的,這個寶貝的東西,他發了這個心的,這個人呢,就要叁門恭敬地頂禮他,就是值得恭敬的人。
又雲:「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這些呢,都要一個注解 ,正法乳,這是一個比喻。正法,我們當它一個牛奶一樣。牛奶可以煉出這個醍醐,那個醍醐是最好的美味的東西了,最殊勝的,它是從牛奶裏提煉出來的。那我們的正法裏邊,也可以提煉出最好的東西。那麼怎麼提煉呢?我們攪這個牛奶呢,拿個棒棒去攪了,搞出醍醐來了。我們的正法呢,就是要聞思的智慧,來好好地把正法,去搞懂,就是要去攪一樣。那麼出的精華呢,乳的精華就是醍醐,我們這個菩提心攪出來的,那就是成佛了,那麼一切利益功德都會出來了。所以菩提心裏邊提煉醍醐的話,就是在我們的由聞思的智慧,在這個佛所說的正法裏邊,好好地去用功的話,將來就可以提煉出這個醍醐一樣的,極大的利益的東西,都會出來。那麼這就是說。
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這些是佛說的話裏邊的心髒,心要,這個最殊勝的教授。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爲師中恩最重者。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之見”,這個我們一開始就講了,那麼一個是中觀見,一個是唯識宗的實相的那一派的那個見。但是,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的傳承呢,從金洲大師得到的。“故爲師中恩最重者”,所以說他把這個金洲大師呢,那麼多師父裏邊,推服他恩德最大的一位。根本的,最根本的就是他的金洲大師。這裏邊就是說重視菩提心了,因爲前面講了菩提心那麼重要。所以說阿底峽尊者盡管他自己持中觀見,他也有他中觀見傳承的師父,而金洲大師的唯識見呢,當然從我們的看法呢,是不了義的了,真正了義是中觀見,而因爲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的傳承,是從金洲大師那裏得來的,所以說他把金洲大師推爲恩最重的這個根本的上師。他就是說重視菩提心了,“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就這個意思了。菩提心從他那裏來的,我最恭敬他。
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假使說我們想把佛教的重點想要了解的話,那麼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呢,對這個道理扼要決定有幫助,使你得到了解。那就是說重視菩提心了,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啊。盡管中觀見,空性了,最高的(唯識見裏邊講空性是不了義的),但是菩提心傳承從金洲大師得呢,他還是把金洲大師推爲最高的。這就是菩提心他看得比這個空性還要高。前面也說過的,空性是共因,叁乘是共的,而菩提心呢,不共因,所以說他以這個爲標准來看問題了。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叁千界而爲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這個地方就是說菩提心的好處了,假使說我們好好地,精進地修這個菩提心。這個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來了,那麼哪怕你對烏鴉,它是微不足道的一個衆生了,布施它一點點的飲食,那也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布施的東西了。那個所施的烏鴉跟那個施的食品,都是很小的,但是因爲有菩提心的攝持,他也可以墮入菩薩行數,這個人就是行菩薩道。哪怕你施烏鴉一點點飲食,只要你生起菩提心的,有菩提心攝持的,這就是行菩薩道了。反過來,假使沒有這個心,哪怕你將最珍貴的七寶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而爲布施,還不能算菩薩行,這還不算行菩薩道。菩薩道用布施嘛,他用布施來作比喻嘛,你布施了這麼一點點,還是一個烏鴉,假使你菩提心攝持的話,這就是菩薩行了,屬于菩薩的布施波羅蜜多了。假使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布施了那麼多的東西,也不算行菩薩道,不能算數的,所以說重點是看你有沒菩提心了。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那麼我們說布施、持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了,這個前面講的布施了,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乃至智慧也好,乃至修密法的,本尊的、氣脈、明點等等。假使沒有菩提心呢,都不能算菩薩道,不算菩薩行的。那麼你有了菩薩的菩提心呢,那你修一點點都算是菩薩行,這個就是說菩提心的珍貴。他下邊打個比喻。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
他說我們拿割草磨鐮刀來打個比喻,他這個寶心就是菩提心,“未至扼要”,還沒有好好修到真實地生起來。那麼雖然你名相知道一些,或者什麼啊,了解一些,沒有修道扼要的,重點的沒有真正修起來。那麼你不管多少劫,多少長的時間,修那個善行,六度等等,沒有什麼進取,沒有什麼收獲的。爲什麼呢?打個比喻,就像你很鈍的鐮刀去割草,割了半天,很久,割不了多少。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假使你這個心,菩提心,得到扼要了,就是真正生起來了。“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那麼菩提心生起來呢,就象我們磨鐮刀一樣,雖然我們在磨刀的時候,好象犧牲了時間沒有去割草,但是磨快了之後,你再去割的話,極少的時間,就割了很多。所以菩提心起來了,等于說鐮刀磨快了,花點很少時間可以割了很多的草。
那麼這些,我們是富有經驗。我們在五臺山每年要割草。割草麼,一個是我們自己養牛要用,冬天要養牛;還一個賣掉,賣掉嘛可以有收入,我們都是自力更生的。那個時候政府不救濟,居士也沒有……,山上供養也是不多的。那麼靠自己勞動了,那麼割草呢,在我們這些上海去的,城市裏去的呢,只知道埋了頭割草,要割得越多越好。那些老練的,他就是開始並不割,拼命磨刀。我們感到,那些磨刀嘛,這個時間浪費掉了,割一刀算一刀嘛。結果他磨快了,回去的時候,他們一大捆擔起走了,我們還是不到他們一半,啊呀(師笑),最多是一半多一點點。這個就是刀鈍嘛。你拼命地割,還割了沒有多少。他們開始的時候,雖然起步慢,但是磨得很快,一下子“嚓嚓嚓”割過去了,那是很快地割了一大片。這個就是說沒智慧嘛。那麼有菩提心的話,那就是說,雖然花點時間磨刀,但是磨快之後,那效果就不好比了。
一一刹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那麼他的好處就這樣子了,什麼好處呢?就是說“一一刹那”,每一個刹那裏邊,只要菩提心真的生起來了,可以“速疾淨治罪障”。那麼我們前面所說,靠依止力嘛,四力忏罪的時候,菩提心就是這個依止力嘛。菩提心起了,能夠刹那刹那地滅了很多的罪,也可以刹那刹那地積集很多資糧。再一個雖然小小的善法,可以使它增廣。那些善法快要完了,可以使它無邊,就是給它重新增益到無邊去,本來要沒有的,可以繼續無邊地發展下去。這個菩提心的好處,就像我們割草,用快刀割草一樣,當然快刀割草跟這個菩提心那還比不上,那差得遠了。
那麼菩提心那麼好呢,所以說《入行論》裏邊又說了,這些都是有依據的,他把依據拿出來了。
《入行論》雲:「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
我們造了很大的罪,極重的罪惡。這個罪,你如果沒有大的菩提心,就是夠量的、圓滿的、得了扼要的菩提心的話,真正菩提心生起來的話,哪一個善法能夠把它除。映,映就是映掉它了。就是哪個怎麼去除掉它呢?一定要菩提心才能除了。我們記得在講論的前面的一個頌,也是《入行論》的,就是說整個的黑暗,只有一個電閃的那麼一點光暫時照破一下,這個善法的力量很小,這個惡法力量很大,你怎麼除得掉呢?真正菩提心來生起來了,才能把這個整個的黑暗,這個罪除掉。他下面就是講菩提心的,那麼菩提心力量就極大了。
又雲:「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燒毀諸罪惡。」
這個就是說菩提心的功能。這個菩提心就像劫盡的火一樣,一刹那,劫盡的火,它把這個世界都燒完了嘛。就是叁大災,開始就七個太陽把火就從地獄燒起,七個太陽出來,整個的世間都燒空了,燒到梵天了。那麼這個菩提心一生出來的話,那一切罪惡也全部地燒完了。前面講過的,定業尚且能摧毀,何況不定業呢?全部都燒完了。
又雲:「若思爲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