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量苦,欲爲一一所,成無量功德。」
這裏說菩提心的功德,假使說我們想把一個有情的頭痛那個病把他治好,這個心,利益衆生的心,他感得的福報已經無量了。就說有個有情頭痛,我們想把他如何把他醫好,使他不痛。那麼你這個心呢,這個利益衆生的心,他感的福報已經是無量了。那麼生起菩提心來了,“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不是一個有情了,所有的有情,都在裏邊,也不是一個頭痛的病了,所有一切衆生的苦,不管你什麼病的苦,什麼惡趣的苦,什麼什麼的苦,都要給他除掉。不但是除他的苦,“欲爲一一所,成無量功德”,要成辦使他們無量的功德,將來都能成佛了,要成辦無量的功德。那麼你這個想想看,這個福報的大,是不可比了。一個衆生的頭痛給他除掉,尚且有無量的福報,現在把一切有情的一切苦痛除掉還不算,還要他們成辦無量的功德,使他們能夠成佛,那麼這個福報,就不可說了。
又雲:「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
“余善”,除了菩提心以外的善法,他們所生的果呢,就像芭蕉樹一樣的。生了果之後,這個樹就雕謝了,這個我們沒有種過芭蕉了,都是聽說。芭蕉樹它長了果之後,這個樹本身自己雕謝了,再不能生果了,生了一次就完了。那就比喻我們的善法,感了異熟果之後,果得到了,這個業就盡了,再不能感其它的果了。而菩提心呢,就不是一樣,“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菩提心這顆樹它長的果呢,無窮無盡地增長,越長越多,不像那個芭蕉樹,長了就死掉了,它是越長越多的。這個說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那麼菩提心那麼好,那麼該發心了,該生菩提心了。
發菩提心
己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叁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叁發起之量”,怎麼樣子算夠量。“四儀軌受法”,如何受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儀規,怎麼受?這麼分這四科。
這裏我們准備要參考《瑜伽師地論》的,那麼因爲事先沒有通知呢,可能很多人沒有帶。那麼今天我們就略略地說一下,希望下一次嘛,就帶來,我們再好好地詳細地說一下。因爲這個《瑜伽師地論》講得很多嘛,我們回去可以參考,現在把書上的先看一看再說。
庚一 由依何因發菩提心
菩提心什麼因,怎麼生起來?
辛一 從四緣發心
初中有叁,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初中有叁”,那麼生起菩提心,他的道理呢,他說有四個緣。先把《廣論》的文看了再說,有四個緣,生起菩提心來,發心。
一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那麼第一個發心呢,親眼看到佛或者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或者從可信的人,聽到這些事情。不可信的那些道聞途說,那是不可信的,那是吹牛的話不能信。可信的裏面聽到,真實的,依了這個而發心的。那麼就是說念所住,我們所安住的所修的菩提,有大神力,有大威力,那就從佛菩薩的表現出來了,有大威力的。
二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第二個,“雖無如是若見若聞”,雖然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那麼我們是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佛的不可思議的神力,但是我們聽到了一個無上菩提法藏,講菩提心的心要的那些法,聽聞了。從聽聞之後,對佛的智慧生起了信解,不動搖的信心,那麼這樣子而發心的,這也是一種。
叁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爲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這是從悲心出發了,雖然沒有看到,也沒有聽聞這些法,但是看到菩薩的正法將滅,正法將滅的時候,他就心裏這樣子想,而發心的。怎麼想呢?他說“如是正法久住”,正法久住,那菩薩的正法就是佛的正法,正法久住呢,衆生得利益,依法執行了,可以滅很多的苦。所以說我們要度一切衆生,不受苦呢,一定要正法久住。所以說正法久住,就能夠滅無量衆生的大苦。那麼現在正法快滅了,衆生呢得不到正法了,就像醉盲的有情,到處亂走了,那決定要受苦去了。掉下去了,山上掉下去,就是死掉了。那麼“我爲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爲了要使衆生不受苦,那一定要使菩薩的正法呢,這個要久安住了。那麼要這樣子發心,要發心,發起菩提心來,這是也是一種。
四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雖于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于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余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爲四種。
第四個,他前面叁種都沒有,也沒有看到正法要滅,但是看到世間上,“惡世”,五濁惡世。這個衆生呢,“上品愚癡”,最大的愚癡。也無慚、無愧、嫉姤心、悭貪等等,這些煩惱嘛,這些煩惱都滋生。他就這樣想,在這個世間上,你要對聲聞、獨覺的菩提能夠發心,求聲聞獨覺的果的,都很難,何況無上正等菩提來發心的人呢,更談不上了。那麼這些世間上,就是說這些心就沒有人發了,那麼我趕快發心。我先發心,余當隨學。我來帶個頭,我把這個心發起來。好好地做。人家看我做得對了,也有人學了,這麼就“見難發心而發其心”,見到這個發心很難,但我一定要把它發起來。帶個頭,使大家都發這個心。那麼這樣子發心的呢,一共有四種。
那麼這個裏邊呢,講了四個緣,又講四個因,那麼又講四個力。那麼這個呢,我們要仔細地了解呢,就需要看一看這個了。那麼今天你們帶了的就翻,沒有帶的就聽了。我們就看叁十五卷,這你們哪一頁,我是不知道了,你們查一查吧。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查到沒有?我看看在哪裏?菩薩,《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的開頭沒有多少,這個地方開始沒有多少,大概你們這裏一頁兩頁最多了,那麼有一個,“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這裏開始。
《披尋記》卷叁十五:「四緣四因四力者:建立義是緣義,順益義是因義。如《有尋有伺地》說。即于如是諸因緣中,若令發心堅固不動,有勝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緣,轉名爲力。」
這個什麼叫緣,建立的意思叫緣,順益的意思叫因。那麼,這個因緣,他能夠到發心堅固不搖動的時候,有堪能性,不會屈伏了,就産生力量來了,這叫力啊。這個力呢,從因緣裏邊到它堅強的,不可屈伏的時候,就産生四個力。下邊看四個緣。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緣?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這是第一個,那麼不思議的甚奇希有的神變威力看到了,這樣子發心。那麼我們說神變有幾種?這個有神境的神變、記說的神變、教誡的神變。神變不一定是說神通,現神通的僅僅是一種;記說的,就是知道你心裏有什麼,就給你說什麼法;教授教誡的,那就是一般的說法,對機的說法。那麼這叁種,也叫叁示導嘛,這個一般的佛經裏邊,尤其是佛的傳裏邊都講的這個事情,那麼看到這些不可思議的神變力,威力呢,而發心的。這個叁種神變呢,可以承辦一切事情,度衆生的事情,這是威力極大,是不可思議的,甚奇希有的,那麼這一個。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從可信的人聽到這些事情,神通變化的這些事情。“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我們前面這個書上的安住了,就是這個事情,就是這個注。這個書上的哪裏啊,就是“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那就這裏說的,它都有注解,所以說我們參考一下是有好處。“令安住者”,安住在菩提心上的。“及修行者”,那麼念所住了,所修了,就是所住所修。“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說諸佛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名安住者。善修心故,名修行者。」
那麼什麼叫安住呢?這個得了定了,心柔軟了,叫安住。善修其心叫修行。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此見聞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第一個緣,因爲親自見到,或者從可信的人聽到,這樣子的大菩提心,生起信解,不可搖動的勝解。由這樣子呢,發菩提心了,這是第一種。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雖然沒有親自看到,也沒有從可信的聽到。“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就是說,雖然,第一個緣裏邊的他沒有,但是他聽聞了正法,聽聞什麼正法呢,就是講那些無上正等菩提微妙的正法的菩薩藏教。我們說佛的藏教呢,有聲聞藏、菩薩藏,專門給菩薩講的那些藏——叁藏。而聽到這個,聽到講無上正等菩提的微妙正法的菩薩藏裏邊的教,聽到了。那麼“聞已深信”,聽到之後呢,深深地信仰,起深信。
《披尋記》卷叁十五:「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者:謂于十二分教中方廣一分,唯菩薩藏。即于是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爲令修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無上菩提微妙正法。聞已深信者:謂諸菩薩具多勝解,于真實義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爲先決定喜樂。如《力種性品》說。」
這裏我們還是把《披尋記…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