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8

  ..續本文上一頁》的念一下,什麼叫“微妙正法菩提藏教”呢?“謂于十二分教中方廣一分”,方廣是講菩薩藏的,是講這個菩薩法門。“唯菩薩藏”,這個就是菩薩獨有的,聲聞不共的。“即于時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裏邊就是講一切菩薩道的。“爲令修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些菩提道呢,是教我們修行正道,無上菩提的,“十力、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的,這個叫無上的菩提微妙正法。他聽到了,聽到這些法之後,聽到你之後呢,“深信”,深深地相信。“謂諸菩提具多勝解,于真實義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爲先”,對于那些經聽了之後,成就清淨的信心,決定的喜樂,這個不可動搖了。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又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就是前面說的聽聞菩薩那裏的正法,自己産生深信的信解,這些力量的緣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對如來的佛的智慧呢起了深深的信解,深深地生起信解心,不能動搖了。“爲得如來微妙智故”,那麼佛的智生起了極大的極深的勝解,那麼是很歡喜了,那麼他要求這個智了。“爲得如來微妙智”,就發菩提心了。這是第二個發心的緣,“是名第二初發心緣”,那麼這是第二種。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于世,能滅無量衆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爲滅無量衆生大苦。」

  那麼“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那麼另外一類呢,他倒沒有聽到這些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那麼,這個事情就是說他親自聽、親自見、親自聽聞佛的神變沒有聽到,這個菩薩藏微妙的正法也沒聽到。但是他看到這個世間上,這個正法呢,菩薩藏的就是菩薩的法,成就菩薩藏的那些法快隱沒了,那麼他心起不忍了。

  這個哪些叫菩薩藏的法將近隱沒呢?就是叁藏十二部教裏邊方廣那一分,專門講菩薩道的。這一些所攝的菩薩道的藏呢,因爲世間上五濁惡世呢,都造一些相似的正法呢,把這個正法呢就是隱沒了。

  我們現在大家知道嘛,那是末法五濁惡世的時候,相似正法多得很。*輪功,冒牌佛教,把佛教的*輪兩個字拿去了。還有很多的什麼藏密氣功了,什麼東西了,都是借這個佛教的招牌,賣他的黑貨。還有越南的什麼一個她是錫克教,裝了比丘尼的樣子,自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叫什麼青海什麼,這個大家都知道,也是把佛教的招牌賣她的黑貨,這些多得很。

  那麼正法將滅了,這是很危險。“見是事已便作是念”,他就看了就起悲心了。“菩薩藏法久住于世,能滅無量衆生大苦”,菩薩藏的法如果久住于世的話,那産生很多的菩薩了,他可以滅衆生的苦,救衆生苦。那麼衆生聽了這個法自己去做,也可以避免惡道的或者人天的這些痛苦。那麼這個法要滅掉了,那就是衆生的苦就要沒人去救了。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那麼我應該見義勇爲。所以說我們這個問題呢,就是這樣子的,我就看到很多的佛教徒,也肯學法,也肯修行,就是不肯見義勇爲。看到正法滅了,逃掉了,這個氣人!你幹什麼呢?你出了家,受了大戒,就是要住持正法的。正法要隱了,你逃避了,你還對得起佛嗎?所以說這些不是道了。這些才對的:看到正法要滅了,衆生要大苦了,“我應住持菩薩藏法”,挺身而出,不要人勸的,自己要出來的。“發菩提心,爲滅無量衆生大苦”,爲了要滅無量衆生的苦,就自己要該出來,發菩提心,這是一種發心。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叁初發心緣。」

  “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爲了護持菩薩藏法,就是菩薩的法了,這個增上力,這個力量,這個力量的所增上了,這個增上力了。“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叁初發心緣”,他一個是發心要護持這個菩薩藏的法,使正法要久住;同時對如來的智慧呢,深生信解,不動搖了,決定要成佛,要得到佛一樣的微妙的智慧。那麼得了智慧之後就可以住持正法了,所以這樣子發心的,就是發心的第叁個緣。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于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悭嫉、多諸憂苦、多諸粗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

  《披尋記》卷叁十五:「末劫末世末時者:謂于爾時正法欲隱,是名末時。于是時中,爲顯諸行生滅,叁世差別,是名末世。若複爲顯彼時久遠,假設譬喻計算數量差別,是名末劫。當知此中時是總稱,世是其位,劫是其數,如是差別。諸濁惡者:略有五種: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叁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菩提分品》釋。于爾所時,一切有情多造惡業,多受惡果,故名爲惡。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者:謂諸衆生身心爲隨煩惱之所惱亂有其十相,非謂十種隨煩惱也。又複隨煩惱名,通說一切本隨煩惱。《集論》中說: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又煩惱差別有其多種,倒染心故,名隨煩惱。如《有尋有伺地》釋。謂多愚癡等者:癡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癡。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恥,名無慚愧。于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爲悭。心懷染汙,不喜他榮,故名爲嫉。由可愛事若變壞時,內懷冤結,故名爲憂。因此拊膺,故名爲苦。身心剛強,不安穩性,無堪能性,故名粗重。此有十八品類差別,如《決擇分》說。能令身心不寂靜轉,故名煩惱。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故名惡行。不修諸善,不護諸惡,故名放逸。躭著睡眠偃臥爲樂,晝夜唐捐舍衆善品,故名懈怠。于佛法僧心不清淨,于四聖谛生不順解,故名不信。」

  “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雖然沒有看到正法要滅了。那麼前面叁個都沒有就是說。“而于末劫末世末時”,總的來說這個時候,正法要滅了。這個末世麼就是叁世裏邊最後的一個世了,這個時間呢,這個末世,就是最後的時候了。“見諸濁惡衆生身心”,“諸濁惡衆生”,那麼劫濁、命濁、煩惱濁、見濁、有情濁了,這我們五濁惡世了,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十隨煩惱之所惱亂”,這裏就是說舉了十個隨煩惱。“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者,謂諸衆生身心爲隨煩惱之所惱亂有其十相”,並不是說十個煩惱,該是那些煩惱惱亂呢,有十種相。

  “又隨煩惱名,通說一切本隨煩惱”,這個隨煩惱不是說小煩惱了,根本煩惱也在裏頭。《集論》中說,“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集論》裏邊它這個話不是要混淆嗎?隨煩惱一般大家學過百法的都知道,是小煩惱嘛。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跟見。那麼它這個裏邊說,隨煩惱包括根本煩惱的,小煩惱都在裏頭。那麼引的是《集論》的話。那麼這個集論怎麼說?我們還是把它看一看,集論裏邊第四卷。

  

  《集論》雲:「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一切心法。此複雲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法。又貪瞋癡名隨煩惱心法,由此隨煩惱隨惱于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爲貪瞋癡隨所惱亂,心恒染汙。」

  它說什麼叫隨煩惱?“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它就所有的煩惱,根本大的小的,都叫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諸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有些是隨煩惱,而不是煩惱。那麼這是簡別了,四料簡一類的東西,這個我們聽了就算了,除了煩惱以外,其余的染汙的行蘊、心所法。

  “此複雲何”,這什麼呢?“謂除貪等六煩惱所余”,是隨煩惱,非煩惱的,就是除了根本的貪瞋癡慢疑見六個煩惱以外,其余的染汙的心心所法,這是。

  “又貪瞋癡名隨煩惱”,心心所法,貪瞋癡也叫隨煩惱。“由此隨煩惱隨惱于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貪瞋癡是根本煩惱嘛,爲什麼叫隨煩惱呢,這個隨煩惱不是小煩惱的那個,它就是說這個心心所法,有這個煩惱呢,“隨惱于心”,就跟了這個心,使他不離開染汙、不解脫、不能斷障,叫隨煩惱。這個他舉一個,如經上佛說過的,“汝等長夜爲貪瞋癡隨所惱亂”,貪瞋癡在你心裏邊,隨了你心,惱亂你。“心恒染汙”,那就叫隨煩惱。所以說這裏引了一段文呢,總的來說,就是說貪瞋癡根本煩惱也叫隨煩惱,那麼那些小的煩惱呢,當然也叫隨煩惱,所有煩惱都是隨煩惱。

  “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悭嫉”,那就是說我們《廣論》上的,什麼呢?謂“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妒悭等”,就是這個,很多這些惡世的時候,又給煩惱所惱亂,那麼很愚癡了。“多無慚愧”,沒有慚愧;還有悭吝、妒忌。還有“多諸憂苦”;“多諸粗重”,不堪能性了;“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心裏有煩惱呢,外面就是要做惡行了;“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放逸、懈怠、不信都是增長煩惱的。

  什麼叫多愚癡呢?做的事情搞不清楚,愚,叫愚癡。

  于所造的罪對自己沒有慚愧心,叫無慚;

  對人家來說不感到羞恥,叫無愧。“于資生具,深懷鄙悋”,叫悭,那些我們的養身的東西呢,飲食、衣服、臥具等等舍不得叫悭貪。

  心裏邊有染汙心,對他人的好、光榮不歡喜,人家有好事情呢,心裏自己不高興,這叫妒忌。我們該隨喜嘛,人家好嘛,隨喜;但是有煩惱的心呢,人家好了,他一定要跟人家比了,他好我不好就生氣了,妒忌心就來了。

  憂,好的事情壞掉了,那麼心裏不高興了,有憂,因爲憂麼,産生一些痛苦,這叫苦。

  什麼叫粗重呢?“身心剛強,不安穩性,無堪能性”,粗重。我們有些人,強得很,坐下去腿子痛,坐了一些,坐不住就要…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