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跑。要修行念誦,打瞌睡了。叫他坐下來麼,打瞌睡了,無堪能性。這就是身心剛強,繃硬地,不歡喜坐,坐也坐不住,要麼跑掉了,要麼就打瞌睡了,無堪能性,這就叫粗重。
煩惱呢,身心不寂靜的,煩惱的相就是不寂靜相,就叫煩惱,多諸煩惱就是身不寂靜。
還有什麼?“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故名惡行”,就做壞事了。
“不修諸善,不護諸惡”,叫放逸,善的不修,壞的就是不防護,這叫放逸。
“躭著睡眠偃臥爲樂,晝夜唐捐舍衆善品,故名懈怠”,歡喜睡覺,睡不著嘛,躺著也好,晝夜的時間浪費了,沒有去做好事,這叫懈怠。
“于佛法僧心不清淨,于四聖谛生不順解,故名不信”,就是不信叁寶、不信四谛、佛,這些五濁惡世的現象。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于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于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見是事已”,他看到了這些事情。“便作是念”,他就這麼想。“大濁惡世”,這個大的五濁惡世。“于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這個時候起了很多的煩惱,惱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在這個五濁惡世煩惱熾盛的時候,發一個下品的聲聞緣覺菩提的心這些人還找不到。“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那麼要對無上正等菩提能夠發心的人更不可找了。那麼這樣子情況之下怎麼辦呢?就沒有人,我來當!這個就是當仁不讓。“我當應發大菩提心”,沒人發,我來發,這個就是對的。“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于我起菩提願”,我帶個頭,發了大菩提心,使惡世裏的無量有情跟了我學,發個菩提的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這個叫第四個初發心的緣。
那麼初發心的緣有這麼四個。第一個要親自見到、聽聞,那是很困難了,像我們這個時候做不到;第二個,聽聞正法,這個還是可以做到的;第叁個,看到這個菩薩藏要隱沒了,衆生要受苦了,發心,也是應該這樣子做了;第四個,看到衆生,煩惱滋潤,這個發菩提的人沒有,他要帶個頭,來發菩提心,使大家跟他學,這是更高的。那麼這四個緣呢,就是說書上說的,發菩提心的開始有四個緣而發,下邊就是四個因。我們把書上念了再說,下一次麼把《瑜伽師地論》帶來了,再仔細地對照。這是四個緣講完了,“共爲四種”。
發心之理,論說于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發心之理,論說于大菩提發心”,發心的道理,論就是《瑜伽師地論》,“論說于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
“由何緣者”,他總結,“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看到希有的神變生希有的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得到之後我也可以有神變了。
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于此德發欲證心。
聽到佛的功德,那麼起清淨的信心。清淨的信心得到之後,這個功德呢,我自己也要得到了,要證,那就是發菩提心了。
第叁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于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
“第叁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大乘聖教將要正法要滅了,心起不忍。“于佛妙智發欲得心”,希望得到佛的妙智。“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正教不滅呢,衆生的苦可以除掉了。“亦緣除苦而發其心”,這個裏邊呢,也有這個要除衆生的苦而發心的,但是呢,其發心的主要的因緣呢,“是由不忍聖教寢滅”,那個主要是不忍佛的聖教要消滅了,那麼中間附帶一些要除衆生的苦。“若不爾者”,假使不是這樣子的話,是真地爲了衆生除苦的話。“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這與下邊說的依悲心而發心呢,那重複了。第叁個,也是依悲心。所以說這裏重點是看到佛的聖教要滅了,他以不忍的心而發心的,雖然也帶一些能除衆生苦,這是次要的。因爲下邊還有了,依悲心而發的,另外有的,否則就重複了。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爲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于佛所發欲得心。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爲希貴”,“此心大利”,看了菩提心的利益“極爲希貴”,很希有,很珍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由這個緣的激動。“便于佛所發欲得心”,在佛的那一邊,希望證到。
那麼他這裏把這個四個緣呢,還是解釋得很仔細的。那麼他這裏怎麼說呢?時間看看哦。這個第四個緣呢,“由見此心大利”,這個菩提心利益極大,很希有,很珍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就是看子這個緣,看了這個心,極希有,極珍貴,大利益?他這個緣而激動的,就于“佛所發欲得心”,就希望證到佛。
又此發心,由于菩提發欲得心而爲建立,非就所爲而爲安立。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則于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于辦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
“又此發心,由于菩提發欲得心”,他想得到菩提,而建立的。“非就所爲而爲安立”,不是他要做什麼事,就是所謂的佛的事,所謂就度衆生而安立的,他本身就是看到菩提心希有,功德很大,這個利益很大,他就樣子激動呢,佛是發了菩提心的,他就要成佛,要證得佛。“于菩提發欲得心”,對這個菩提要證得心而建立,這個緣的,並不是說要做什麼事情而建立的。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則于佛位不希證得”,這個假使說你對佛的功德沒起修信心的話,那就不想證佛道了。因爲對佛的功德信心很深,那希望自己也證到了。假使沒有信心呢,他也不想了,我去證佛幹啥呢?根本沒有信心麼,就不要證了。這樣子呢,“不能滅除于辦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那麼你不想成佛的話,我們求自利,你辦自利。“執唯寂滅爲足”,證到阿羅漢,證到寂滅了,就飽足了,這個心就不能除滅了。他以爲阿羅漢二乘證到寂滅嘛,自利就圓滿了,走出一半嘛,他以爲自利到此爲止了,那麼這個心呢就不能除滅了。我們說自利,到阿羅漢是不夠的,成佛才圓滿自利的。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于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執唯寂滅爲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余法能遮彼故。
那麼假使你修慈悲,就是慈心悲心,看利他的功德。那麼要利他,決定要成佛才能利他,不成佛的話,功德不夠,不能救度一切衆生。而這樣子想成佛的,可以“遮遣于利他中執唯寂滅爲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利他裏邊寂滅是不夠的,這個心能遮了。因爲要利益衆生,一定要有大菩提,證了聲聞緣覺的涅槃呢,不能圓滿利他的事情,這個可以遮除了。但是還不能“遮前滿足執故”,自利就以爲到寂滅就滿足了,這個心慈悲門中是滅除不了的。“又無余法能遮彼故”,那麼還有其它的方法也不能遮。
又于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非不須遮,以于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又于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非不須遮”,那麼自利,到執涅槃爲止,這個心是不是就夠了呢?不要遮了呢?不對,還是要遮的。“以于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因爲你以這個寂滅爲滿足了,這是小乘的解脫生死了。只有一分的斷證功德,斷的是煩惱障,所知障沒有斷;證的是涅槃功德,這個佛的法身功德還沒有得到。那麼自利的意思是不圓滿的,所以這是不夠的。寂滅是自利方面說是不夠的。
又此雖脫叁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
他這個二乘涅槃出叁有,世間流轉是不好,有過患,但是寂滅解脫並沒有過患,這是他們認爲很好了。
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雲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爲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那麼經裏又說,自利圓滿是證得佛的法身,小乘是得不到的。故于佛的功德,修清淨的信心生起之後,則能觀見,則能看到這個,圓滿自利才能看到。“況雲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少,不要說利他不成佛是不夠的,就是自利的話,不成佛也是不夠的,僅僅是證了個涅槃,自利還是沒有圓滿。“是爲不退小乘最大因緣”,這個是說不退墮于小乘的最大的因緣,就是說自利要圓滿,一定要成佛才能夠。
這裏是宗大師辯了很多,第一遍看了是不夠的,回去好好看。那麼下邊我們再這裏有關的還是要念下去。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
我們說這個四個緣裏邊,開頭兩個並沒有說慈悲引的那些。
諸余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
單是看到利他,必須要成佛,而生起成佛的心,是不夠,還不算滿足的。
即于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就是看到自利的話,不成佛的話,自利也不能圓滿,所以要成佛,
又此亦非棄舍利他,亦須爲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
“又此亦非棄舍利他”,自己要成佛,自利並不棄舍利他。“亦須爲求利益他故”,這個是雙方的,既要自利又是利他。那麼這個這句話怎麼說呢?《現觀莊嚴論》就有句很好表達的話:“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這是雙關的,發心利他一定要成佛才做到,而自利的話也要成佛才做到。
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雙求菩提,既要求菩提,自利;又要利他都離不開成佛,所以這樣子呢,才是圓滿的。這段文很拗,今天呢,因爲時間關系,也不能廣地打開講,那麼下一次我們把這一段呢,再銷一下,那麼回…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