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去自己去看一看。

  第六十八講

  這個我們上一次,講到發心的問題。如何發心?第一個以何因,如何生起?那麼分了叁個:四個緣、還有四個因、四個力。四個緣我們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原文補充了一下。

  那麼下邊呢,宗大師發揮了很好的一些辯論,那麼我們把這個宗大師的看一看。上一次呢,因爲時間到了,很略地念了一下。這個我們看,二百零八頁的,那麼一共四種發心。

  “發心之理,論說于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這個裏邊,這四緣總的來說,都是要證菩提,爲了大菩提而發心的,要證菩提的。那麼這個下邊就是引了一翻辯論。有的是爲度衆生的,利他的;一個是自利成佛的,那麼這兩個呢,都要了,缺一個,支分就不完全的。那麼這個四個總的來說呢,是發心要成大菩提。

  “由何緣者”,第一個,“由見聞希有神變”,這個神變呢,當然我們說叁個神變了,也就是《俱舍》的叁示導:神通、記心、教授教誡這叁個,不單是看了這神通變化,這個是包括叁個。看到希有的這些神變呢,“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這是爲大菩提而發心的;

  “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于此德發欲證心”,那麼從說法的法師裏邊,聽到佛的功德。那麼先對佛的功德,起清淨的信心;其次,自己想要證到這個功德,也是要發心成佛了,這都是從自利的方面的。

  “第叁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于佛妙智發欲得心”,對于佛的妙智發心要證得,這也是要自利的方面的。“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而者,則于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那麼這裏邊就是說了,在第叁項裏邊呢,一個是看見佛的聖教要滅了,他要發心,證佛的妙智,那麼使聖教不滅了。那麼其中附帶的,聖教一滅呢,有情要受苦了,因爲有情靠佛的聖教去做呢,能夠避免苦惱。聖教沒有了,跟著煩惱亂做了,就要受大苦,那麼也有除有情的苦而發心的。那麼這是利他的了。“然其發心主要因緣不忍聖教寢滅”,所以說這個裏邊,哪是次要的,哪是主要的呢?主要的是對聖教的要寢滅,就是要衰滅了,感到不忍,還是要證佛的妙智爲主。那麼下一個辯論就是假使不是這樣子的話,以除衆生的苦,這個悲心爲主的話,“則于下說以悲發心”,四個因裏邊以悲發心有重複了。所以說這個四個發心裏邊的第叁項,雖然也有要使衆生不受苦的心,但是次要的,主要是爲了得佛的妙智,使佛的正法不寢滅,那麼這是還是要證菩提了,還是自利的這一方面。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看到這個心大利,“極爲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于佛所發欲得心”,那麼這個菩提心有很大的利益,勝利了,極希有,極貴重。這個因緣,這個緣,激動他,希望呢,證到這個佛,希望證到佛的心生起來了,那麼也是爲了成佛的心。所以說這個四個緣呢,重點都是爲了要希望證到佛、佛位。那麼這樣子說呢,我們說是偏于自利的。

  “又此發心,由于菩提”,這是總結。這個發心呢,“由于菩提發欲得心”,這是第四個。這個發心呢,對菩提,就是佛了,要發證到的心,“而爲建立”。“非就所爲而爲安立”,並不是說成了佛度衆生這一方面而安立的,主要是要證得菩提,這一方面安立這個四個緣的,那麼這是說重點這個,下邊就引出一些辯論的問題來了。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于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那麼另外一方面,不是爲證大菩提,爲了要度一切衆生,慈悲,衆生離苦,利他一定要證大菩提。因爲你利他,證了聲聞緣覺力量不夠,凡夫更不能利他,一定要證大菩提才能利他的,所以要這樣成佛的呢,“此能遮遣于利他中執唯寂滅爲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如果爲了利他,必須成佛,這是慈悲門裏邊這樣子做的。那麼這樣子呢,除遣就是消除,或者是對冶,利他當中,在利他這一方面呢,聲聞緣覺的寂滅爲滿足了,這個是可以遮了。因爲你慈悲嘛,要度一切衆生,非要成佛不可。所以利他裏邊,執到寂滅爲滿足的這個心呢,可以遮止了,可以對治掉了。但是“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前面那個要成佛的那個滿足,這個想法呢,這個要求是遮不了的。“又無余法能遮彼故”,除了自己要想成佛,就是前面四個緣的話,再也沒有其它的方法能夠對治,要自利圓滿,非成佛不可,這是沒有其它的方法的。

  “又于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非不須遮,以于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我們說,自利只要寂滅就夠了,這個心好不好呢?不好,要遮的,就是要對冶的,一定要成佛自利才能圓滿。爲什麼原因?因爲小乘單單脫個生死,只有一部分的斷的功德、證的功德,小乘的斷:斷煩惱障,小乘的證:證解脫身,不能證法身。這個成佛呢,煩惱、所知障全部斷完,那麼要證法身的功德。所以說,這個一部分的證德是不夠的,他的自利不圓滿的,自己的功德還不圓滿,那麼當然,寂滅,以此爲滿足呢,在自利裏邊是不夠的,這要遮的。就是說一定要不滿,一定要把他擴大,到成佛爲止了。

  “又此雖脫叁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這個小乘的這個寂滅爲足,叁有的衰損,就是說叁界流轉的那些過患固然是解脫了,但是沒有解脫墮于寂滅那一方的過患。寂滅的過患就是不度衆生了,他是這個灰身滅智了,再也不起作用了,這個過患沒有消除,並沒有解脫的。

  “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淨修信已雲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爲不退小乘最大因緣”,那麼經裏邊,佛經裏邊也這麼說的,自利圓滿要證到佛的法身。所以說呢,對于佛的功德,你修了淨信,對佛的功德起了清淨的信心之後,修得了這個清淨的信心之後,那麼你才會看得到。看到什麼?不要說是利他,就是要自利,不成佛的話也不行的。那麼這一個看到之後呢,是“不退小乘最大因緣”,是不退墮于小乘的最殊勝的最大的因緣。這個東西看到之後,不會退小乘了。那麼這裏就是說呢,這個自利呢,圓滿是必需的,因爲你不圓滿的話會退到小乘去的,因爲利他的這個,圓滿功德遮止寂滅了,自利你不遮的話,還會退到小乘。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那麼再回顧這個四個緣裏邊,開頭兩個發心,根本沒有提起慈悲兩個字,就是對利他方面沒有談起的。“諸余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那麼很多的經,很多的論,其它的也都說,看到佛的色身,或者佛的法身,色身就是報身,法身就是證到的法身。他看到佛的殊勝的色身、法身功德,就引起想成佛的心,這也叫發心,那就是說自利方面說的。“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那麼經論裏邊發心有兩種,一種是自利的,要自己成就佛的法身、色身,這一方面的功德而發心。看到這個佛的色身法身功德而引起自己要得佛的一樣的色身、法身功德的心,要成佛的心,這是發心。又其它一方面呢?發願,要一切衆生都要成佛,這個也叫發心。那麼這兩個就自利利他兩個都有。經裏邊這兩個都說的。“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那麼這個兩種裏邊呢,隨你說哪一個,都可以說屬于發心的數位,可以擺得進去的。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一切德相發心”,就是說,我們要發菩提心,圓滿一切德相,就是最圓滿地發菩提心,單是看到利他而必須成佛呢,這還不夠的。“即于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欲引得”,那麼就是自利,也要成佛之後才能圓滿自利,這個也不能少的。所以說發菩提心,經裏邊說某些地方側重于這個見佛的功德,想證得,自利方面的。有的方面呢就是要安立衆生,成佛才發心的。這兩種呢,單求一邊都不夠的,一定要把它圓滿合攏來。利他方面來說,非成佛不可;自利來說也非成佛不可。這樣子的發心,才是真正圓滿的德相的發心。

  “又此亦非棄舍利他,亦須爲求利益他故”,那麼你說求自利,是不是說單是小乘一樣,自求自利呢?這個自利,並不說舍棄利他的,自己成佛之後,才能夠圓滿地利衆生,還是要爲他利益的。這兩個就是說,相輔相成的。那麼這樣子的圓滿的發心呢,《現觀莊嚴論》裏邊就明白的一個兩句話表出來了。什麼呢?《現觀莊嚴論》裏說的:“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這個就是《現觀莊嚴論》裏的,“發心爲利他”故嘛, “欲正等菩提”。那麼這是發心利他,就是利他方面的;欲正等菩提,自利方面的,這兩個又是相輔相成的。那麼這樣子“雙求菩提與利他故”,才是圓滿的發心。所以說《現觀莊嚴論》的這兩句話呢,是表達了圓滿的發心的圓滿德相,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就是既要利他,還是要自利成佛,那麼這個才是圓滿。任何偏一邊,固然經裏邊都有,都說發心,但是是不圓滿的。

  那麼這裏說了很多呢,就是說我們這個四個緣裏邊的發心呢,是偏重于自利的。那麼這個呢,在慈悲,講慈悲利他方面偏重于利他的,在利他的方面呢,可以遮止,這個利他,這個是寂滅爲滿足這個心可以遮掉了。因爲寂滅呢,不能利他了。所以說從慈悲門裏邊呢,就是說,利他必須要成佛。那麼自利門裏邊呢,那就是說,單是從慈悲方面說,是不夠的,一定要自己發心,要成就佛的功德,那麼這才是自利的圓滿,所以這兩個都要。那麼這樣圓滿地呢,就表達在《現觀》的那個頌。

  這個一段文呢,有點轉彎很多,所以我們再補充來說一下。下邊我們接下去,就是說這個四個因了,先把《廣論》的原文說了。

  辛二 從四因發心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一種姓圓滿,二善友攝受,叁悲愍有情,而四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一種姓圓滿,二善友攝受,叁是悲愍有情”,這裏就出來了,“悲愍衆生”。第四個呢,“不厭患生死難行”,這個爲了悲愍衆生,長時期…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