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間缺地度脫衆生,在生死大苦難裏邊行苦行,不厭患,沒有怖畏。那麼這個四個呢,這個四個因,“依此四因而發其心”,這個呢側重于利他了。
那麼我們再看《瑜伽》的,《瑜伽師地論》裏邊這四個因。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因?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是名第叁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足。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雲何四因?謂諸菩薩種姓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這個善友指的是佛菩薩,是善知識。“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初次發心的因,前面是緣,這是因。“又諸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是名第叁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這個跟《廣論》的文是一模一樣,一個是略了一點,一個是打開來了。
下面是分講,什麼叫“種性具足”呢?“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輾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足”,那麼種性具足在這一卷的開頭,《種性品第一》,這是叁十五卷的開頭,《種性品第一》,講種性。這個過去大概一兩頁,大家看一看。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是本性住種性,二是習所成種性”,種性有兩種:一種是本性住種性,法而如此,從來是有的;習所成種性呢,後來熏習而有的。
那麼什麼叫本性住種性呢,“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輾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
那麼《披尋記》裏邊,那麼沒有的以後抄一下,什麼叫六處殊勝?根據聲聞地,就是二十一卷裏邊有。
《披尋記》卷叁十五:「六處殊勝等者:《聲聞地》說: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又說: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乃至廣說。」
他說“附在所依”,我們的所依的身體,這個功德呢,附在我們所依身體上,有這樣的相貌。“六處所攝”,這個攝于六處,我們的身上的有六處所攝的。“從無始以來輾轉傳來法爾所得”,這個本性住種性呢,無始以來本來有的種性,法爾所得,天然是有的。“又說:如是種子,非與六處有別異相”,這個種子呢,並不是說菩薩的六處跟人家不一樣,就是說依這樣子的種類分類,現出六處的殊勝。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菩薩呢,他有這個堪能性。有堪能性能夠證實一些菩薩行,最後呢圓滿菩薩正等正覺的,這個堪能性呢,就是佛的這個種子裏邊就有的。
那麼第二種習所成種姓,“謂先串習善根所得”。他修行那些菩薩道的事情,學菩薩的經論,修菩薩道,那麼善根熏習的那些種子,這個是習所成種子。這裏邊呢,兩個都取。但是我們的後頭呢,他偏于這個原來的法爾的那個本性住的種性,他說這裏的種性呢,因爲這個是不會退的,那個習所成種性的呢,有的時候會退。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來輾轉傳來,法爾所得。」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來輾轉傳來,法爾所得”,就是種性具足。就是說無始以來他有這個堪能性,能夠修習,對這個菩薩道,他能夠接受,能夠修習,能夠最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這個是種性。那麼是種性俱足。
第二個菩薩善友俱足,那麼善友俱足分四個方面講,謂“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那麼第一個呢,“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這個菩薩所碰到的善友,他的性都不愚鈍的,就是都是利根的,能夠證得法性的,聰明的,有智慧的,能夠分別法的自相的、共相的、別相的等等,這是不墮惡見的,不著有無兩邊的,那麼這是第一種的善友具足。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這個菩薩所碰到的善友呢,不會叫我們去做放逸的事情的,亦不把那些放逸的東西教給我們,假使搓麻將的這些,撲克牌了這些了,不會給我們的,那不去放逸了。所以說這個放逸呢,就是五欲了,五欲自恣,就放逸了,對善法就放下了,那麼菩薩善友從來不叫人去做這些五欲自恣的事情,放逸的事情的。那麼放逸的工具,也不會給我們的,飲食衣服了,那些麻將牌了,什麼東西了,這個享受五欲的東西,也不會給我們的,那麼叫我們不放逸。第叁種。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于惡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叁善友具足。」
他不會叫我們做壞事的,這個什麼叫惡行呢,根據《披尋記》呢,墮惡趣的行,這個事情做了,要下惡道的,叫惡行。這些惡行呢,善知識絕對不會叫我們做的。也不會把惡行的具,做惡行的工具給我們,也不會。什麼工具呢?刀、酒、毒藥等等,害人的事情也不會教,害人的東西不會交給我們的,打獵的工具等等,都不會,這是善知識的第叁種德相。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複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舍大乘,勸修二乘。勸舍修慧,勸修思慧。勸舍思慧,勸修聞慧。勸舍聞慧,勸修福業。勸舍屍羅,勸修惠施。終不勸舍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複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複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說,這些話呢,要根據這個前面的來說了。就是這個前面《聲聞地》裏邊要學瑜伽四種瑜伽,一種是信,一種是欲,一種是精進,一種是方便,四種瑜伽。這四種瑜伽呢,菩薩就是叫我們,勸我們呢增上,不會叫我們下劣方面做的。所以說終不勸我們放棄增上的信欲,好好地呢去學一切法都要精進的,有方便的,有精進的去學那些功德。那麼他總是不會放棄勸我們這樣子做,而勸我們修下劣的信欲,受學那些不好的。對下劣的信欲去做那些精進方便的功德,不會的。這是要增上的信欲,這就是說叫我們向好的方面學,努力了,不會向差的方面努力去,不會。
“所謂終不勸舍大乘”,我們這個前面是比較抽象,總的來說呢,具體說呢不會叫我們放棄大乘的,叫我們學二乘。增上的就是大乘的信欲,下劣信欲就是修二乘了。他不會叫我們增上的大乘信欲放棄了,它的精進方便,而去做二乘的下劣的信欲的精進方便,去這麼做,不會的。
“勸舍修慧,勸修思慧。勸舍思慧,勸修聞慧。勸舍聞慧,勸修福業。勸舍屍羅,勸修慧施。終不勸舍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複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那就是說這些善知識呢,不會把好的殊勝的功德叫我們不要修,勸我們去修下劣的功德,不好的功德叫我們修,這叫第四種善友具足。那麼他舉了很多的例,聞思修叁個慧,最高就是修慧了,他說叫你修慧不要修了,你修下邊的思慧吧。那麼思慧不要修了,修聞慧吧。聞慧也不要修了,培培福算了,思慧不要了。這是好的不要修,修下的。那麼戒不要修了,就修布施好了。這樣子殊勝的法叫你不要修,勸你修下等的功德。這個,這樣子的善知識不會有,都是勸你向增上的去修,這是第四種的善知識德相。
這是第二個,善友,有四個相,善友具足四個相,講完了。那麼第叁個起悲心了。那麼起悲心四個方面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于中恒有衆苦可得,非無衆苦。」
“由四因緣,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那麼就分四個方面,四個因緣講了。
第一個,“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菩薩知道十方,無量無邊無的,有很多淨土了,沒有苦的,那麼可以去往生嘛,但是他不去。爲了要對衆生起悲心呢,要住在有苦的世間裏度衆生。沒有苦的世間,衆生沒有苦,他就悲心無所生起,沒有作用了。那麼有苦的世間呢,衆生在受大苦,他的悲心才能起拔苦的作用。這是第一個,“于中恒有衆苦可得”,生在這個有苦的世界裏邊,這個世界裏邊呢,經常有這個苦。“非無衆苦”,那有很多苦,不是說沒有苦。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
下邊就是說這樣子的苦呢?“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這個苦嘛我們打個比喻,生老病死等,八苦。八苦裏邊看到衆生呢,他受一苦逼惱他。“或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者是他受苦,或者自己受苦,受一種苦。“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者自己他兩個都受苦,但是所受的苦呢,都是一種苦。“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或者看到自他兩種不是一種的苦,都受到長時的,種種的苦,猛利無間,而且這個大苦,所逼迫。
《披尋記》卷叁十五:「隨遭一苦者:謂于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蘊苦,所余隨一故。或見二種俱遭大苦者:見自及他,名見二種。于八苦中生死二苦,名爲大苦;五取蘊苦,亦名大苦。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無始流轉,故名長時。遍五趣有,故名種種。馳趣無礙…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