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不是很廣大,不是極廣大的話,不能滿這個願的,度一切衆生成佛的願滿不了。“觀見”,看到這一點了,他就“轉取廣大難行資糧”,看到要滿這個誓願,沒有這個極大的、廣大的資糧是不能滿的,那麼他就要……,因爲要滿這個願的話,他就去轉取難行廣大資糧,要去追求了,管你難行也要去求了。“故爲轉入諸行所依”,所以說你靠一切菩薩因,菩薩行的話,就是靠這個大悲。大悲心呢,依靠大悲呢,他知道要學、滿這個誓願,決定要修廣大的兩種資糧。那麼他就是趣入,去修這個資糧去了,因爲要度衆生,他的悲心嘛。
這是開頭,一開頭大悲最重要的。那麼中間重要呢?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衆多行爲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
那麼第一次發起了,它的重要性知道了,發起了。但是如一次發起之後,那就看,“趣入正行”,那些菩薩行去了。但是衆生的數量那麼多;他的衆生的行爲又是惡暴,這個剛強難調的衆生;學處又難行,菩薩學處很不好做,要頭目腦髓都要犧牲;多無邊際,那些數量,對那些那麼多衆生做起難行來,這是數量是無邊;時間呢又極長,“經劫無量”,無量劫要做這些難行苦行。那麼“見已怯畏”,看了之後就害怕了,還是小乘自了漢算了。
“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所以一次發起了,他要會退嘛,一次發起還是不夠的。“令恒修習漸令增長”,要不斷地修,使它增長。開始力量有限,他會退嘛,不斷地修不斷地修使他力量壯大了,他才能勝過一切艱難困苦而圓滿他的誓願。所以說,“發心非難難常繼,常繼方便應當說”,該怎麼樣子常繼呢?有方便。
于自苦樂全不顧慮,于利他事毫無厭舍,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那麼是怎麼樣子做呢?要對自己的苦樂全不顧慮。有的人就是喜歡搞自己的事情:“唉,我怎麼做呢?我自己怎麼辦呢?我將來怎麼辦呢?”就是想這些事情。你考慮自己嘛,“災害百損門”,一切倒楣的事情都來了。所以說要自己的苦樂不要去管他,苦也好,樂也好。只要爲衆生,我受苦就受苦。這個地藏菩薩下地獄就是這個,釋迦佛也發了願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就是要去度衆生的,要去的。那麼這個當然並不是說地獄去受苦去了。就是說我們行菩薩道,不要斤斤較量自己的得失苦樂。這個一來呢,好了,汙染就帶起來了。你這個利他成問題了,完全爲自己在著想。
自己年紀大了,什麼有沒有依靠了?不要去管它嘛!我們在年輕出家的時候,很多人這麼說:“你老了怎麼辦?”老了怎麼辦?就這麼辦嘛!這個《叁主要道》裏邊有說的十秘財嘛,餓死嘛就餓死,死了之後沒有人送葬嘛,就沒有人送葬,丟了溝裏給狗吃嘛就給狗吃,不管他了,這個只要修行就完了。什麼都不要管他,這樣子才行!
“于利他事毫無厭舍”,利他的事,一點也不厭疲。這個當然是初學是不行的,慢慢才來了。在我們那個時候,是不是說能放得下?我們那個時候所以放下,唯一的對海公師有信心。就是說有信心,海公上師在我什麼都不怕,這個就一切都頂掉了,那個時候的《叁主要道》也沒看了,那才發心出家,看那麼多書啊?沒看。什麼這個十秘財,也根本不知道,假使說我跟海公上師學了,什麼不要害怕。這個信心有一點。那麼這樣子呢,利他的事業,毫無厭倦,自己的苦樂全不顧慮,這樣子才圓滿一切資糧。否則的話你這個資糧怎麼圓滿呢?
如《修次初篇》雲:「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爲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如《修次初篇》雲”,蓮花戒的《修次第篇》的第一篇裏說,“如是菩薩大悲所動”,菩薩大悲所推動,“全不自顧”,他這個話都是引經據典的,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他說菩薩爲了利他,大悲心所推動了,對自己毫不顧慮了。“極欲希求利益他故”,唯一的想就是趕快要利他。“而能趣入至極難行”,所以說呢,最難做的菩薩行呢,也要去做。當然這個我們要說,還是有次第的。
舍利弗退了,就是太難了。舍利弗行菩薩道,碰到一個婆羅門,他在哭,很傷心。問他:“幹什麼?”他母親病了,醫生說要一個藥,這個藥是找不到的。“唉”, 舍利弗說:”怎麼找不到?你說說看。”他說:“要人的眼睛,要活的人的眼睛。”“唉呀”, 舍利弗說:“我行菩薩道嘛,就給他嘛。”就把眼睛挖給他了。“唉呀”,他說:“挖錯了,你是左眼,是要右眼的。”舍利弗想:糟糕了,左眼挖給你了,你早不說,我把個眼挖給你好了,左眼給你了,右眼再挖掉了,不是眼睛沒有了,看不到了嗎?那麼行菩薩道,看不到就看不到吧,右眼挖給他。挖給他之後,他兩個眼睛看不到了。只聽見那個婆羅門嗅了一下:“唉呀,臭的。”在地下一丟,“啪”一下,一腳踩爛了。氣死了,就退心了。
這個沒有能力的話,當然不要要求做那麼高。你現在說哪個人,你的心髒給我好不好?那你馬上就退掉了。把你心挖出來,他的心髒有病,把你換一個心你願不願意?這個開始不要做。菩薩戒裏也有的,初發心菩薩有些是不要做的。什麼燒指、燃燈啊,都不要做的,這個一步步來。否則的話把那些菩薩,初發心菩薩都退完了,菩薩就沒有了。這個要證到空性,或者是了解空性,這個才慢慢來。
“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那麼到了高層次的菩薩,當然了,最難的難行也做到,可以做到了。“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裏說”,他是引了一部經,他原文就沒有說。(下邊就是一個經,少了一個引號。“其大悲者”,這裏少個引號,後邊有的。)
“其大悲者,爲欲有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這個經裏怎麼說呢?說這個大悲,此大悲是什麼東西呢?“爲欲成熟一切有情”,爲了成熟一切有情,要度衆生,使他們成佛。“全無苦生是所不受”,一切苦都要受,發願都要受。你要度衆生,會受苦嘛。那些苦呢,不要挑挑選選,這個苦我願意受,那個苦不願意受,不行,所有的苦都要受,所有的樂都要舍,一切安樂都要舍給有情,一切衆生的苦都要代受。這樣子,“若是趣入如是極大難行”,這樣的苦全一個人受完,樂全部舍掉,這是極大的難行了。假使你這樣子能做的話,趣入這樣子的極大難行呢?不久,那很快,圓滿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都能圓滿。“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決定能夠得到成佛的,這個圓滿的一切智的地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所以說呢,一切佛法的根本就是大悲,這裏是強調大悲,初始重要的是前導,中間呢,要維持我們難行苦行不退的話,就是大悲。最後呢,後重要。今天時間到了。
第六十九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悲心的重要性,初中後都重要。悲心沒有的話,不能入大乘的數,要度盡一切衆生的重擔子呢,要靠悲心的。這個擔子不擔的話,大乘的門進不去。悲心爲什麼初重要?這裏引的《無盡慧經》裏說,假使說出入息是人的命根子,前導一樣。菩薩的大悲,是大乘的前導。那麼一開始呢,就是要大悲。因爲有悲心,學了菩薩大行。那麼中間我們說,在度有情的時候,有情的數量極多,有情是剛強難調,那麼要經過無邊的艱苦,那就是要靠悲心了,不然會退。那麼最後呢,我們說今天呢,就接下去。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衆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最後呢,悲心的重要。他說,佛成佛之後,並不是跟小乘一樣,就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是生死也了了,他就自己休息了,不是這回事。他要盡虛空、盡法界的有情,無邊的時間,去做他們的義利,這個要靠大悲了。沒有悲心那就跟聲聞緣覺一樣了,就住了涅槃去了。所作已辦嘛,沒有什麼事幹了。
如《修次第中篇》雲:「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那麼佛已經得到圓滿的自利的位置了,再高就沒有了,那麼他可以休息了嘛。但是他因爲大悲心攝持,一切有情,盡究竟邊際,他無量無邊的有情的義利,無邊的時間,他要去做,“而善安住”,做這些有情義利的事情。
又雲:「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佛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利益衆生的,這個原因就是大悲。假使沒有大悲的話,跟聲聞的無余涅槃是一樣了,那就不度衆生了。因爲大悲的關系呢,看到衆生受苦呢,就一定要度。所以說,佛以大悲爲自在了,只要有悲心呢,佛就要跟了悲心走了。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爲最要。
我們打個比喻,種莊稼的話,開始重要的是種子,沒有種子,你種什麼呢?中間你要靠雨潤它,種子沒有雨的話,長不起來。那麼最後呢,要成熟。那麼如果說中間碰到冰雹,就不能長成熟了。所以說,最後呢要成熟。這個叁個是初中後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是個比喻了。
佛之稼禾,初中後叁,悲爲最要。
佛的莊稼,佛的稼禾,佛的稼禾就是菩提心。“初中後叁,悲爲最要”,也是開始、中間、最後,悲心是最重要的。
吉祥月稱雲:「以許悲爲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贊大悲。」
那麼這個比喻弄到佛的,成佛的上面來說呢,悲心是佛的勝苗,就是佛靠悲心而成長的,所以說,悲心是種子。“增如水”,那麼我們在中間,種子下去了,那個要修菩薩行了,長時的苦行,那就是靠悲心了。沒有悲心,這個苦行是受不了的。“長時受用”,那…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