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不是很广大,不是极广大的话,不能满这个愿的,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满不了。“观见”,看到这一点了,他就“转取广大难行资粮”,看到要满这个誓愿,没有这个极大的、广大的资粮是不能满的,那么他就要……,因为要满这个愿的话,他就去转取难行广大资粮,要去追求了,管你难行也要去求了。“故为转入诸行所依”,所以说你靠一切菩萨因,菩萨行的话,就是靠这个大悲。大悲心呢,依靠大悲呢,他知道要学、满这个誓愿,决定要修广大的两种资粮。那么他就是趣入,去修这个资粮去了,因为要度众生,他的悲心嘛。
这是开头,一开头大悲最重要的。那么中间重要呢?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
那么第一次发起了,它的重要性知道了,发起了。但是如一次发起之后,那就看,“趣入正行”,那些菩萨行去了。但是众生的数量那么多;他的众生的行为又是恶暴,这个刚强难调的众生;学处又难行,菩萨学处很不好做,要头目脑髓都要牺牲;多无边际,那些数量,对那些那么多众生做起难行来,这是数量是无边;时间呢又极长,“经劫无量”,无量劫要做这些难行苦行。那么“见已怯畏”,看了之后就害怕了,还是小乘自了汉算了。
“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所以一次发起了,他要会退嘛,一次发起还是不够的。“令恒修习渐令增长”,要不断地修,使它增长。开始力量有限,他会退嘛,不断地修不断地修使他力量壮大了,他才能胜过一切艰难困苦而圆满他的誓愿。所以说,“发心非难难常继,常继方便应当说”,该怎么样子常继呢?有方便。
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
那么是怎么样子做呢?要对自己的苦乐全不顾虑。有的人就是喜欢搞自己的事情:“唉,我怎么做呢?我自己怎么办呢?我将来怎么办呢?”就是想这些事情。你考虑自己嘛,“灾害百损门”,一切倒楣的事情都来了。所以说要自己的苦乐不要去管他,苦也好,乐也好。只要为众生,我受苦就受苦。这个地藏菩萨下地狱就是这个,释迦佛也发了愿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就是要去度众生的,要去的。那么这个当然并不是说地狱去受苦去了。就是说我们行菩萨道,不要斤斤较量自己的得失苦乐。这个一来呢,好了,污染就带起来了。你这个利他成问题了,完全为自己在着想。
自己年纪大了,什么有没有依靠了?不要去管它嘛!我们在年轻出家的时候,很多人这么说:“你老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就这么办嘛!这个《三主要道》里边有说的十秘财嘛,饿死嘛就饿死,死了之后没有人送葬嘛,就没有人送葬,丢了沟里给狗吃嘛就给狗吃,不管他了,这个只要修行就完了。什么都不要管他,这样子才行!
“于利他事毫无厌舍”,利他的事,一点也不厌疲。这个当然是初学是不行的,慢慢才来了。在我们那个时候,是不是说能放得下?我们那个时候所以放下,唯一的对海公师有信心。就是说有信心,海公上师在我什么都不怕,这个就一切都顶掉了,那个时候的《三主要道》也没看了,那才发心出家,看那么多书啊?没看。什么这个十秘财,也根本不知道,假使说我跟海公上师学了,什么不要害怕。这个信心有一点。那么这样子呢,利他的事业,毫无厌倦,自己的苦乐全不顾虑,这样子才圆满一切资粮。否则的话你这个资粮怎么圆满呢?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如《修次初篇》云”,莲花戒的《修次第篇》的第一篇里说,“如是菩萨大悲所动”,菩萨大悲所推动,“全不自顾”,他这个话都是引经据典的,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他说菩萨为了利他,大悲心所推动了,对自己毫不顾虑了。“极欲希求利益他故”,唯一的想就是赶快要利他。“而能趣入至极难行”,所以说呢,最难做的菩萨行呢,也要去做。当然这个我们要说,还是有次第的。
舍利弗退了,就是太难了。舍利弗行菩萨道,碰到一个婆罗门,他在哭,很伤心。问他:“干什么?”他母亲病了,医生说要一个药,这个药是找不到的。“唉”, 舍利弗说:”怎么找不到?你说说看。”他说:“要人的眼睛,要活的人的眼睛。”“唉呀”, 舍利弗说:“我行菩萨道嘛,就给他嘛。”就把眼睛挖给他了。“唉呀”,他说:“挖错了,你是左眼,是要右眼的。”舍利弗想:糟糕了,左眼挖给你了,你早不说,我把个眼挖给你好了,左眼给你了,右眼再挖掉了,不是眼睛没有了,看不到了吗?那么行菩萨道,看不到就看不到吧,右眼挖给他。挖给他之后,他两个眼睛看不到了。只听见那个婆罗门嗅了一下:“唉呀,臭的。”在地下一丢,“啪”一下,一脚踩烂了。气死了,就退心了。
这个没有能力的话,当然不要要求做那么高。你现在说哪个人,你的心脏给我好不好?那你马上就退掉了。把你心挖出来,他的心脏有病,把你换一个心你愿不愿意?这个开始不要做。菩萨戒里也有的,初发心菩萨有些是不要做的。什么烧指、燃灯啊,都不要做的,这个一步步来。否则的话把那些菩萨,初发心菩萨都退完了,菩萨就没有了。这个要证到空性,或者是了解空性,这个才慢慢来。
“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那么到了高层次的菩萨,当然了,最难的难行也做到,可以做到了。“长夜疲劳集聚资粮,如《圣发生信力经》里说”,他是引了一部经,他原文就没有说。(下边就是一个经,少了一个引号。“其大悲者”,这里少个引号,后边有的。)
“其大悲者,为欲有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这个经里怎么说呢?说这个大悲,此大悲是什么东西呢?“为欲成熟一切有情”,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要度众生,使他们成佛。“全无苦生是所不受”,一切苦都要受,发愿都要受。你要度众生,会受苦嘛。那些苦呢,不要挑挑选选,这个苦我愿意受,那个苦不愿意受,不行,所有的苦都要受,所有的乐都要舍,一切安乐都要舍给有情,一切众生的苦都要代受。这样子,“若是趣入如是极大难行”,这样的苦全一个人受完,乐全部舍掉,这是极大的难行了。假使你这样子能做的话,趣入这样子的极大难行呢?不久,那很快,圆满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能圆满。“决定当得一切智位”,决定能够得到成佛的,这个圆满的一切智的地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所以说呢,一切佛法的根本就是大悲,这里是强调大悲,初始重要的是前导,中间呢,要维持我们难行苦行不退的话,就是大悲。最后呢,后重要。今天时间到了。
第六十九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悲心的重要性,初中后都重要。悲心没有的话,不能入大乘的数,要度尽一切众生的重担子呢,要靠悲心的。这个担子不担的话,大乘的门进不去。悲心为什么初重要?这里引的《无尽慧经》里说,假使说出入息是人的命根子,前导一样。菩萨的大悲,是大乘的前导。那么一开始呢,就是要大悲。因为有悲心,学了菩萨大行。那么中间我们说,在度有情的时候,有情的数量极多,有情是刚强难调,那么要经过无边的艰苦,那就是要靠悲心了,不然会退。那么最后呢,我们说今天呢,就接下去。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最后呢,悲心的重要。他说,佛成佛之后,并不是跟小乘一样,就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是生死也了了,他就自己休息了,不是这回事。他要尽虚空、尽法界的有情,无边的时间,去做他们的义利,这个要靠大悲了。没有悲心那就跟声闻缘觉一样了,就住了涅槃去了。所作已办嘛,没有什么事干了。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那么佛已经得到圆满的自利的位置了,再高就没有了,那么他可以休息了嘛。但是他因为大悲心摄持,一切有情,尽究竟边际,他无量无边的有情的义利,无边的时间,他要去做,“而善安住”,做这些有情义利的事情。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佛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利益众生的,这个原因就是大悲。假使没有大悲的话,跟声闻的无余涅槃是一样了,那就不度众生了。因为大悲的关系呢,看到众生受苦呢,就一定要度。所以说,佛以大悲为自在了,只要有悲心呢,佛就要跟了悲心走了。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
我们打个比喻,种庄稼的话,开始重要的是种子,没有种子,你种什么呢?中间你要靠雨润它,种子没有雨的话,长不起来。那么最后呢,要成熟。那么如果说中间碰到冰雹,就不能长成熟了。所以说,最后呢要成熟。这个三个是初中后最重要的。那么这个是个比喻了。
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
佛的庄稼,佛的稼禾,佛的稼禾就是菩提心。“初中后三,悲为最要”,也是开始、中间、最后,悲心是最重要的。
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那么这个比喻弄到佛的,成佛的上面来说呢,悲心是佛的胜苗,就是佛靠悲心而成长的,所以说,悲心是种子。“增如水”,那么我们在中间,种子下去了,那个要修菩萨行了,长时的苦行,那就是靠悲心了。没有悲心,这个苦行是受不了的。“长时受用”,那…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