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成熟以后,我们说粮食要长时受用了,那就是佛成了佛之后,无尽的时间度无边的众生,这个也要靠悲心。所以说悲心初中后都重要。那么月称论师就是说呢,首先赞叹大悲心,这是他在《入中论》里皈敬颂里的一个颂,那么这个我们抄下来了,一个笔记了。那么我们看一看,参考一下。
《入中论》皈敬颂:「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入中论》里边他的原文是这样的,“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佛的广大的果就是佛的成佛的果,开始的时候像一个种子,增长的时候如水。“常时受用”呢,好象是成熟了,成熟长时受用。“故我先赞大悲心”,所以赞叹大悲心。
《入中论讲记》:「(此颂)显大悲心重要,分三段:初谓菩萨初发心时,喻如种子。菩提心为菩萨因,大悲为菩提心因。若无大悲唯求自了,终不发心趣佛果故。中谓修菩萨行时,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调伏无数刚强难调众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长时苦行,方成佛果。若非大悲心之任持,则菩提心有时退失。喻如种子在田中,若无日光水土,必霉烂腐坏,不能成长。后谓成佛果时,三身四智,圆满具足,断智二德,究竟成就,而不入涅槃,应机说教,任运度生,尽未来际,亦由大悲。若无大悲,应入涅槃,不须辛勤作利生事。喻如禾稼长成,忽遇冰雹,不能成熟,或不得受用。故大悲心初、中、后三时,皆最重要,为大乘佛法之中心。赞者,以语业敬礼也。」
那么他这里他说大悲心的重要,分三段说。“初谓菩萨初发心时,喻如种子”,开始发心,要靠大悲。“菩提心为菩萨因,大悲为菩提心因”,我们说成佛,发了菩提心了,那么成了,这个人也叫菩萨了,也就是成佛的因种下了。但是这个菩提心是从哪里来?从大悲而来。没有大悲,菩提心发不出来的。这个我们七重因果里就知道了,要有大悲,悲心,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才出来,所以说这个是种子。
那么行菩萨道的时候,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要调伏无数的刚强难调的众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长时苦行”,才能成佛。这个时候假使没有大悲心,那么他就是要,他要舍了。他的菩提心呢,要退失的。那么假使这个打个比喻呢,种子固然下去了,在田里边了,假使没有日光水土,必定要霉烂的,败坏的,长不出它的果实来的。所以说这个中间的这段长时间的苦行,非要大悲心,大悲心才能给他继续下去。最后成佛的时候,他的“三身四智,圆满具足,断智二德,究竟成就”,这是佛的果上的功德了。他这样子的功德成就了,自利已经满了,可以休息了嘛。但是不入涅槃,还要对众生应机说法,任运度脱一切众生尽未来际,这个没有大悲心做不到的。
所以说初中后,都是要靠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跟声闻缘觉一样了,就自己入涅槃了,就什么事都所作已办,不要再辛苦了。那么这个里边,所以说大悲心是初中后都是重要的,为大乘佛法的中心。这是《入中论》里边这个月称论师呢,一开始就赞叹大悲心。那么这个我们参考一下,下边我们看下去。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
这个里边呢,有对话了:他就是说,他看佛,世尊,菩萨呢,不要学很多法的。他说,佛,菩萨假使能够善巧地接受、受持或者通达,善巧地通达一个法之后,那么一切佛法都在其手里边了。那就是一个总持,有了它之后,一切佛法都有了。那么这一个,珍贵的一个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
只要有大悲心好了,一切佛法他自己都会来到菩萨手里来。
「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那么打比喻,转轮圣王他这个轮宝,他是金轮宝了,它轮宝到哪里,那么部队,他的部队,都要跟到哪里。那么这是转轮圣王乘那个金轮宝了。那么同样的,菩萨,哪里有大悲到的地方,一切佛法就到那个地方。一切佛法跟了大悲走的,就像轮王的军队呢,跟了轮王的金轮宝走一样。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再打个比喻,假使说我们的一个有情,只要命在的话,那么其他的根呢(眼耳鼻舌),那些呢,都会在;如果命根都没有了,那眼耳鼻舌身等等,这些根也没有了。那么同样的,大悲心有的话,一切佛、菩提的其它的法都会生起来。那么大悲心没有呢,那些法就生不起了;生起的也会退。所以说,一切佛法以大悲心为核心的。那么大悲心重要,那就可想而知了。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萨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我们佛教里边最重要的心要,无边的教理成立的,这个大悲心的重要性,假使得到定解,定解就是说决定的胜解,不能动摇了,心里绝对明白了。那么我们对菩萨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它这一类的法,“何故不执为胜教授”?那一定要当它是最殊胜的教授。因为大悲心那么重要,佛的胜道的中心就在大悲心里边,那么大悲心的这一类的法呢,应该是最殊胜的教授,要好好地去学了。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响那穷敦巴,他说,我在阿底峡尊者那里边,虽然多次地请他教授,但是他总是教我这么说:“哦,把这个世间心舍掉,要修菩提心。”总是这么样的老话。
善知识敦巴讥笑告曰:「此是掘出觉所有教授中心。」
那么善知识敦巴,就讥笑他,告诉他说:“此是掘出觉所有教授中心。”他说这个是阿底峡尊者的教授的最扼要的中心。他教你是最大的悲心了,你怎么还嫌他老生常谈呢?
知法扼要,获决定解,唯此最难。
我们说,这个大悲心是佛法的中心扼要。这个道理能够得到决定的解,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总追求高的法,把这个认为是很普通的,不是高层次的法。什么生圆次第,什么气脉明点,就是修那些东西,那么我们说这是重要的。
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因为要得到这个决定的解呢,比较困难的,那么我们要好好地集聚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净治一切业障,把它清除。然后还要看大乘的经典,《华严经》等等,发菩提心的,大悲心的经典。而把这个事,教授呢,得到决定,坚定的定解,决定不移的。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正等菩提种,唯尊知坚实,余凡莫能晓。」
“尊心宝即是”,佛的,尊就是佛,佛心里最大的宝贝就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的种子。这个事情呢,只有佛知道这是心要,坚实就是心要的意思。佛才知道这是重要的,其余的人,凡夫之类的,他是不能知道的。那就是说这个宝贝只有佛才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癸二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们说七重因果,一层一层的,都是这个是因嘛,下面那个是果,这个道理。
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
我们说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一连串。从知母念恩报恩到慈心,这是因,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要下边要慢慢打开说。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总欲离苦”,要使一切众生离开苦恼呢。“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假使我们说要众生离苦的话,我们经常地数数地思惟有情的种种苦恼,那么就会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一般地,泛泛地看了有情苦,那么你要他离苦嘛,这样子呢,这个就要看看有情的,思惟有情的苦好了。要他离苦之心,思惟生起来。但是这个心要使它生起猛利的坚固的,那么这个心呢,要使它猛利坚固呢,一定要对那个有情呢,有“悦意爱惜之相”,就是这个有情我看了他欢喜,对他有爱惜的心念,然后呢,决定要使他离苦了。如果你没有爱惜的心,没有悦意的相,你泛泛地想一想:“哦,使他离苦。”那就不猛利的,也不坚固的,过了就忘掉了。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怨敌有苦心生欢喜,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这个打个比喻,我们亲戚,最亲的父母或者是子女了,独生子女,现在来说。他有苦呢,父母决定不能安忍,让他去受苦,不去救他,没有的。那么这是说,因为悦意相。现在的孩子呢,特别珍贵,只有一个,再怎么不好,父母还是欢喜得很。甚至于他外面作案了,关起来了,父母还拼命地求,要把他放出来。这个还是对他非常之爱惜。那么这就是说要有悦意爱惜之相呢,他才能够使他离苦了。
那么假使“怨敌有苦,心生欢喜”,反过来,我们的怨家敌人,如果他有苦了,你不但不去想他离苦,不去救他,反而高兴。这个人该受苦,为什么?他太坏了,心生欢喜。
“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那么非怨非亲的一般的中等的人,他假使有痛苦的话,开始同情一下,过了就忘掉了,不去管他了。那么就是说不平等了。对亲人,他是非常地难忍,一定要除苦;怨家,有苦反而高兴;中庸的,非亲非怨的,经常就不管他了,不相干了。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那么第一个,心不能安忍的心生起,为什么?因为他可爱嘛,我对他爱着嘛,他有苦就像自己苦一样。
“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你对他有多少的爱心,就有多少的不忍他的苦的心。如果对他仅是一点点的爱,那么他的苦呢,也是一点点的不忍;如果对他绝对地爱,那么这个他的苦呢,一点小苦也忍不住,一定要把它除掉。“中下品爱下品不忍”,假使中品下品的爱呢,那…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