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15

  ..續本文上一頁麼成熟以後,我們說糧食要長時受用了,那就是佛成了佛之後,無盡的時間度無邊的衆生,這個也要靠悲心。所以說悲心初中後都重要。那麼月稱論師就是說呢,首先贊歎大悲心,這是他在《入中論》裏皈敬頌裏的一個頌,那麼這個我們抄下來了,一個筆記了。那麼我們看一看,參考一下。

  《入中論》皈敬頌:「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入中論》裏邊他的原文是這樣的,“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佛的廣大的果就是佛的成佛的果,開始的時候像一個種子,增長的時候如水。“常時受用”呢,好象是成熟了,成熟長時受用。“故我先贊大悲心”,所以贊歎大悲心。

  《入中論講記》:「(此頌)顯大悲心重要,分叁段:初謂菩薩初發心時,喻如種子。菩提心爲菩薩因,大悲爲菩提心因。若無大悲唯求自了,終不發心趣佛果故。中謂修菩薩行時,要經叁大阿僧祇劫,調伏無數剛強難調衆生,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長時苦行,方成佛果。若非大悲心之任持,則菩提心有時退失。喻如種子在田中,若無日光水土,必黴爛腐壞,不能成長。後謂成佛果時,叁身四智,圓滿具足,斷智二德,究竟成就,而不入涅槃,應機說教,任運度生,盡未來際,亦由大悲。若無大悲,應入涅槃,不須辛勤作利生事。喻如禾稼長成,忽遇冰雹,不能成熟,或不得受用。故大悲心初、中、後叁時,皆最重要,爲大乘佛法之中心。贊者,以語業敬禮也。」

  那麼他這裏他說大悲心的重要,分叁段說。“初謂菩薩初發心時,喻如種子”,開始發心,要靠大悲。“菩提心爲菩薩因,大悲爲菩提心因”,我們說成佛,發了菩提心了,那麼成了,這個人也叫菩薩了,也就是成佛的因種下了。但是這個菩提心是從哪裏來?從大悲而來。沒有大悲,菩提心發不出來的。這個我們七重因果裏就知道了,要有大悲,悲心,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才出來,所以說這個是種子。

  那麼行菩薩道的時候,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候,要調伏無數的剛強難調的衆生。“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長時苦行”,才能成佛。這個時候假使沒有大悲心,那麼他就是要,他要舍了。他的菩提心呢,要退失的。那麼假使這個打個比喻呢,種子固然下去了,在田裏邊了,假使沒有日光水土,必定要黴爛的,敗壞的,長不出它的果實來的。所以說這個中間的這段長時間的苦行,非要大悲心,大悲心才能給他繼續下去。最後成佛的時候,他的“叁身四智,圓滿具足,斷智二德,究竟成就”,這是佛的果上的功德了。他這樣子的功德成就了,自利已經滿了,可以休息了嘛。但是不入涅槃,還要對衆生應機說法,任運度脫一切衆生盡未來際,這個沒有大悲心做不到的。

  所以說初中後,都是要靠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跟聲聞緣覺一樣了,就自己入涅槃了,就什麼事都所作已辦,不要再辛苦了。那麼這個裏邊,所以說大悲心是初中後都是重要的,爲大乘佛法的中心。這是《入中論》裏邊這個月稱論師呢,一開始就贊歎大悲心。那麼這個我們參考一下,下邊我們看下去。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雲:「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雲何,所謂大悲。」

  這個裏邊呢,有對話了:他就是說,他看佛,世尊,菩薩呢,不要學很多法的。他說,佛,菩薩假使能夠善巧地接受、受持或者通達,善巧地通達一個法之後,那麼一切佛法都在其手裏邊了。那就是一個總持,有了它之後,一切佛法都有了。那麼這一個,珍貴的一個法是什麼呢?就是大悲心。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

  只要有大悲心好了,一切佛法他自己都會來到菩薩手裏來。

  「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衆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鹹至其所。」

  那麼打比喻,轉輪聖王他這個輪寶,他是金輪寶了,它輪寶到哪裏,那麼部隊,他的部隊,都要跟到哪裏。那麼這是轉輪聖王乘那個金輪寶了。那麼同樣的,菩薩,哪裏有大悲到的地方,一切佛法就到那個地方。一切佛法跟了大悲走的,就像輪王的軍隊呢,跟了輪王的金輪寶走一樣。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當生起。」

  再打個比喻,假使說我們的一個有情,只要命在的話,那麼其他的根呢(眼耳鼻舌),那些呢,都會在;如果命根都沒有了,那眼耳鼻舌身等等,這些根也沒有了。那麼同樣的,大悲心有的話,一切佛、菩提的其它的法都會生起來。那麼大悲心沒有呢,那些法就生不起了;生起的也會退。所以說,一切佛法以大悲心爲核心的。那麼大悲心重要,那就可想而知了。

  

  若于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于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爲勝教授。

  我們佛教裏邊最重要的心要,無邊的教理成立的,這個大悲心的重要性,假使得到定解,定解就是說決定的勝解,不能動搖了,心裏絕對明白了。那麼我們對菩薩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它這一類的法,“何故不執爲勝教授”?那一定要當它是最殊勝的教授。因爲大悲心那麼重要,佛的勝道的中心就在大悲心裏邊,那麼大悲心的這一類的法呢,應該是最殊勝的教授,要好好地去學了。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于覺所雖請教授,終唯教雲,舍世間心,修菩提心。」

  響那窮敦巴,他說,我在阿底峽尊者那裏邊,雖然多次地請他教授,但是他總是教我這麼說:“哦,把這個世間心舍掉,要修菩提心。”總是這麼樣的老話。

  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所有教授中心。」

  那麼善知識敦巴,就譏笑他,告訴他說:“此是掘出覺所有教授中心。”他說這個是阿底峽尊者的教授的最扼要的中心。他教你是最大的悲心了,你怎麼還嫌他老生常談呢?

  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我們說,這個大悲心是佛法的中心扼要。這個道理能夠得到決定的解,是非常困難的。有的人總追求高的法,把這個認爲是很普通的,不是高層次的法。什麼生圓次第,什麼氣脈明點,就是修那些東西,那麼我們說這是重要的。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因爲要得到這個決定的解呢,比較困難的,那麼我們要好好地集聚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淨治一切業障,把它清除。然後還要看大乘的經典,《華嚴經》等等,發菩提心的,大悲心的經典。而把這個事,教授呢,得到決定,堅定的定解,決定不移的。

  如吉祥敬母雲:「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余凡莫能曉。」

  “尊心寶即是”,佛的,尊就是佛,佛心裏最大的寶貝就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的種子。這個事情呢,只有佛知道這是心要,堅實就是心要的意思。佛才知道這是重要的,其余的人,凡夫之類的,他是不能知道的。那就是說這個寶貝只有佛才知道,這是非常重要的。

  癸二 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第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們說七重因果,一層一層的,都是這個是因嘛,下面那個是果,這個道理。

  初從知母乃至于慈,爲因之理者。

  我們說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一連串。從知母念恩報恩到慈心,這是因,這個道理是什麼?這個要下邊要慢慢打開說。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總欲離苦”,要使一切衆生離開苦惱呢。“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假使我們說要衆生離苦的話,我們經常地數數地思惟有情的種種苦惱,那麼就會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一般地,泛泛地看了有情苦,那麼你要他離苦嘛,這樣子呢,這個就要看看有情的,思惟有情的苦好了。要他離苦之心,思惟生起來。但是這個心要使它生起猛利的堅固的,那麼這個心呢,要使它猛利堅固呢,一定要對那個有情呢,有“悅意愛惜之相”,就是這個有情我看了他歡喜,對他有愛惜的心念,然後呢,決定要使他離苦了。如果你沒有愛惜的心,沒有悅意的相,你泛泛地想一想:“哦,使他離苦。”那就不猛利的,也不堅固的,過了就忘掉了。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這個打個比喻,我們親戚,最親的父母或者是子女了,獨生子女,現在來說。他有苦呢,父母決定不能安忍,讓他去受苦,不去救他,沒有的。那麼這是說,因爲悅意相。現在的孩子呢,特別珍貴,只有一個,再怎麼不好,父母還是歡喜得很。甚至于他外面作案了,關起來了,父母還拼命地求,要把他放出來。這個還是對他非常之愛惜。那麼這就是說要有悅意愛惜之相呢,他才能夠使他離苦了。

  那麼假使“怨敵有苦,心生歡喜”,反過來,我們的怨家敵人,如果他有苦了,你不但不去想他離苦,不去救他,反而高興。這個人該受苦,爲什麼?他太壞了,心生歡喜。

  “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那麼非怨非親的一般的中等的人,他假使有痛苦的話,開始同情一下,過了就忘掉了,不去管他了。那麼就是說不平等了。對親人,他是非常地難忍,一定要除苦;怨家,有苦反而高興;中庸的,非親非怨的,經常就不管他了,不相幹了。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此複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于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那麼第一個,心不能安忍的心生起,爲什麼?因爲他可愛嘛,我對他愛著嘛,他有苦就像自己苦一樣。

  “此複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你對他有多少的愛心,就有多少的不忍他的苦的心。如果對他僅是一點點的愛,那麼他的苦呢,也是一點點的不忍;如果對他絕對地愛,那麼這個他的苦呢,一點小苦也忍不住,一定要把它除掉。“中下品愛下品不忍”,假使中品下品的愛呢,那…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