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28

  ..续本文上一页多了,你抓也抓不住。就现在这么讲,很多人已经抓不住了,那么就把基本概念把它种下去。

  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七十二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大悲。那么关于这个菩提心的量,悲生的量。假使说自己的可爱的孩子,身里有多少不舒服,那么对一切有情,同样的,要给他除掉这个不安乐的事情。这个悲心“任运而转”,不要造作的,天然就生起了。“性相应转”,跟本性,法而如此。这个时候叫悲心圆满,是大悲。那么大悲的量,到这个才够。那么依大悲心生起来之后,这个菩提心,也就很容易生起了。

  那么下边有一段,《修次》的,“由修如此大悲力故”,大悲心生起了,“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要救一切众生,自己能力不够,哪怕证到声闻缘觉,也不够。那么真正地拔济一切有情的话,非得成佛不可。那么这样子生起自性的菩提心来了,不要经过策励,由大悲心任运生起。

  那么菩提心生起的量呢?上一次我们也说了,就是第一个阿僧祗劫圆满的时候,初发心、初业菩萨,他的菩提心,要是清净的善根力,大愿力,坚固的心,增上的行,这样子生起了。那么就是说初发业的第一个阿僧祗劫的菩提心的量。再上去呢,菩提心还有更上一进了,登地之后,一层一层地上去,直到等觉。那么这个大觉了,都有层次的,这是最初的初业的发心的量如此。

  那么下边就是说“故全未知此之方境”,这个“方境”两个字,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有什么特殊意思的,《菩提道次第》的《四家注》里边也没有特别地注出,但是拉卜楞寺的传承呢,它是有所专指的:这个“方”指的是大悲心,就是前面那一段,二百二十一页的最后第二行,“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以这样子生起菩提心,不要努力的,只要大悲心起了,自然呢,菩提心就会生起来,那么这是“方”;“境”呢,指的菩提心;那么菩提心生起了之后,它的量如何呢?就是我们的《摄大乘论》的那个量。所以说这个“方境”两个字呢,还是有特殊的意义的。“方”呢是大悲心生起的,那个菩提心自然就生起;那菩提心生起之后,这个“境”就是他菩提心生起了;量呢,就是第一个阿僧祗劫的初业的菩萨的量,就是根据《摄大乘论》的那个说法。

  所以说,这里边有很多的道理在里边,仅仅是这样说:“为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要成佛。为了这个事情呢,我做这个事情,做这个善事情。”这个是不够的。以为这个就是菩提心了,是很大的误会。那是“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就是增上慢了。没有得到的,他以为是得到了,增长了增上慢了。本来你增上慢,更坚固了。这就是说因为他里边的很多道理不知道呢,就会这个产生如此的这个增上慢。

  所以说菩提心的教授很重要,那个不求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好好地修习,那么追求其它的,想超越多级,超迈多级,要上最高的话,真正懂大乘厄要的人,看起来呢,是很可笑的。这个菩提心,殊胜的佛子,那就是说大菩萨了,在多劫里边还要认为是修持的中心,不能放的,那么何况我们初修习,单单知道名的,才开始学菩提心的人,当然更要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核心来修了。

  那么这个里边呢?就是说,不是说其它的就不要修了。菩提心是中心,围绕了菩提心的那些还是要修的。那么是什么呢?菩提心胜利、七支供、归依了。归依就是说观想三宝的功德了,尤其是佛的功德,佛有如是如此的功德,我们要发心成佛嘛,我们也要成就这样的功德么,所以说归依里边就是专门观佛的功德了。还要修治身心,以这些来调伏自己的身心。还要好好地学菩萨戒的学处。那么还要守,学了之后,要守护,这些还是重要的。但是呢,围绕以菩提心为中心的,这些。

  下边就是说一些不正的见,就是说当时西藏,现在我们汉地也有了,修道里边,只重视修空性。那么对空性呢,虽然他也不能真正修呢,但是空性里边如何上进,还有些名字在说,总是还在说。而对空性同样,同等重要的菩提心,也得要“上上转胜”,一层一层地修上去,那么这一方面呢,名都没有了。就是说他认为菩提心不重要的。

  那就什么呢?我们说修行的时候,空性跟方便了,智慧跟方便两个。前面也讲过的,这两个要同等地一起修的,不能是偏于空性,也不能偏于方便,这两个要坚固。那么偏于空性,不求方便的,那最标准的是支那堪布,后边要广辩这个支那堪布的谬见,那么这里也隐隐地提出一些。单求空性,这么要一点点上去,总算这是名相还有。菩提心呢,要上进的呢,名相都没有了。这些是错误的观点。

  那么我们就看一看,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就是《现观壮严论》里边,它怎么说呢?它说了二十二个发心。这二十二个发心呢,从资粮道,一直到成佛,层次一个一个上进。这个学过我们大概《五字真言》里边略略讲了一下,《现观》里边广讲,那么这些呢,我们从那些《现观壮严论》的解释里边,就可以知道这些道理。就是菩提心是一个重要的教授中心,而它也要渐次上进,这个各种各样修法都有,不是说就不重视了,不去管它了,单求空性,这是不对的。

  那么下边这个慈心悲心有了,增上心了,增上意乐。

  丑三 修增上意乐

  第三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

  那么慈悲心修好之后,他就这么样子思惟:哦,这些有情,可爱悦乐,就像自己的独子一样可爱、悦意。那么他这样子的有情呢,现在缺乏一切的快乐,而众苦逼恼,很难受。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呢?应当使他得到最大的安乐,解脱他的苦恼。那么这样子一想呢。

  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

  这个要使他得到快乐,使他解脱众苦,那么哪个人给他做这个事情呢?你推我,我推你,这个到底哪个干呢?没有责任心,效果就不起来。那么就不要推了,自己站出来,我来担这个担子,这就是增上意乐心了。这样子看到这个最可爱的跟独子一样的有情,他没有快乐,而受了很多的苦恼。那么做母亲的当然自己站出来了,她要来负这个担子了,要使他快乐,使他解除苦恼了,这个是天然的。“下至语言”,不但是要做这个事情,乃至说话的时候,都要修这个菩提心,增上心,修这个增上心。

  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

  前面我们说报恩的时候,前面不是说吗?众生没有快乐,要使他得快乐,我要使他得快乐!好象也提了一些这个自己担担子的心也有一点了,但是这里说的呢,单是生一些慈悲心,给他快乐,给他离苦,还不够。“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那么慈悲里边,单生一点点的这个心呢还不够的。要有慈悲心之后,引生这个增上意乐心,要我来给一切众生做这个事情。这个从慈悲心里边生出来的这个增上意乐心。在里边带生的,不算数的,那是这个不够量的。

  又此非唯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

  这个增上心,不但是修的时候,入定修的时候,就是修完之后一切行住威仪的时候都能忆念不忘,不断地修习,不要断掉的,相续地修。那么这样子呢,这个心增长就很快了,很大了。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

  这个《修次中篇》里边就是说,这个就是大悲心。那么我们在定里边,或者一切威仪,出定以后,行住坐卧的时候,一切时对一切有情都要生起这个心,要修习。

  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

  那么这里指的是悲,那么我们举个悲的例,其它的行也同样,都要这么样修。“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管你修哪一个,修慈也好,修增上意乐也好,对他所缘的境,他心的行相,都要这样修。定中要修,出定以后,一切威仪,一切时对一切有情都要这么修。那么,下边再引一段文。

  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他来讲一个比喻,心好象一棵树。这棵树呢,西藏人叫嘀哒树,一般是药树,它是极苦的。那这个树呢,它是一棵做药的苦树,那么你说你浇上个一点甜水,你不能使它的苦味道就改变的。那么比喻的法呢,我们这个心呢,从无始以来,烦恼所盖住的,缠绕的。烦恼就是苦水,那么我们修一点点的善法呢,不能使它改变,成了善法,要不断地继续修。

  谓如极苦「嘀哒」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熏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下边宗大师就是说了,比如一棵极苦的树,大树,嘀哒大树,一点两点的糖水去浇,不能使它变甜的。这个树本身是苦的,一两滴糖水改变不了它的本性的。这是一个喻了。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这个烦恼呢,纠缠了我们,使我们很苦恼了。好象是这个大树的苦一样。那么熏心相续,烦恼在我们心里边,不断地熏习了。

  “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我们少少地现在开始修一点慈悲,这些功德呢,就像苦树里边浇一两滴糖水一样,你想把这个苦改了甜了,是做不到的。“悉无所成”,就是说少少修是不够的。应当“相续修习”,就是说不但是定中要修,出定之后,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有情都要这么修,这个力量才能见效。那么举这个喻呢,就是说少少的功德改变不了无始以来的烦恼的苦味道的,要不断地熏修,才能够慢慢地转变它。所以说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满足于一天四座定。这四座定是很标准了,出了定就不管了,那是不行的。出定之后,行住坐卧,都要忆念这个事情。

  那么这是增上心了,增上心之后,就是菩提心了。

  癸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说次第所…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