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找到了么就看。)它说。
《摄大乘论》:「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胜解行补特伽罗(十住、十行、十回向)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即能降伏所治)。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三无数劫(三无数劫起首)。」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这个《摄大乘论》里边怎么说?“胜解行补特伽罗”,就是胜解行地的,那些还没有见道以下的了。“于解行地中”,经过第一个阿僧祗劫,修行圆满了,这是第一个阿僧祗劫圆满了。这样子的胜解行地的菩萨,他的情况怎么样呢?就是下边:“清净增上力”,他的善根力、大愿力,因为他的善根力呢,他所对治的那些法呢,不能再反抗了,就是说,他已经降伏他所对治的东西了,叫善根力呢,叫清净了,善根清净了。要对治那些法,都已经降伏了,不会再起来了。
又发了一个大愿力,这个增上力呢,就是大愿力了。这个大愿力呢,就发了这个大愿呢,他就是经常要碰到善知识,可以摄持他。所以说我们要善知识摄持,要发愿的;不发愿那就不一定靠得住。
“坚固心升进”,什么叫坚固呢,发坚固的心,起增进的行。坚固心就是所发的大菩提心,他要坚固到一切恶友、恶知识、恶友“不能令舍”。一切人不能使你退失菩提心了,叫坚固心。
最后是增进,增进行呢,就是说“应知现在及生生中”,现在乃至以后生生辈辈子。“善法常增,终无退减”,到这个时候,现在开始你以后每一辈子善法只能增不能减,不会减了。那么这样子的功德就是初发心的菩萨第一个阿僧祗劫满了,他就发菩提心,他有这些功德。
那么这是初发心的,第一个阿僧祗劫的那些他的菩提心坚固了;恶友不能使他退了;善法因为靠菩提心的力量呢,善法呢也就是说只有上进、增进了,不会再后退了;善根力呢,就是所有一切所治品不能再反抗了,因为他发了大愿力呢,生生世世都有善知识摄持了。这是第一个阿僧祗劫满的菩萨,他发的菩提心是这样子的。
那么登了地之后,菩提心还要增进了,当然还要高了。这是最开始的初发心的应该有这个的量。这就是说菩提心的量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初发心的第一个阿僧祗劫满的,慈悲的,悲心的量,那么慈心的量跟菩提心的量都告诉我们了。假使还不到这个,那就是这个菩提心,就是初发心来说也不够的。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这些道理一点也不知道。“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所以说这些道理没有学过,自己呢正这么想:“为利一切有情,我们自己要愿成佛。”那么为了这个事情了要成佛了,度众生了,我做这个事情,就做这个好事情,做这个善事。这样子就发心了,他就以为就发菩提心了。“便大误会”,那就搞错了。“未得谓得”,不但是搞错了,没有得到的你以为得到了,这还不是菩提心了,你以为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坚固所有增上之慢”,这个增上慢呢,不但是没有去掉,更加坚固了,那就是极大的增上慢了,这个根本不是菩提心。所以说我们学法不能马虎,这里就是特别强调智慧的重要,你搞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叫发菩提心也不知道,随便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个事情就是说我是发菩提心了,这个就是增上慢了。说不好听的话,增上慢。
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了知大乘扼要观之,实可笑处。
你对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不把它当做教授的中心好好地去修。而其它的事情呢,什么气脉明点了等等,自以为很高的了,什么大圆满了,什么大手印了这些拼命去求。“励力欲想超迈多级”,就想越级了,早一点成佛了。“了知大乘扼要观之”,那么真正知道大乘的心要的人去看了这些人呢,确实可笑了。你这个菩提心都没得到,你这些法求了干啥呢?我记得帕绷喀大师好象说过那个话了,没有菩提心了、出离心,修那些法,跟外道一样的,就是外道了。你这个修了干啥呢?可笑嘛。所以说这可笑处。
多经宣说诸胜佛子,于多劫中尚须执为修持中心,而正修学,况诸唯能了知名者。
很多经里都这么说:殊胜的佛子,那些殊胜佛子呢,就是说多劫中,他修了很多了,还要把这个菩提心执为修持的中心。把菩提心当一个重点来修,“而正修学”。你开始只是了知名相的人,怎么就可以算不要修了呢?那就是不对的了。这里就是也是批其邪见了。
又此非说不修余道,是说须将修菩提心,而为教授中心修习。
但是这里我们要声明,并不是说专修菩提心,其它的就不要修了;而说的是以菩提心为中心,为重点。不是说其它的一切都不要修,其它的是要修,而重点是菩提心。
总未能生前说领感,若善了知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亦可先为发心正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如《入行论》,先受律仪及菩提心,次于彼学六度之中,修静虑时乃广宣说修菩提心。
我们这里就是说避免误会了。菩提心是重点,要修的;其它的呢,不要越级地修,这是对的。但是并不是说,其它都不要修。但是说也有不同情况的,他是说,假使你能够善巧的,如法的了知大乘的学处,“坚信大乘亦可”,你坚信大乘的,那么你也可以为发心,“正受律仪”,先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就是说你可以先受戒,再去修菩提心,这个也可以。并不是说一定要菩提心修得好之后再受戒,这是《入行论》里边有这个先例。《入行论》里边先受戒,菩萨戒先受,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也受了,然后呢“于彼学六度之中”,菩萨戒里边不是修六度嘛,在六度的时候,在静虑度的时候,“乃广宣说修菩提心”,大大的打开,修菩提心就是自他相换的心,这个时候广讲。那么这种方式也可以的。
然为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须修众多心,谓思惟胜利,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
那么为了成就菩萨的法器,在这个前面还要修很多的心,就是很多的法:思惟菩提心的胜利。修七支供。这前面都讲过的。修归依,为什么要归依?看佛的功德嘛,佛的功德,才要发菩提心,才愿自己要得到嘛,修归依。修治身心,以这些来修治身心。了知学处,菩萨戒的学处好好地学。发心欲护,学好之后要发心保护、防护,不要犯。
故进道中,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令道升进名亦弗存。
“故进道中”,那么这些就是说重点是修菩提心,但是说并不是学了菩提心之后,其它一概都不管了,还是有些该学的还是要学,但是围绕了菩提心而学。不要像前面那种,像“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这样子就不要做。
下边是讲一个,一些缺点。“故进道中”,所以说在修道的时候。“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在修空性的时候,他要一步步深入的,这些名相还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跟空性同样重要的大菩提心也需要“善修”。“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也要一层一层修上去,不断地使它殊胜起来,“令道升进”,这个名相都没有了。那么这个是,执这个见的呢是邪见了,这是不对的。就是说菩提心同样的,也是要一层层上进的,上边我们说的那个量,是第一个阿僧祗劫圆满的菩萨的生起量,是初步的。再到后头的登了地以后还要清净心菩萨等等,不断地要上进,那么这些你名相都不谈了,怎么可以呢?这是错误的了。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中,宣说二十二种发心,从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中”,这是介绍了,你这个道理我们在一切佛子唯一的真道,一切菩萨依靠的修行,唯一的这个正确的道路,就是什么呢?《现观壮严论》。里边呢,就宣说了二十二种喻,二十二个发心,这些发心呢,大家学过二十二种的了,《五字真言》听过了。它就是说有层次的了,从地前的、登地的、初地二地三地的,修到十地的,乃至成佛的。这二十二种辗转上升,上上转胜的,这不是说一概了知,就是说了个菩提心就完了,它是有名有这个有层次的。
“从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那么很多的论师了,狮子贤等等了,解释这个《现观》的。他如何进道,一层一层上去,这些道理都应当了知,那么就可以避免堕入前面的错误。就是说菩提心呢,他要“上上转胜,令道胜进”,他连名字都不知道,那个怎么上进呢?那个是谈不上了。所以说菩提心跟空性一样,都要渐次增进的,那么也不是一个名就够的,要自己要修的。
这就是说当时的一些人的错解。这个空性只是一个名字,但是还是有其增进的气味在里边。菩提心你连名字都没有了,就是对菩提心很不重视,那就是说错误的了。这些思想呢,应当纠正。怎么纠正呢?“唯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现观壮严论》就说了很多。根据这个论的解说,这个道理好好地要学了,好好地了知了。
那就是说我们学法要很仔细了。有的人说我们这一次讲《广论》是讲得太深了,很多人学不懂。但是我们说还学得太浅了,因为我们《现观》还没拿出来讲,《现观》里边二十二层次还没拿出来讲。这个层次一讲的话,才真正地把菩提心如何一层层上去,才能看出来了。单说你好好学,你还没有学到的,只是了解。不是那么简单了,还是有层次的,要慢慢地进修上去,“上上转胜”的。但有点概念也可以,因为我们才学呢,不能太多了。太…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