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找到了麼就看。)它說。
《攝大乘論》:「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勝解行補特伽羅(十住、十行、十回向)于解行地中,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即能降伏所治)。由大願力,應知常值諸善知識。『堅固心升進』者,謂發牢固心,起增進行。牢固心者,應知所發大菩提心,諸惡友力不能令舍。增進行者,應知現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終無退減。齊是名爲最初修行叁無數劫(叁無數劫起首)。」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這個《攝大乘論》裏邊怎麼說?“勝解行補特伽羅”,就是勝解行地的,那些還沒有見道以下的了。“于解行地中”,經過第一個阿僧祗劫,修行圓滿了,這是第一個阿僧祗劫圓滿了。這樣子的勝解行地的菩薩,他的情況怎麼樣呢?就是下邊:“清淨增上力”,他的善根力、大願力,因爲他的善根力呢,他所對治的那些法呢,不能再反抗了,就是說,他已經降伏他所對治的東西了,叫善根力呢,叫清淨了,善根清淨了。要對治那些法,都已經降伏了,不會再起來了。
又發了一個大願力,這個增上力呢,就是大願力了。這個大願力呢,就發了這個大願呢,他就是經常要碰到善知識,可以攝持他。所以說我們要善知識攝持,要發願的;不發願那就不一定靠得住。
“堅固心升進”,什麼叫堅固呢,發堅固的心,起增進的行。堅固心就是所發的大菩提心,他要堅固到一切惡友、惡知識、惡友“不能令舍”。一切人不能使你退失菩提心了,叫堅固心。
最後是增進,增進行呢,就是說“應知現在及生生中”,現在乃至以後生生輩輩子。“善法常增,終無退減”,到這個時候,現在開始你以後每一輩子善法只能增不能減,不會減了。那麼這樣子的功德就是初發心的菩薩第一個阿僧祗劫滿了,他就發菩提心,他有這些功德。
那麼這是初發心的,第一個阿僧祗劫的那些他的菩提心堅固了;惡友不能使他退了;善法因爲靠菩提心的力量呢,善法呢也就是說只有上進、增進了,不會再後退了;善根力呢,就是所有一切所治品不能再反抗了,因爲他發了大願力呢,生生世世都有善知識攝持了。這是第一個阿僧祗劫滿的菩薩,他發的菩提心是這樣子的。
那麼登了地之後,菩提心還要增進了,當然還要高了。這是最開始的初發心的應該有這個的量。這就是說菩提心的量是這樣子的。就是說初發心的第一個阿僧祗劫滿的,慈悲的,悲心的量,那麼慈心的量跟菩提心的量都告訴我們了。假使還不到這個,那就是這個菩提心,就是初發心來說也不夠的。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爲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爲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這些道理一點也不知道。“僅作是念,爲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爲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所以說這些道理沒有學過,自己呢正這麼想:“爲利一切有情,我們自己要願成佛。”那麼爲了這個事情了要成佛了,度衆生了,我做這個事情,就做這個好事情,做這個善事。這樣子就發心了,他就以爲就發菩提心了。“便大誤會”,那就搞錯了。“未得謂得”,不但是搞錯了,沒有得到的你以爲得到了,這還不是菩提心了,你以爲已經發了菩提心了。“堅固所有增上之慢”,這個增上慢呢,不但是沒有去掉,更加堅固了,那就是極大的增上慢了,這個根本不是菩提心。所以說我們學法不能馬虎,這裏就是特別強調智慧的重要,你搞都沒有搞清楚,怎麼叫發菩提心也不知道,隨便說了一句話,做了一個事情就是說我是發菩提心了,這個就是增上慢了。說不好聽的話,增上慢。
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余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你對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不把它當做教授的中心好好地去修。而其它的事情呢,什麼氣脈明點了等等,自以爲很高的了,什麼大圓滿了,什麼大手印了這些拼命去求。“勵力欲想超邁多級”,就想越級了,早一點成佛了。“了知大乘扼要觀之”,那麼真正知道大乘的心要的人去看了這些人呢,確實可笑了。你這個菩提心都沒得到,你這些法求了幹啥呢?我記得帕繃喀大師好象說過那個話了,沒有菩提心了、出離心,修那些法,跟外道一樣的,就是外道了。你這個修了幹啥呢?可笑嘛。所以說這可笑處。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于多劫中尚須執爲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
很多經裏都這麼說:殊勝的佛子,那些殊勝佛子呢,就是說多劫中,他修了很多了,還要把這個菩提心執爲修持的中心。把菩提心當一個重點來修,“而正修學”。你開始只是了知名相的人,怎麼就可以算不要修了呢?那就是不對的了。這裏就是也是批其邪見了。
又此非說不修余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爲教授中心修習。
但是這裏我們要聲明,並不是說專修菩提心,其它的就不要修了;而說的是以菩提心爲中心,爲重點。不是說其它的一切都不要修,其它的是要修,而重點是菩提心。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爲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于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我們這裏就是說避免誤會了。菩提心是重點,要修的;其它的呢,不要越級地修,這是對的。但是並不是說,其它都不要修。但是說也有不同情況的,他是說,假使你能夠善巧的,如法的了知大乘的學處,“堅信大乘亦可”,你堅信大乘的,那麼你也可以爲發心,“正受律儀”,先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就是說你可以先受戒,再去修菩提心,這個也可以。並不是說一定要菩提心修得好之後再受戒,這是《入行論》裏邊有這個先例。《入行論》裏邊先受戒,菩薩戒先受,行菩提心、願菩提心也受了,然後呢“于彼學六度之中”,菩薩戒裏邊不是修六度嘛,在六度的時候,在靜慮度的時候,“乃廣宣說修菩提心”,大大的打開,修菩提心就是自他相換的心,這個時候廣講。那麼這種方式也可以的。
然爲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須修衆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那麼爲了成就菩薩的法器,在這個前面還要修很多的心,就是很多的法:思惟菩提心的勝利。修七支供。這前面都講過的。修歸依,爲什麼要歸依?看佛的功德嘛,佛的功德,才要發菩提心,才願自己要得到嘛,修歸依。修治身心,以這些來修治身心。了知學處,菩薩戒的學處好好地學。發心欲護,學好之後要發心保護、防護,不要犯。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升進名亦弗存。
“故進道中”,那麼這些就是說重點是修菩提心,但是說並不是學了菩提心之後,其它一概都不管了,還是有些該學的還是要學,但是圍繞了菩提心而學。不要像前面那種,像“追求余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這樣子就不要做。
下邊是講一個,一些缺點。“故進道中”,所以說在修道的時候。“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在修空性的時候,他要一步步深入的,這些名相還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跟空性同樣重要的大菩提心也需要“善修”。“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也要一層一層修上去,不斷地使它殊勝起來,“令道升進”,這個名相都沒有了。那麼這個是,執這個見的呢是邪見了,這是不對的。就是說菩提心同樣的,也是要一層層上進的,上邊我們說的那個量,是第一個阿僧祗劫圓滿的菩薩的生起量,是初步的。再到後頭的登了地以後還要清淨心菩薩等等,不斷地要上進,那麼這些你名相都不談了,怎麼可以呢?這是錯誤的了。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這是介紹了,你這個道理我們在一切佛子唯一的真道,一切菩薩依靠的修行,唯一的這個正確的道路,就是什麼呢?《現觀壯嚴論》。裏邊呢,就宣說了二十二種喻,二十二個發心,這些發心呢,大家學過二十二種的了,《五字真言》聽過了。它就是說有層次的了,從地前的、登地的、初地二地叁地的,修到十地的,乃至成佛的。這二十二種輾轉上升,上上轉勝的,這不是說一概了知,就是說了個菩提心就完了,它是有名有這個有層次的。
“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那麼很多的論師了,獅子賢等等了,解釋這個《現觀》的。他如何進道,一層一層上去,這些道理都應當了知,那麼就可以避免墮入前面的錯誤。就是說菩提心呢,他要“上上轉勝,令道勝進”,他連名字都不知道,那個怎麼上進呢?那個是談不上了。所以說菩提心跟空性一樣,都要漸次增進的,那麼也不是一個名就夠的,要自己要修的。
這就是說當時的一些人的錯解。這個空性只是一個名字,但是還是有其增進的氣味在裏邊。菩提心你連名字都沒有了,就是對菩提心很不重視,那就是說錯誤的了。這些思想呢,應當糾正。怎麼糾正呢?“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現觀壯嚴論》就說了很多。根據這個論的解說,這個道理好好地要學了,好好地了知了。
那就是說我們學法要很仔細了。有的人說我們這一次講《廣論》是講得太深了,很多人學不懂。但是我們說還學得太淺了,因爲我們《現觀》還沒拿出來講,《現觀》裏邊二十二層次還沒拿出來講。這個層次一講的話,才真正地把菩提心如何一層層上去,才能看出來了。單說你好好學,你還沒有學到的,只是了解。不是那麼簡單了,還是有層次的,要慢慢地進修上去,“上上轉勝”的。但有點概念也可以,因爲我們才學呢,不能太多了。太…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