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悲为根本,我们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的。“善别此等”,这些道理好好地去观察、简别,“以观察智思择修习”,以观察的智慧,去好好地思择修习,思惟修习,精勤地串修了,不断不断地去思择了。那么“后生证悟”,以后呢,就能够产生证悟了,就产生证的效果就出来了。这是说要把前面的道理都要弄透了。
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你假使说这些道理没有好好地分别,好好地思惟。“唯专策勤略生感触”,那么你就以少为足了。努力地去修那些,道理没搞清楚,那么就马上拼命去修了。稍微生一点点感触,就认为好象已经见效了。这个“全无所至”,这个是一点也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的,就没有成就。
这里就是说呢先要把事情搞清楚。“知解未善分别”,你这个知解还没有好好地分别,就开始修起来了,那么你效果也不好的。“全无所至”,单单生一点感触,好象是有点证验了,实际上没有成就的,毫无成就的。所以说不要似懂非懂地就修起来了,道理是要紧的。道理搞清楚了,修才是这个真正的效才见。“修余事时皆如是知”,不但是修悲心了,修慈心了,修一切其它的都一样,先要把这个知见要善于分别,决择,搞清楚了,搞透了,然后去修。否则的话,“略生感触全无所至”,虽然有点感触,实际上对真正的修是没有达到目的的。这就是说修里边要注意这些问题了。
其悲生量者。
那么下边就是说量:悲心生起,到怎样子呢够量?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好在这里,它教你方法如何生起,生起到什么时候才是够量?都有。
《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修次初篇》里边就说了:怎么样子叫悲心圆满?怎样子叫成了大悲呢?就是要这样子才能算数。就是说就像一个最好可意的爱子,最欢喜的孩子,独生子,他身上有不安乐了。那么你对一切有情,你想把它除掉了,这个不安乐你当然要除掉它了,这是悲心了。你对一切有情呢,想除他的苦,“欲净其苦”,同样对于一个自己最可爱的孩子,身上不安乐的苦要除掉的心一样生起了。“此悲行相”,这个悲心呢,任运而转。任运而转呢就是说,不要加功用行。不要说:“哦,这是众生有情,我要起悲心来使他拔苦。”不要去这么用功了,自然地就生起来了。“任运而转,性相应转”。
“性相应转”呢,这个在《略论释》上呢,“如本性而转”,就看他自己本性一样,就这样子的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叫悲心圆满了,也可以叫大悲了。因为缘的一切有情呢,它就叫大悲了。那么这个话,我们好象有一个笔记吧,看一看。
《略论释》云:「其修习法,须先了解悲心之意义,次缘少数有情依义而起作意。次缘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于独子之苦,次如常人于自身之苦,任运而起,随时随地现前,入于无作,是为大悲圆满之量。」
悲心生量,《略论释》, 里边它就怎么说呢?哦,这里介绍修法,它说“其修法”,修的法呢,“须先了解悲心之意义”,那就是说先要了解了,什么叫悲心?先要善了知。“次缘少数有情”,那么就是亲的、怨的、中等的了。“依义而起作意”,依这个道理,就是依这个悲心的道理去修了,去作意。那么这是造作的了,开始是造作的修了。个别的修了,缘一切有情,扩大了,“一切有情而起作意”。那么最后,到后来呢,它的心,产生的悲心呢,就像母亲对独生子的苦一样要把它拔掉。再进一层呢,就像自己身上的苦一样,自己身上的苦,那不要作意的,不要去下功夫,它马上就任运起了,随时随地要把它拔掉的。这样子呢,“无作”,没有造作的。开始有造作的,后来是无作,任运而起了,随时随地都能现起的,这个叫“圆满大悲之量”。那么这是补充了一些意思了。
《略论释》云:「所谓任运,即相应之意。如本性而转者,谓见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为如其自性而转,如自身觉得轮回是苦。悲心圆满者,必缘一切有情,非仅缘一二有情。」
但是里边我们还要补充一个,什么叫“任运而转”?什么叫“心相应转”?那么《略论释》上还是有一些,所谓任运转,任运就是相应,任运就是相应了,就是不要造作了,本来是相应的,这个心是自然地生起来的。“如本性而转”,什么叫如本性而转?“谓见有情受苦如自身苦”,这是昂旺堪布呢,就是比这个,《修次》里边又加了一个,《修次道》如慈母看到儿子的苦一样,要把它拔掉的,就叫悲心圆满。他就是说像自己的苦一样,那就是天然的要把它除掉的,那么“是为如其自性而转”。
“如自身深得轮回是苦,悲心圆满者,必须必缘一切有情,非仅缘一二有情”,那么悲心圆满的呢,当然是大悲了,缘的一切有情了。那么自己有苦,天然地是会生起,要把它除掉。那么你对一切有情的苦也就这样天然地生起这个心,要把它除掉,那这就是大悲。这是解释任运而转,心相而转,心相随转,可以去参考一下。
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那么下边,“此说”,这是宗大师解释,“此说心中最爱幼儿”,我们现在说独生子了,年纪还小的时候。“若有痛苦”,假使他有,受了痛苦了,或者是病痛了,或者是受了伤害了。“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他的母亲能够生起,当生起多少的悲痛的心,就以这个心为量。对一切有情,他碰到一切有情有什么痛苦的时候,他也是那么大的悲心生起来。“任运而转”,而且这个悲呢,不是造作的,是天然的,任运而转的。这个叫作“圆满大悲体相”。
昂旺堪布呢,是调了一个自身。昂旺堪布呢把自身的苦,摆进去呢,一般人好理解一些。因为孩子的苦,毕竟还隔了一层,不是自身了,这个里边有简别。有的母亲呢,确实对孩子的苦呢,胜过自己的苦,情愿自己死掉,把孩子活下来,这是有的。但是还是有的母亲呢,虽然爱孩子,但是她在关键时刻还是照顾自己。
这个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好象也是佛经上的。有一老太太,她抱个孙儿子,使她欢喜得不得了,她经常跟人说:“这个孙子呢我是最欢喜的,我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情愿自己牺牲生命也要保护他的。”那么这样子经常说,人家看她很爱护他了,平时对他很好了,就这么过了。但是有一次,家里失火了。失火了呢,这个火烧起来了,这个祖母当然了抱了个孙子避火了。但是避到后来,四面都烧了,这个逃不掉了,她就天然的也没有加考虑的把这个孙子拿去挡火去了,保护自己了。那就是说人的自私心还是很大,虽然你平时对这个孙子那么疼爱,说要牺牲自己保护他的。但是在关键时刻,她也没有动脑筋,她就把这个孙子做个挡火牌,把火挡住,自己避开火了。那就是这个心呢是无始以来的,在我们下意识里边那个自爱的心,她暴露出来了,就超过那个爱子的心。
那么昂旺堪布就根据这个来说,以自己的心,爱护自己,自己的苦要拔除那样地生起来了,那么就是大悲。那么这个这里呢,是真正的有情母亲,她是把孩子的苦比自己的苦还要厉害的,这样的人还是有的。那么这样子的心起来呢,叫圆满大悲。
这两个说法,总的来说呢,就是说对一切有情最大的悲心生起来了,这是大悲心。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那么大悲心的量,是这样子叫够量了。那么大慈,它的量也同样了,对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快乐,你要给他快乐的心;跟一切有情没有快乐,要给他快乐的心相同了,那就大慈了。
又彼《论绪》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
你有这个大悲了,那你发愿,要拔济一切有情的苦。“愿求”,那么你这个悲心了,生起来了,要拔一切有情的苦,要拔掉。那么这样子你要拔掉他的苦,必须自己要有很大的能力了,那么要求无上正等菩提。那么这个样子的心呢,就是自性的菩提心了,这个就不要策励了。因为大悲的原因呢,自然他就不要经过努力,不要去经常鞭策,他就会起来的。大悲心会推动他,生起来。
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此说能生愿心之因”,能够生起愿菩提心的因呢。“须前所说如是大悲”,(这个字刻错了,不是大慈,是大悲。那个其它本子大悲,我们也可以查一下藏文本,因为这里讲的是大悲,前面也都是说的大悲是菩提心之因了,所以说我们的看法呢是大悲,不是慈。)所以说能够生起愿菩提心的因呢,就是我们一定要前面说的那个大悲。“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这样子这个,我们要知道菩提心生起的量。但是这个量呢,“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这不是证得很高的,见道以上的圣者,他说的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我们说的现在说的大菩提心呢,发生之量呢,是初发心的菩萨所有的发心,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初发心的菩萨的大菩提心是怎么的呢?
《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摄大乘论》,这个我们也学过的,它第七卷里边,它说:“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就是说我们三大阿僧祗劫的第一个阿僧祗劫的菩萨,就要生起这样的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在《摄大乘论》学过了,但是恐怕大家记不住,我们还是写了个笔记嘛。(这个在哪里?在这个清净,你们自己找一找。因为我这个很乱,写的时候没按次第…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